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賞析:〈蒹葭〉

作者:明珠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023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詩經‧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注釋:

1.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俗稱蘆葦;莖可造紙、蓋草屋、編席等。根莖叫蘆根,可供藥用。穗可做掃帚。「蒼蒼」眾多、茂盛。「白露」指秋天的露水;因為秋天五行屬金,其色為白,故稱。「白露為霜」言外之意是說待到秋露開始凝結為霜,蘆葦變黃,就可以割下來使用了。

2.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伊人」賢人(品德高尚之人);《詩經》有三首詩用到「伊人」這個詞,都是當賢人解。〈伐木〉:「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大意:「更何況是賢人呢,怎麼會不需要朋友?」〈白駒〉:「所謂伊人,於焉逍遙。」大意:「讓那些賢人啊,可以逍遙自在地生活。」在漢代之後的古詩文中「伊人」也是當賢人解釋[注1]。「在水一方」強調不是在蒹葭生長的這一方。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Shutterstock)

3.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洄」逆流而上。「溯游」順流而下。《爾雅‧釋水》:「逆流而上曰溯洄,順流而下曰溯游。」「從之」,找尋、到達、依從。「道阻且長」,道路險阻且漫長。「宛在」眼看著在;就在。第一章共八句,蒼、霜、方、長、央為韻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shutterstock)

4.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萋萋」指草木茂盛。「晞」音「希」,曬乾。「湄」音「眉」,河岸,靠近水邊的草地;《爾雅‧釋水》:「水草交為湄。」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Shutterstock)

5.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躋」音「機」,攀登。「坻」音「遲」,水中突出的高地,也就是水中突出的岩石,有別於水中的沙洲。第二章共八句,萋、晞、湄、躋、坻為韻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shutterstock)

6.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采采」茂盛,眾多。「涘」音「似」;《說文》水厓也。《爾雅‧釋丘》:涘爲厓。水邊的山崖之上。這種地方水位比較深,蘆葦不可能生長在這一邊。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shutterstock)

7.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右」讀音「以」;迂迴曲折。這個字在本詩中的讀音,《康熙字典》特別加了編者按:「按:《唐韻》正音以。今從朱注。又叶羽軌切,音以 (紙韻) 。《秦風》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按:《唐韻》正云:右古音以;歷引經傳子集證之,是直當讀作以,非止叶音矣。」

「朱注」指朱熹《詩經集傳》中對此字的注音。「叶音」即「叶韻」,南北朝時期,一些學者讀《詩經》帶地方口音,韻多不和,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稱為叶韻。

「沚」音「止」,水中的小塊陸地、小洲。第三章共八句,已、涘、右、沚為韻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shutterstock)

賞析:

蒹葭即蘆葦,它們大多生長在水中靠近岸邊,它們是群生植物,一長一大片。本詩用「蒹葭」比喻普通百姓或常人。當「白露為霜(秋天的露水結成霜)」之時,蘆葦變黃了,收割後可以用來製作草屋、草席、掃帚等,也是普通百姓在使用。

伊人即賢人,或者說是在儒家法門中修煉精進的儒生(包括朝廷官員);在中國古代,真正的讀書人相對於全國人口,很少很少。

「溯洄從之」即逆流而上,比喻違背道德禮儀,卻想找到賢人或修成賢人,那麼道路險阻且漫長(道阻且長)。「溯流從之」即順流而下,比喻按照道德禮儀的要求去為人處事,就會看到那位賢人,乘輕舟正在水的中央。蘆葦一般生長在靠近岸邊的淺水區域或岸邊,而水的中央是深水區域,蘆葦不生長在那裡。所以「伊人」與「蒹葭」不在同一個區域。

本詩中「伊人」所處的地方,不管是在水一方,還是在水中央、水之湄、水中坻、水之涘、水中沚;這些地方都不可能生長蘆葦,也就是「伊人」所處的位置一直沒有跟「蒹葭」在一起。這首詩隱喻了,一位賢人在任何環境中,都不會將自己混同於常人。也就是說,古代的道德禮儀,對儒生言行舉止的要求與平民(庶人)不一樣。比如農民、工匠,天氣熱的時候幹活可以打赤膊,儒生或朝廷官員在公開場合(包括閒居在家)都要求著裝整齊。

我們都讀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去給藺相如道歉時,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帶引,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廉頗的用意是先自貶為庶人,因為只有庶人才允許打赤膊,才有可能接受鞭刑、杖刑的處罰。這是最大誠意的道歉。廉頗與藺相如都是諸侯國的上卿,如果廉頗穿著官服去找藺相如,那可能就失去了請罪的本意。

