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滿孩子 成就自己

作者:詩韻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緩緩的書寫,娓娓道來追夢的心路歷程,一路陪伴孩子成長,淑文的文字有著舒心誠懇的魅力,她正視自己的生命藍圖,三十五歲時毅然辭去教職,「從心」出發。「最長的辭職信」是心靈的呼喚,是生命的抉擇,終於撥雲見日,遇見幸福。

《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是淑文第五本書,文字剖析了作者內心世界,以及與孩子互動的點點滴滴,妳看見了作品向度的延展及深層內涵,閱讀開啟了一扇瞭解的門,恆是好奇於如何一個生命大轉彎,給了自己完全不一樣的航道。搖槳出航的同時,划出的每一槳是從容不迫的,有機的教養觀念是人母的新嘗試新作風。允許孩子有夢、勇於嘗試而不是一味呵護阻止,我看見了一個膽識十足的母親。

也曾提出在帶孩子的過程當中,上一代難道不會覺得離經叛道,期期以為不可?聰明的淑文想來是溝通的高手,完全沒這層困難,真是可喜可賀。豐沛的文字裡,作者直陳諸多母親共同的焦慮,一個提問一帖良方,柔軟著一顆心,陪孩子度過生活的低潮期,給予一把解決問題的鑰匙,而不是以愛為藉口操控。生活周遭不難聽見父母說「我是為你好」,將大帽子一扣,孩子卻完全不領情地回以「我的事我自己處理。」雙手一推,溝通的橋樑應聲斷裂,緊接著「翅膀硬了」的話便脫口而出,一家人從此處於冰凍狀態,心靈距離更是遙遠。淑文說:「愛,不是用來控制,也不是用來犧牲,而是成全子女走上自己的路,幫孩子找到綻放自己的舞台。」想來親情的經營,學習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是入門課題。關心且尊重,扮演傾聽及協助的角色,親子間的溝通便有了潤滑,即便意見相左也有了轉圜空間,孩子踏出的腳步平穩,才能飛得又高又遠哪!

養孩子,套句詩人吳晟的話:「是甜蜜的負荷。」打從一個嬰兒呱呱落地,吃喝拉撒在在都需要母親協助,從會哭會笑,單音發聲到疊字練習,七坐八爬,搖晃學走路到可以開步奔跑,經歷相當漫長的時間。智商最高的人類,公認撫育期也最長。孩子成長,大人全方位關照,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孩子日漸茁壯,憂的是伴隨而來的學業、事業及婚姻。而親子相處,不管是職業婦女或全職母親,幾乎都傾其所能,辛勞自不在話下。溫柔付出的同時也能同步成長確實需要一番努力。書中提到,「除了陪著孩子探索學習,也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培養興趣。」可以是自己的生活寄託更甚而是一項專長。攜手與孩子一起成長是現代母親做自己的第一步呢。

作家琦君說:「至情至性好文章。」淑文的文字一如本人的樸實誠摯,讀著讀著不禁讓人動容。是生命的分享,無私有趣而實用,而畫插畫的女兒小紅豆更是一隻美麗的蝴蝶,正要展翅飛翔。撫育兒女,用心陪孩子走一段路,一如親子相偕旅行,彼此邊走邊學習,以家為主軸,向四方輻射延伸,妳將發現,凝神之際是春陽和煦,談笑溫婉,而觀念的傳遞情意深遠,真切而雋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教養孩子就是人生的一項修煉,這項修煉要先修自己,修自己孩子也會跟著改變,用心的改變自己,事後必定發現一切都是值得的。小玲的爸爸如果能為小孩的教育,改變一下生活方式,那小玲必定能正常的生活也能好好在學校中學習。
  • 孩子逞口舌之能一大堆的歪理,讓家長和老師氣極,到底是什麼原因?該怎麼辦呢?
  • 淒風苦雨話曾經,翻飛的日子臨摹了一帖泫然 揮別塵囂,秋日湖邊試圖垂釣一顆詩心
  • 鄰居一家搬過來一年多了。他們有個很可愛的小女兒,6、7歲的樣子。自從他們住進來,天天晚上都能聽到小女孩練鋼琴的聲音。
  • 倏忽遠處傳來巴哈無伴奏大提琴曲 緩緩沈鬱樂音瀰漫林間 彷彿是風與林展開一場對話 變色的枯葉蘊藏凋零的美
  • 馬來西亞LEGOLAND®開幕,大紀元團隊在參觀之餘,還有幸走進LEGOLAND的分部,與樂園總經理齊格弗里德.博斯特(Siegfried Boerst)見面詳談,請他介紹探究樂園的未來發展大計。
  • 女兒六歲的時候,有一天,我把她送進學校,回家在浴室漱洗,望見鏡子裏自己滿臉嚴肅,儼然是一個全身繃緊、時刻待命的賽手,不禁大吃一驚。
  • (大紀元記者李曉明編譯報導)雖然智力顯然受到遺傳的影響,但科學的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的方法仍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智力發育。以下是MSN健康生活網歸納出的9種方法:
  • 有一段時間,我的身體不知道哪裡出了錯,或者吃錯東西了?還是皮膚過敏?大腿及臀部接二連三地長出瘡毒,除非等膿包成熟,將它擠破,膿瘡才會慢慢消下。毒瘡,紅腫紅腫的,痛得我哀哀叫。最要命的是位置不當,害我坐立難安。忙碌的女兒,沒有看到;粗心的另一半,沒有看到;惟獨傻乎乎的小子注意到了。
  • 對於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人人總是有許多不同的立場。有些人對於自己的立場,總保護得很紮實,也就是堅守原則,但有時,太過堅守立場,或許變成固執,到顧人怨。如果可以變通一下,有個彈性的共同原則,才能製造雙贏的局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