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賞析:〈靜女〉

作者:明珠

詩經賞析(小玉/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35720
【字號】    
   標籤: tags: , ,

《詩經.國風.邶風.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註釋:

1.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靜女,指有貞靜均壹美德的女子。姝,音樞;美好貌[1]。俟,音仕;等待。城隅:本詩指王都外城城牆四角的屏障,也就是加高的女牆。在西周及春秋時期,只有王都能設城隅[2]。周禮規定城隅高度為九雉(高一丈長三丈為一雉),是整個城牆中最高的地方。在西周時期,只有王都鎬京的外城城牆是四周合攏的,稱為「周城」;諸侯國的國都城牆不得合攏,必須留南面以受過,稱為「軒城」。春秋後期開始,各諸侯國相互攻伐,也不把周朝的朝廷及周禮的規定放在眼裡,所以都把南面的城牆也砌上了。

這兩句的大意:那位美麗而且有貞靜均壹美德的女子,我(或我們)在城隅上等待她。

「俟我於城隅」應該理解為「我俟於城隅」,否則這首詩無解,或者如朱熹給這首詩下的定義:「此淫奔期會之詩也。」在中國古代(到清朝都是這樣),如果一個年輕女子,公然站在王都的城牆最高處等著跟一個男子相會,除非是精神出問題了。不要說公然這樣做,哪怕是偷偷摸摸的,「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孟子.滕文公下》)」

〈谷風〉:「宴爾新昏,不我屑以」、「不我能慉」、「以我御窮」。〈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後也悔。」等等,都是將謂語動詞放在主語前面的用法。

2.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搔,音騷;搔首,指以手搔頭,期待或焦急貌。踟躕,音遲除;猶豫及徘徊不前的樣子。這兩句的大意是:因為之前看中她了,卻一直不見她從城門中出去或進來,我以手搔頭,在城隅上徘徊不定。(「愛」是看中、選中之意,沒有男女情愛的成分。)

在先秦時期,婚前及婚後的官家女子都有可能到城外去採摘蔬菜以供祭祀之用,請參看〈采蘩〉、〈采蘋〉、〈草蟲〉等詩篇的賞析。

3.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孌,音巒;婉孌、美好貌。貽,音儀;贈送。《說文》:「貽,贈遺也。」彤管,桿身漆朱的筆,古代女史記事專用。依《周禮》的規定,周朝時期,王宮中有女史八人,每位女史還有兩位奚女助手,王后及妃子的所有活動都要被記錄下來,包括甚麼時候侍奉天子,甚麼時候離開,甚麼時候懷孕、分娩等等。如果漏記了甚麼事情(特別是王后或妃子做錯事更應該記錄),被其上級女官(女祝或女御等)發現,那女史官有可能會被殺頭或受很重的處罰。孔穎達《毛詩正義》疏:「女史若有不記妃妾之過,其罪則殺之,謂殺此女史。」

這兩句大意是:那位美麗而且有貞靜均壹美德的女子啊,我送她一支彤管。(言外之意是,我們選中了這位有貞靜均壹美德的女子進王宮當女史官。)

「貽我彤管」應該理解為「我貽彤管」,否則不合常理。本詩作者的身分是「內宰」,就是負責管理及選拔王宮中女官的事情,筆者在賞析中會詳細介紹。

4.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煒,音偉。明亮或紅彤彤的樣子。《說文》:「煒,盛赤貌。」說,音義通「悅」。懌,音亦;喜悅。「說懌」即「喜悅、讚美」之意。女,音義通「汝」。這兩句的大意:(你看)彤管閃爍著紅色的光芒,好像是在讚美你的品德。(言外之意是說,彤管閃爍著紅色的光芒,表明它認可了你啊,因此你很適合到王宮中當女史官。)

5.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自牧,自我修養。出自《易經.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孔穎達疏:「恆以謙卑自養其德也。」歸,回歸、當成、比作。荑,音提,音義通「稊」;荑是「荑稗(稊稗)」的省稱。在先秦時期,人們以五穀為主食,根據(東漢)趙歧的註解,「五穀」為「稻、黍、稷、麥、菽」。而「荑、稗(音拜)」為二草名,它結實比稻穀小,亦可食,一些地方的百姓會在自己開墾的平田中種荑稗當雜糧吃。「五穀」為主,「荑稗」為副(次)。「自牧歸荑」是說「在個人的修煉中要始終把自己當作荑稗那樣謙卑」,與「卑以自牧」意思相近似。洵,音尋;信、誠然、的確。「洵美」一詞在《詩經》的很多詩篇中出現過。