《禮記‧曲禮上》規定:「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大意:禮制不下及於庶人,刑罰不上及於大夫)。」文中的「刑」指的是古代朝廷的鞭刑、杖刑等。下大夫及以上的官員犯罪,該流放的流放,該殺頭的殺頭,只是不受肉體上的處罰。其目的也是為了讓官員以道德禮儀來自律,有廉恥之心,不把自己混同於常人。詳細解釋及相關歷史故事請看[注2]。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蘆葦一片片白茫茫,秋天的露水結成了霜。我們所景仰的賢人,他在水的一方。逆流而上想去找尋他(賢人),道路險阻而且漫長。順流而下去找尋他,他就在水的中央。

言外之意:「白露為霜」即天氣開始寒冷;隱喻社會的大環境變得不好,人心複雜,道德在往下滑。真正的賢人不會混同於常人,按道德禮儀的要求去修煉自身。如乘輕舟順流而下,或者說,用道德禮儀來衡量好人與壞人,你一下就能找到他(賢人)。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蘆葦一片片白茫茫,露水成霜尚未乾。我們所景仰的賢人,他站在綠草茵茵的河岸。逆流而上想去找尋他(賢人),道路險阻且難以登攀。順流而下去找尋他,他就在水中的岩石上。

言外之意:「白露未晞」隱喻社會環境還是不好;賢人所處的環境也改變了,先是在綠草茵茵的河岸(在水之湄),而後是水中的岩石上(在水中坻);這兩個地方都不可能生長蘆葦;隱喻賢人不會混同於常人,只有按道德禮儀的要求去做人,才能找到他(溯游從之),或者修煉成賢人。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蘆葦一片片長勢繁稠,天氣寒冷,秋露結霜未休。我們所景仰的賢人,他處在水邊懸崖上頭。逆流而上想去找尋他(賢人),道路迂迴曲折難求。順流而下去找尋他,他就在水中的小沙洲。

言外之意:「白露未已」隱喻社會環境持續惡劣,人類的道德在持續往下滑。賢人所處的環境也在變換,先是處於水邊的懸崖上,而後處在水中的小洲。這兩個地方也不生長蘆葦。想要找尋賢人就用道德禮儀來衡量;不管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想修成賢人也應該按道德禮儀的要求去做人,而不能混同於常人。

結語:

〈蒹葭〉這首詩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如果您的人生目標是做一位道德高尚的賢人,當您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真是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我們就想到《詩經‧蒹葭》中說的:「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我們找一找自己的原因,是不是什麼方面沒有按道德禮儀的要求做好呢?

修正自己,按道德禮儀的要求去做個好人,我們就會發覺生活的路變得很順暢。「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目標就在我們的面前。

《禮記‧中庸》有這樣一段話: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大意:孔子說,射箭之道有似於君子之道,如果沒有射中靶心,要回過頭來找找自己的原因。

這個「靶心」可以理解為我們人生的目標。《孟子‧離婁章句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中「行有不得」也就是遇到了「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的情況時,我們用傳統的道德禮儀來衡量,找一找自己的原因。

 

附註1:東漢‧蔡邕《祖德頌》:「宣慈惠和,無競伊人(大意:博學而仁慈、誠敬而和順;祖上是無與倫比的賢人)。」

西晉‧潘尼《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穆穆伊人,南國之紀(大意:他是端莊和順的賢人,他是南方一帶道德的典範)。」

唐‧王維《送陸員外》:「郎署有伊人(指陸員外),居然古人風。」唐‧高適《酬李少府》:「伊人雖薄宦(指李少府雖是個小官),舉代推高節。」

北宋‧歐陽修《綠竹堂獨飲》:「伊人達者尚乃爾,情之所鍾況吾曹。」北宋‧司馬光《和始平公長句寄漢州何學士》:「勢交倏忽易蕭條,賴有伊人尚建標。」

附註2:周朝時期的職官有九個等級,由下而上分別是,下士、中士、上士、下大夫、中大夫、上大夫、下卿、中卿、上卿。大致對應了唐朝的九品官職。比如,唐朝時期國子監的「書學博士」、「算學博士」是從九品下,也就相當於周朝時期的「下士」。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擔任過「江州司馬」一職,這個職位品級是從六品下,相當於周朝時期的下大夫(詳情請參照《舊唐書》志第二十二至二十四有關職官的部分)。

