把“心”留住

游干桂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有人说,大人是一种处在“忙”与“盲”之间的恐怖动物。

  忙,让父母看起来有点像“无头苍蝇”,每天东奔奔、西跑跑,白天起来刷牙、漱口、吃饭、搭车上班,晚上回来东张西望、唠叨、骂小孩。

  盲,让爸妈看起来像极了电影中的“机械怪兽”,从来不去关心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他们在乎的只是表面、虚伪的矫饰,只要我们不犯错,彼此就可以相安无事,可惜,在他们眼中,要我们不犯错,真是难哟!

  你不能说他们没有把心放有小孩身上,这是他们不可能承认的“控诉”,每一个父母都强调,自己是最爱子女的,他们说:“我辛苦赚钱,供他吃,供他玩,供他上学,供他长大,供他结婚,这还不叫爱吗?”

  你说,我还有什么话好说?这分明已是观念问题了。其实我们做小孩的,要的并不多,只要父母是真心陪我们即可。
  
  难道你们没听过,精神生活胜于物质生活吗?

  就以我爸妈来说,就是这种现代父母的典型族群,他们回来的第一句话,是:“吃饭了没?”第二句话则是:“功课写了没?”第三句话多半是:“电视关掉,早点休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爸妈回家的“三句箴言”,我已经可以倒背如流。有时候,我真的在想,他们莫非不知道应该了解我内心深处吗?还是找不出一个好方法?

  如果真的不懂怎么做,那么心理学家的一些建议,其实也很值得参考。

  像我回家之后,最希望的是,爸妈温馨的问我:今天有什么趣事啊!然后“装得”很仔细、仔细的聆听。心理学家说,这叫做“了解”。

  接下来是“尊重”。尊重的意思是,不论我说什么歪理,有没有意思,那应该洗耳恭听,让我们从中享受一下“畅所欲言”的快感。每一位小孩子,都是“大嘴巴”的代言人,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我们喜欢听到啥,就说啥,这是一种难得的快乐。

  如果我的肺腑之言,得不到肯定,甚至给了我们责备、处罚,与不屑一听的感觉,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成为“闭口族”或“拒说族”的成员。

  然后,我们期盼父母能懂得“沟通之道”。真心的把我们的意见与想法,当做“人话”来听。
  
我们也期待得到“关怀”。关怀不该只是说说而已,我们需要行动证明,不要老以“忙”与“盲”搪塞一切应该赐给我们的“关怀”。其实,我们只要父母摸摸头,拍拍肩膀,说说好话,或者嘘寒问暖,都将喜悦在心头。

  最后,请父母把“心”留住。别误会,我的意思并非爸妈不带“心肝”上班,也不是要他们掏出心肝,向我们表明忠贞爱“子”。

  我想要说的只是,请爸妈记住还有我这么一个女儿,不必要的应酬别去,不必要的工作别接,不必要的电视别看,把多一点的时间留给我和他们自己。比方说,和我玩游戏呀!不过,请父母放心的是,我一定会让他们的,这叫“给他们面子”。

  总之,爸妈不该和以前一样啰!一分钱一分货嘛!投资的心血越多,教出来的孩子才会越好哇!

摘自:游干桂所着《宝贝在说话》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要郑重向大家宣布:我不想睡了!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相当难受,因为……因为凡是人类都必须要睡觉,不睡就不能成为“大人”了。但是,我还是不想睡!
  • 每次听到“小丑”这首歌,就想及我那七岁的儿子,他啊!其实什么都好,就是喜欢扮演“小丑”。在家里老爱打姊姊、学蜡笔小新掀她的裙子,或做出各种“款式”的鬼脸。
  • 我是一个大而化之的人,有时候亲口答应孩子的事情,只要孩子不提起,包准遗忘殆尽。但我的儿子可就不然了,他的记忆是一流,只要我开口说出的“支票”,他绝对牢记在心,并经常催我“兑现”。
  • 这一阵子我发现我儿子,常会不由自主的恐慌、焦急与悲伤,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就是不说,或是支吾其辞。
  • 教育是一门“艺术”,唯有父母愿意平心静气的修习这门学分,才有机会成为“育儿艺术家”。一味地与子女“生气”,只会升高冲突而已。
  • 经过我的明查暗访,终于发现一个天大的消息,他们居然想把我送去“儿童心理诊所”咧!我真的不明白自己招谁惹谁了,居然沦落到爸妈“密谋”陷害我。你有所不知啊!儿童心理诊所可是挺吓人的哩!他们虽然没带针筒,也没有苦得要命的“良药”,但却时常口蜜腹剑的告诉家长,孩子是“好动儿”、“自闭症”、“学习障碍”、“智能不足”或“破坏狂者”。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编者按: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一篇章,让我们与《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 一书的作者来探讨,如何在过与不及的情感中,取得应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绍了性别认同教育引起的争论和家长们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护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陈彦玲博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 上篇我们讲了2个故事,2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安全学校联盟计划”中所谓的“性别认同”而将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别认同”是什么?专家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