這兩句大意:在個人修養中要始終把自己當作荑稗那樣,保持謙卑的品德。這樣修煉出來的道德品質才會與眾不同。

6.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美人,有美德之人或指大德之士;與〈簡兮〉:「彼美人兮」意思相同。貽,音義通「遺」,遺留、保留。《康熙字典》:「《爾雅.釋言》貽,遺。【註】相歸遺。《書.五子之歌》貽厥子孫。」這兩句的大意:不是因為你人長得美,是因為你保留了古人(大德之士)謙卑的品德(因此我們選中了你)。

賞析:〈靜女〉這首詩講的是西周時期王都的官員「內宰(下大夫)」選王宮女史官的事情。據《周禮.天官塚宰》記載,內宰「以陰禮教六宮,以陰禮教九嬪,以婦職之法教九御。使各有屬。」文中所說的「陰禮」是指古代婦女所應該遵循的道德禮儀。西周時期王宮中的女官來源較複雜,有后妃出嫁時的隨嫁女子。有內宰及其下屬在王都或六鄉選中的朝廷官員家庭的女兒(未許配人);也有各諸侯國因各種原因送出的女子。

歷代的經學家都沒有將〈靜女〉這首詩的中心意思解讀出來,其實《左傳》提到了〈靜女〉這首詩。孟子還講解了本詩第三章的內涵,可惜歷代的學者都沒有注意到。

《左傳.定公九年》:「〈靜女〉三章,取彤管焉。」因為「彤管」是王宮中的女史官專用的東西,所以《左傳》這段話的大意是:〈靜女〉這首詩共三章,講的是(內宰)選取王宮中女史官的事情。

周朝時期的天子、后妃及各諸侯國的國君及夫人,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都有人專門記錄。據《禮記.玉藻》記載,天子及諸侯國君每天所說的話及做的事情都有左右史記錄下來。天子的一舉一動,由左史負責記錄;天子的每一句話,由右史負責記錄;在天子身邊侍候的樂工,負責察辨樂聲是否異常。這樣做是為了使天子謹言慎行,並及時瞭解政令的得失[3]。后妃及諸侯國君夫人的言行也同樣有人記錄。即使是在周厲王及周幽王的時代,也沒有發生過不讓史官記錄或殺害史官的事情。縱觀周朝八百多年歷史,正史中只記載了一起殺害史官不讓史官記錄的事情,而這件事情也不是天子或諸侯國君下令幹的。

據《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及《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公元前548年,齊國的大夫崔杼(崔武子)因事殺害了齊後莊公。齊國的太史官將此事記載在簡策上「崔杼殺莊公」,崔杼把太史殺死,並抹除了記錄。但是齊太史的二弟又一次記載上,崔杼又殺了他。太史的三弟不畏生死又記載上,崔杼只好放過了他。齊國的另一位叫南史氏的官員聽說太史都死了,拿了照樣寫好了的竹簡前去公庭,聽到已經如實記載了,這才回去。

古代的史官為了說真話,不畏生死的故事令人感動。從這個故事我們也可以大致瞭解到《春秋三傳》及《史記》是怎麼寫成的。《春秋三傳》及《史記》的作者如果不是看到古代史官的原始記載,是絕對不會憑想像及猜測亂寫史書的。而這些原始記載的竹簡只有皇家才有可能收集和保存著,也只有像司馬遷這樣的太史官才有資格看到。

近代一些研究《詩經》及中國歷史的學者將《毛傳》作者對《詩經》一些解讀當成了歷史,並以之否認《史記》的一些記載,筆者個人淺見,這是錯誤的做法。《毛傳》的作者即使出生的年代比司馬遷早,他畢竟是地方的學者,他所能看到的書籍與西漢皇家宮廷的藏書無法相比。所以《毛傳》作者對《詩經》中詩篇的釋義,也只能作為參考而已。凡是與正史的記載有衝突的地方應該以正史為準。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那位美麗而且有貞靜均壹美德的女子啊,我們在城隅上等待她。因為之前看中她了,今天卻一直不見她從城門中出去或進來,我以手搔頭,在城隅上徘徊不定。

這一章講的是主管王宮事務的內宰官員發現了一名女子很適合當王宮中的女史官,因此在城隅那等待這名女子。還有一種情況是內宰官的下屬發現後報告給內宰,請他來觀察看看。只是沒看到這名女子從城門中進出,所以「搔首踟躕」有點兒著急。(城隅高九丈,是整個城牆的最高處,在此處等待人也符合常理。)

本詩中的「我」有可能是一個人,也有可能是幾個人,因為「內宰」這個部門的官員共有一百多人。(《周禮.天官塚宰》:「內宰,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那位美麗而且有貞靜均壹美德的女子啊,我送她一支彤管。(你看)彤管閃爍著紅色的光芒,像是在讚美(或認可)你的品德。