「刑不上大夫」更準確地說是下大夫及以上的官員犯錯後可以不受肉體上的處罰。這個規定從春秋時期開始就沒有被各諸侯國嚴格執行過;歷朝歷代亦如是,有人說情計較時會好一些。

《孔子家語‧五刑解》:(原文翻譯)冉有問孔子說:「先王制定法律制度,規定刑罰不加到大夫身上,禮不用到平民身上。那麼,大夫犯了罪就可以不加刑?平民行事就可以不用禮來約束了嗎?」

孔子說:「不是這樣的。凡治理君子,用禮來約束他的心,是因為把他們歸屬為有廉恥之節的人……(下大夫及以上官員)犯有大罪的,聽到君王的命令則面向北下拜,(用劍)跪下自盡。君王也不派人按著他身體用刑,只是說:『這是大夫你自己咎由自取,我對你已經有禮了。』即使是刑不上大夫,而大夫犯罪也不能逃避處罰,這是教化的結果。所謂禮不下庶人,是因為庶人忙於生計的事不能很好地學習禮,所以不能要求他們有完備的禮儀。」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八》記載(原文;括號內文字是筆者加的說明):

前廣州都督(從三品)裴伷先下獄,上(唐玄宗)與宰相議其罪。張嘉貞(宰相,正二品)請杖之,張說(中書令,正三品)曰:「臣聞刑不上大夫,為其近於君,且所以養廉恥也。故士可殺不可辱。臣向巡北邊,聞杖姜皎(祕書監,從三品;受杖刑後死於被流放的路上)於朝堂。皎官登三品,亦有微功,有罪應死則死,應流則流(流放),奈何輕加笞辱,以皁隸待之!姜皎事往,不可復追,伷先據狀當流(流放),豈可復蹈前失!」上深然之(唐玄宗表示贊同)。

補充說明:文中的「姜皎」犯事時的職務是「祕書監」,從三品;因為姜皎曾被封為楚國公,所以享受的是正二品的俸祿。正二品相當於周朝時期朝廷的中卿,大諸侯國的上卿。藺相如、廉頗都是趙國的上卿,對應周朝朝廷的中卿。@*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關雎不亂偶而居且勤勞,用以教化人,要求傾慕中的男女和結婚後的夫妻必須感情專一、勤勞……
  • 在文字安排上,「詩經」經常以四個字為一句,並以相同的樂段重複數次;所以它的曲式結構也展現出中正大方的特點。我們要來欣賞的是最膾炙人口的這首--蒹葭。(這份錄音選自文津出版社出版的《古詩選讀》,由郭瑩譯譜,鐘一誠演唱。)
  • 詩中描寫秋天的早晨,蘆葦上的露水還沒乾,詩人前來尋訪伊人;伊人所在有流水環繞,似乎身在遠方沙洲高地之上,可望而不可及。
  • 「式微」的字面意思是「法度或法則敗壞了」,用我們現代的話說就是「末法或末法時期」,我們現今正是處於末法時期。
  • 出自北門,憂心殷殷。終窶且貧,莫知我艱。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我憂心忡忡地從王都的北城門出來(到六鄉去收賦稅)。現今我居家簡陋而且清貧,沒有人能體會到我生活的艱難。(對自己說)別再想了!上天是這樣安排的,想那麼多幹嘛呢!
  • 〈北風〉這首講的是西周末年,也就是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夏曆十月),西周朝廷的大史(讀「太史」)及一些官員棄官逃離王都鎬京的事情。
  • 這兩句大意:在個人修養中要始終把自己當作荑稗那樣,保持謙卑的品德。這樣修煉出來的道德品質才會與眾不同。
  • 《詩經》中有兩篇〈無衣〉的詩篇,分別在「唐風」與「秦風」中,今天我們將這兩首詩分開來賞析。要讀懂這首詩,我們先來了解「衣」這個字在先秦時期都有什麼含義。
  • 動念寫〈無衣〉兩首詩的賞析,源於此次日本國援助給中國的救災醫療防護用品,部分外箱上列印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的詩句。並引發了網路上的很多議論。
  • 〈鹿鳴〉是一首中國古代朝廷宴群臣及嘉賓所用的配樂詩。「呦呦鹿鳴,食野之苹。」野外的萍草乃天生地養,鹿在野外得到萍草食物,呦呦然鳴,發自於內心的感恩上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