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文史】中秋说桂 “折桂”怎代表好事近?

作者:任采真
为何桂树、桂枝成了贤德、秀拔之士的代名词?(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166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中秋节快到了,桂花馥馥飘香。丹桂(金桂)、桂花是黄历八月的花盟主,也是中秋节赏花、作节俗美馔的主角儿。一说中秋节,谁不想到桂花香呢?天上皎洁明月、地上高洁桂树相辉映。

桂象征贤德君子 光华高洁

在华夏文明中称颂桂树的渊源久远,《山海经》提到“桂林八树”以八树形容其盛大。在两汉时代对桂木的盛赞,充满在乐府歌谣曲和诗赋之中,并以桂林象征光华高洁贤德之士,在古人书籍中也留有记载。

《世说新语》〈品德〉篇有以“如桂树生泰山”赞誉东汉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人)高洁贤能的记载。

陈寔在东汉桓帝时,做过太丘县令,修德清静安百姓,他为官以宽厚待人著称,人们传说:“他有善,则归于别人;有过,则归于自己。”有一次家中梁上藏着小偷,他借机告诫了子弟,然后送了这个“梁上君子”二匹丝绢,帮他“脱贫”向上。

后来他退居乡闾,乡人对他的品行非常崇敬,乡间有争讼不诉诸法律,往往求他判正。他死时来参加他葬礼的有三万余人。

他的长子元方至德绝俗,和其父一样高名显着,少子季方也是才识博达的人,两子对父亲都非常敬仰。有一次,有人问他少子陈季方,你的家君(敬称人父亲)“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陈季方以桂树来比喻,说他父亲就像是长在泰山上的桂树,高万仞,深不可测,霑甘露、润渊泉,功德有无根本不在他的思虑中。(“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霑,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陈寔的高洁品行,给了“桂树”的象征作了很好的注脚。

桂林一枝 昆山片玉

月桂枝 (pixabay)

晋代时,郤诜(音:夕身)生性至孝,博学多才,风度倜傥瑰伟,不拘细行,对州郡的召请都不理会。晋武帝泰始年间,诏令天下举贤良直言之士,太守推举生性至孝又博学的郤诜应选。果然郤诜不负所望,对策表现出类拔萃被选为第一,出任议郎,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去职守忧三年。

安葬了母亲之后郤诜再出仕,累迁雍州刺史。当时晋武帝在东堂会送郤诜,问他说:“卿自以为何如?”

郤诜以“桂枝”自况,回答皇上说,自己对策的才能天下第一,好像桂林中的一枝桂枝、昆山的一片美玉。(“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晋武帝笑了。而侍中对郤诜的骄傲自大很看不过去,就上奏免他的官,武帝答:“我和他开玩笑,不足怪。”郤诜在任时威严明断,四方赞誉。后来又进身尚书左丞。(参见《晋书.列传二十二》)

陈寔和郤诜的典故,使得桂树、桂枝成了贤德、秀拔之士的代名词,被后代引用。后人也以“东堂桂”代指科举及第。

金桂飘香 (pixabay)

折桂好事 科举及第

五代齐己《赠孙生》诗句“待折东堂桂,归来更苦辛”,桂枝待折,表示科举不第;宋人张先《感皇恩》词“东堂桂,重占一枝春”,表示科举及第。

唐德宗时崔子向有诗名、好佛,曾任监察御史。崔子向《上鲍大夫》诗:“行尽江南塞北时,无人不诵鲍家诗。东堂桂树何年折,直至如今少一枝。”这诗中的“东堂桂树何年折”成了新典故“折桂”的来源。东堂桂、东堂桂树、折桂等等这些个成语都喻指“科举及第”的好事。

到了元代,元杂剧中常见将中秋月中桂树的故事和折桂相连结,成了“攀蟾折桂”、“蟾宫折桂”一举成名。以下是一些出现在元杂剧中的例子:

元.施惠《幽闺记》第一一出唱:“胸中书富五车,笔下句高千古,镇朝经暮史,寐晚兴夙,拟蟾宫折桂云梯步。”蟾宫就是月亮、月宫。

元.荆干臣《醉花阴.鸳鸯浦套.尾声》唱:“攀蟾折桂为卿相,成就了风流情况。”

元.无名氏《三化邯郸》第二折唱:“折桂攀蟾姓字标,入省登台意气豪。”

到了明、清,小说创作中,把蟾宫折桂的典故继续延展下来。

明.刘兑小说《金童玉女娇红记》写:“你也不想攀蟾折桂,一举成名也。”

清金松岑、曾朴的小说《孽海花》第五回道:“举人是月宫里管的,只要吴刚老爹修桂树的玉斧砍下一枝半枝,肯赐给我们爷,我们爷就可以中举,名叫蟾宫折桂。”

桂树冬荣

汉代东方朔《七谏 其五自悲》吟:“登峦山而远望兮,好桂树之冬荣。”桂树给人力量从哀伤中复原,桂树给人光洁洒落胸怀!桂的光环代代传承,光洁的古早味,喜霑清露润甘泉的洒脱自在,喜金榜登科的贵气,桂林中都可以掬得。@*#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到中秋,举头望明月,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和玉兔捣药这些古老又长青的传统神话故事就浮上心头。这些天上来的消息,中秋神话故事,可能是带着解除人间生老病死无尽苦痛循环的密讯、密码?几千年来一直让人追索、探寻!年复一年……生命经过几多年岁的追逐无解,沈静一下心情,在中秋夜探索一下这些神话故事的弦外真音。
  • 唐朝有一种精湛的“月宫镜”,融合传统中秋节的民俗故事于工艺铸造中,既实用又精美,代代传说中秋故事。“月宫镜”是盛唐时期的人物故事镜的典型品项。文饰可以一应对照到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的角色。可见,中秋节传说神话故事,应该早在唐代之前就已经流传。
  • “阴晴圆缺”月象无常,无常又是月亮的常态。月如无恨月长圆:恨人间生离死别不得圆满?恨人间成住坏定灭律不能超越?或是“恨铁不成钢”?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中秋故事留下怎样的遗恨?苏东坡诗《中秋月》吟:“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夜年年来,明月夜不长好,此事古难全!如何脱凡律不为阴晴圆缺所牵?
  •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很多人以为直接来自于古诗。错了!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这句歌词,其实是经过后世演绎的哦!那么到底“有缘千里来相会”的下一句是什么呢?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 门楹上挂上春联,将冬天的气氛一转成新春,千门万户立即焕然一新。除夕前,什么时候换上新春联好呢?在中华文化史上,当前的这种遍及百姓家的纸春联是何时开始黏挂的呢?
  •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们就送走了温顺可爱的玉兔,迎来了瑞气万千的祥龙,这儿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龙腾虎跃,好运连连。
  • 冬至:夜从今夜短,日从今日长!冬至日阳光达到南至点将要北返,阳气从地底升起。你对“冬至”的内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盘点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与典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