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天災的譴告 (三十一)天示警,誰在外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2月23日訊】
俗語說“天理昭彰”,就是說天理是很明明白白的。只是人性全無的人會看不到天理,才能無所顧忌地幹壞事;同時又會去害人,讓所有的人都看不到天理。其實中國大陸迫害法輪功後的天災,現在各地惡人開始遭報,在懲惡的同時,更是在向世人示警。

當然,目前不是所有的惡人都開始遭報。中國有句話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不可救藥的邪惡之徒都相信死了就一了百了,當然也就不怕惡報。其實,人的生命不只是人世間短短的幾十年,生前死後有更漫長的生命存在。而更多的惡報是死後的事,雖然惡行是在人世間這裡做的。現在早報還是晚報,與那無盡的痛苦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好比沒有人會問怎麼殺人犯要在死囚室中關幾天,更不會因此就去鋌而走險。天法就是天法,無論惡人走到天涯海角,該到報應的時候是跑不了的。人間的法律懲惡要追捕、取證、審判。可天法面前,什麼都清清楚楚,所謂“神目如電”就是這個意思的概括。該報應的時候在人間隨便什麼形式都可以:車禍、暴病、反腐敗……

人間懲罰殺人犯都有一套形式,以震懾惡人。現在有信息傳播的手段,覆蓋面更廣。從做迫害法輪功的急先鋒到突遭惡運,許多人都能看到,只是看人能不能看出來這其中的聯繫。惡人遭報是天道公平,但在人間略有顯現更是要警示世人,給人警醒的機會。要是地獄裡什麼樣人都看到了,雖然沒人敢做壞事了,但是人也就沒有改過的機會了。法輪功學員給人講這些惡報的故事是要幫助人明白不能再做惡再迫害法輪功了,可不是一些人想像的“幸災樂禍”。惡人這邊遭報應後,那邊受的苦要比這邊一走了之要苦上千倍萬倍,上天示警是讓人懸崖勒馬,改邪歸正, 在那邊少受點苦。

從我們這裡列舉的的天災,不難看出近三年來的天災頻繁而奇異,就看人能不能看到這其中的因緣。有人要說了,我手上也沒有沾著血,這警告也和我沒有關係。人都知道殺人償命,這是人間的法律,實際總會有疏漏;天上也有天法,那可真是天網恢恢。那這天法是什麼呢?

人形容劊子手毫無人性後“殺人不眨眼”,那麼無動於衷地(不眨眼地)看著劊子手行兇的人,是不是就是認同劊子手的惡行?更有甚者,在旁邊鼓掌喝彩,甚至於落井下石,是不是就是劊子手的幫兇?看著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還要修“真善忍”的法輪功學員被施以暴行,卻要為虎作倀,是不是就是劊子手?在暴政的保護傘下,不受人間的法律懲罰,卻是犯了天法。人間最接近天法的莫過於道德與良知了。所以每個人只要靜下來問問自己的良心就知道這些天災是在警告自己什麼了。

真心奉勸善良的人們都能自守其心,而惡人能早日懸崖勒馬,不負上天慈悲的警示。

(待續)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尼雅河是塔裡木盆地裡的一條河流,它的位置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中部,起源於崑崙山,自南向北流入大沙漠。在出山口地勢平緩的地方,河水在那裡形成了一片沖積綠洲。自然環境的優越使這裡成為一個人類生活的中心,維語裡稱作“尼雅巴紮”(“尼雅河上的集市”),民國35年取五谷豐登、百姓樂業之意設為民豐縣。尼雅遺址就位於民豐縣城以北直線距離100公里茫茫的塔克拉瑪幹沙漠之中,遺址距現今最近的居民點直線距離20余公里。
  • “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曆史文化的基石。傾聽天災的警示是古人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的基本實踐。在高境界的道德水準支撐下,帶著對天的敬畏之心,古人也容易感悟來自於天的警示譴告。
  • 縱觀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朝歷代,君明,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遇昏君,則民不潦生,天災人禍不斷。
  • 隱居獨修之人,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寂寞」,如果不能克服並去掉它,就無法隱居,也達不到修煉的效果。所以我們來看一看,王維是如何排遣這種「寂寞」之情。當「寂寞」難耐之時,就走出房間,「蒼茫對落暉」。雖然是「人訪蓽門稀」,但作者卻認為自己有松、鶴為鄰(鶴巢松樹遍)。
  • 高智晟承傳了母親的善良、勤勞和堅忍。他做律師,常常是免費為最底層窮人打官司。他走在燈火輝煌的大街上,心想著那些還在苦難中掙扎的人們,所以他告訴妻子,「我覺得我跟這個社會是隔開的,我融入不到這個社會當中。因為我掙的錢越多,我的當事人的苦難越多。」
  • 「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其中的「(仙)鶴」借指賀知章。言外之意是說,您將來在仙界中自在逍遙,什麼時候能飛回來紅塵探望我們啊?因為宴會有皇帝在場,賀知章又是四朝元老的前輩,所以李白這首詩用詞用典都恰到好處。
  • 宋‧陸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古代名家的作品能跨越時空,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歷史的厚重與滄桑。「一千五百年間事」,物亦非,人亦非,「只有灘聲似舊時」。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 古代詩人常借月光來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月亮的清輝是兩地共有的,所以這裡作者要贈送的是思念之情;因為相隔兩地,不能將這濃濃的思念親手送給你,那我們還是期待在夢中相見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