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常識】(三)平仄

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氣: 60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月7日訊】 中國在沒有“公學”以前,小孩子都是送到“私塾”里去讀書。私塾里最基本的一個教學內容就是詩詞文章的基本功─對對子。從一個字開始,然后兩個字、三個字,直到七個字。一個大文學家曾經回憶起他儿時在私塾里學對對子的情形。老師出“紅花”讓他對,他馬上就對“綠桐”,結果頭上挨了一戒尺,原因是“平仄弗調”,即平仄不協調。“紅花”与“綠桐”在字面上是滿好的一對,卻讓這看不見、摸不著的“平仄”給招了打。
中國古代把字音划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其平聲包括了現代漢語的陰平和陽平(即第一、二聲)兩個聲調。因此現代漢語的四聲沒有囊括古代漢語的平上去入四聲,而其中的入聲字在許多方言和現代普通話中已經被“消化”到其它各聲里去了。除了一些方言里還保留了入聲字以外,現代普通話基本上沒有入聲的讀法。

但我們講平仄只是為了“用其精神”,把它作為一种調節詩詞音樂感并使內容和形式更加和諧的一种手段,因此我們在這里盡量把四聲的問題放到一邊,只要能把平和仄(也就是聲音的高和低)這兩大范疇弄清楚就行了。

為著這個目的,我們不妨對平仄作如下簡單的規定:凡是現代漢語中讀音聲調為陰平和陽平(即第一、第二聲)的字,就算平聲字,其余的就算仄聲字。這樣一來人人都能很容易地判斷一個字的平仄了,即使對普通話聲調不熟悉的人,只要手邊有一本標有普通話讀音的小字典也就足夠了。

現在我們就用這個標准來實地判斷一下詩歌的平仄:

例1。

秋浦歌(李白) 平仄結构
白發三千丈, 平仄平平仄
离愁似個長。 平平仄仄平
不知明鏡里, 仄平平仄仄
何處得秋霜。 平仄仄平平

例2。

絕句(杜甫) 平仄結构
兩個黃鸝鳴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鷺上青天。 平平平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平仄平平仄
門泊東吳万里船。 平仄平平仄仄平

觀察一下這兩首小詩的平仄結构,就可看出它們的第一、二兩句的平仄基本上是相反的,第三、四兩句也是一樣;而第二和第三兩句偶數字(即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又是相同的。這不是一個偶然現象,它就是我們下面要講的“對”和“粘”在格律詩里的具體運用。

在格律詩的平仄結构中,關鍵的位置是在五言詩的第二、第四兩個字和七言詩的第二、第四、第六三個字上。五言詩的第一、第三兩個字和七言詩的第一、第三、第五三個字,無論它們本來安排的是平還是仄,作者都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隨意更改,但關鍵位置上的平仄安排就不能隨意改變。把這個規律總結為通俗的口訣,那就是一般人常說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現在用這個口訣回頭查一查兩個例子中的小詩的平仄結构(只查二四六),就會發現,每首詩的第一、二兩句和第三、四兩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而第二、三兩句的平仄是相同的。如果兩句詩在關鍵位置上的平仄是相反的,就說它們是相“對”的;如果是相同的,就說它們是相“粘”的。這就是格律詩的平仄規律中“對”和“粘”的几本含義。至于一首詩中哪些句要“對”、哪些句要“粘”,我們要到以后才能徹底解釋清楚。現在讀者不妨用上面講到的概念作一點練習,積累一點感性的認識。

練習:仿照上面兩例的樣式,寫出下面詩歌的平仄結构,并注意檢查每兩個相鄰的句子,看它們是否相“對”或者相“粘”。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答人
太上隱者

偶來松樹下,
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歷日,
寒盡不知年。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上一次練習的參考答案: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改作長短句

黃河遠上,
白云間一片。[注1]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須怨。
楊柳春風,
不度玉門關。

(注1:“間”字聲調和意義改變了)

另一改

黃河遠上白云,[注2]
間一片孤城。
万仞山,
羌笛何須怨。
楊柳春風,
不度玉門關。

(注2:“黃河遠,上白云,”意義又不同)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長短句

遠上寒山,
石徑斜白云,
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
楓林晚霜葉,
紅于二月花。

——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過去讀“私塾”或者在家里讀書,從三歲起就可能讀一些諸如《聲律啟蒙》或者《訓蒙駢句》之類的詩詞啟蒙書。小孩子扯開喉嚨大聲讀“云對雨,雪對風,大陸對長空,雷隱隱對霧蒙蒙”[1]或者“天轉北,日升東。東風淡淡,曉日蒙蒙。”[2]天長日久讀得多了,再加上做對子的練習,自然就知道哪些字押哪一個韻,哪些是平聲字、哪些是仄聲字。但這种從感性入手的辦法顯然不是成年人學習詩詞的好方法,因為成年人理解力強,從理性上入手就快得多。
  • 歌的每一樂句有聲音的高低變化,對應著詩句的平聲和仄聲字的交替應用。以五言詩為例,如果我們對每一個字都變換一次平仄,就只有兩種可能的句式: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要用這兩種句式來寫詩幾乎是不可能的。
  • 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寫起字來一個接一個地沒有間隙,因此讀一篇文章時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斷句”(找出從哪裡到哪裡是一句話)。
  • 隱居獨修之人,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寂寞」,如果不能克服並去掉它,就無法隱居,也達不到修煉的效果。所以我們來看一看,王維是如何排遣這種「寂寞」之情。當「寂寞」難耐之時,就走出房間,「蒼茫對落暉」。雖然是「人訪蓽門稀」,但作者卻認為自己有松、鶴為鄰(鶴巢松樹遍)。
  • 「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其中的「(仙)鶴」借指賀知章。言外之意是說,您將來在仙界中自在逍遙,什麼時候能飛回來紅塵探望我們啊?因為宴會有皇帝在場,賀知章又是四朝元老的前輩,所以李白這首詩用詞用典都恰到好處。
  • 宋‧陸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古代名家的作品能跨越時空,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歷史的厚重與滄桑。「一千五百年間事」,物亦非,人亦非,「只有灘聲似舊時」。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 古代詩人常借月光來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月亮的清輝是兩地共有的,所以這裡作者要贈送的是思念之情;因為相隔兩地,不能將這濃濃的思念親手送給你,那我們還是期待在夢中相見吧!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