這一章講的是「內宰」官及其下屬終於等到了這位女子,通過一番交談,瞭解了這位女子的情況後,送給她一支彤管,那是王宮中女史專用的記事筆,「貽我彤管」意即「我貽彤管」,我(內宰)將這支筆送給她,表示想讓她到王宮中去當一名女史官。「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言外之意是說選擇女史官主要還是考慮對方有著貞靜均壹的美德。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在個人修養中要始終把自己當作荑稗那樣,保持謙卑的品德,這樣修煉出來的道德品質才會與眾不同。不是因為你人長得美,是因為你能保留了古人(大德之士)謙卑的品德。

這一章是內宰官員對靜女說的勉勵的話,因為進王宮當女官,要接觸的人就多了,那麼更應該保持一個謙卑的心態去為人處事。

結語:《孟子.告子章句上》:「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這段話的大意是:五穀是莊稼中的好品種,但如果不成熟,那還不如荑、稗之類草種。仁,也在於是否成熟罷了。

孟子的這段話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對〈靜女〉這首詩的闡釋,筆者體悟到的言外之意是,荑(稊)、稗只是雜糧,它們沒有五穀在人們的心目中那麼重要。可是五穀如果不成熟或者是在生長過程中夭折了,那麼它們還不如荑稗這種雜糧呢。孟子文章中說的「仁」意即「成仁」,是表示在儒家的法門中修煉圓滿了。

古代儒家法門中修煉的人,不管是儒生、諸侯國君還是宮中的女官、后妃,每個人的起點也許不一樣,修煉的環境也不完全一樣。起點高的人沒有什麼好驕傲的,起點低的人也沒有什麼好洩氣的。不同的起點,就好比是五穀與荑稗的區別那樣,不成熟(成仁)一切都等於零。

筆者因為自己也是一個修煉中的人,也有很多執著心沒有去掉,並時常表現出來被同修看到。通過賞讀〈靜女〉這首詩及理解孟子所說的話,我認為在修煉過程中,保持一顆謙卑的心態特別重要,修煉的人即使在常人中取得一點成就,也不能驕傲。驕傲會助長人的各種執著心的滋長。

〈靜女〉這首詩通過內宰官員敘述選擇宮中女史官員的事情,闡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而「自牧歸荑,洵美且異(保持謙卑如荑稗,道德品質更優異)」是筆者寫這篇賞析的收穫!

 

[附註1]《康熙字典》:「音樞;美好也。女之美者曰姝。《詩.邶風》靜女其姝。」

[附註2]《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王宮門阿(王宮內城正門)之制五雉,宮隅(內城及外城的城牆)之制七雉,城隅(外城四角之屏障)之制九雉。」鄭玄註:「城隅謂角浮思也。」清.孫詒讓正義:「角浮思者,城之四角為屏以障城,高於城二丈,蓋城角隱僻,恐奸宄逾越,故加高耳。」

[附註3]《禮記.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御瞽幾聲之上下。」@*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甘棠〉這首詩篇及其典故經常被古人運用於文學創作中,或者是讚美古代的某個官員能夠施行仁政並造福一方百姓,或者是勸人為官應如召伯之所為。
  • 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 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 雖速我獄,室家不足!
  • 〈羔羊〉這首詩篇通過講述諸侯國卿大夫等官員穿著羔裘及自公退食的事情,來展現古代一些品德高尚的官員,節儉正直,不結黨營私;心懷感恩,敬奉自己的父母及天地神明;死義生禮,如羔羊的特性。
  • 「摽有梅」的本義就是「落梅(子)」,題目為甚麼不用「摽梅」,中間為甚麼要加一個「有」字呢?「有梅」其實是「有媒」的諧音。
  • 朦朧的小星星隨著圓月的西沉已經漸漸隱去,天空中只見參星和昴星橫於中天。軍隊的官兵揹負著棉被及衣服等行李,敬慎而迅疾地趕了一夜的路。每個人的天命均不相同。
  • 由於儒家修煉體系中認為,人是從天上美好的世界中掉到常人這個苦海中來的,必須經過修煉才能返回天上的家園,因此把這個修煉過程稱為「歸」。由於學校四周環水,因此〈江有汜〉才以沿長江行舟東去來借喻大學的學習或修煉的過程。
  • 用一顆「獨繭」來繅絲,抽出來的絲最均勻,每一縷絲都是一樣的粗細,一樣的強度;這樣合股織成的綸線的強度及韌性最好,釣魚才能釣得多。以此來借喻王姬和姜得的婚姻好合(如絲合成綸)、德行及容貌般配;他們組成的家庭會興旺發達,他們將來治理的諸侯國會國泰民安。
  • 在那些葭草初生的春季,(天子田獵時)對五隻野豬只射出一發箭矢。言外之意:天子仁慈,有好生之德,田獵時不忍心把所有野獸都殺了。
  •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用柏木做的小舟在水中漂浮,(而且)它隨波逐流。
  • 綠色為間色(閒色),黃色為正色。現在把黃色當成了陪襯,綠色當成了主色,這顯然有違古代聖人留下來的禮制,看過去也很不協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