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與十二生肖

錦佩
font print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6日訊】中國的成語中,時常出現以動物的長相與特性來譬喻人情事理的例子,如形容一個人只會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見解,拿“鸚鵡學舌”來做比方,真是生動無比。古人透過平日對動物習性與特徵的觀察與瞭解,再巧妙的運用到語言當中,增加對話的活潑與趣味性,使我們會心一笑之餘,也不禁讚歎古人創意之豐富。以下就以“十二生肖”分類介紹,帶領大家流覽中國的成語動物園。

鼠-老鼠終日隱身在暗處,常趁人不注意時出來活動、偷東西吃。所以古人對鼠輩評價甚低,與鼠相關的成語涵義也不佳。如“獐頭鼠目”形容人之奸邪狡猾;“抱頭鼠竄”形容狼狽而逃的樣子,與“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有異曲同工之妙。“鼴鼠飲河”則以鼠身型之小比喻器淺,所取河水量不多,自然也不可能造成多大的損失,所以不必在意。

牛-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立國,與耕牛關係密切,感情深厚。但在成語中還是以牛之笨拙特性為描述重點,如“對牛彈琴”以牛比喻愚蠢之人,對著愚蠢之人談高深的道理,既失當也不被理解。“吳牛喘月”則以南方的水牛怕熱,看見月亮就以為是太陽,所以見月即喘的情形,比喻人不懂得分辨實際狀況,只依據表面做下錯誤判斷,也是一種愚笨的表現。

虎-老虎原本就兇猛威武,如果再像鳥一樣長了一對可翱翔天際,來去自如的翅膀,“如虎添翼”聲勢之壯大可怕,可想而知;“九牛二虎”肯定力大無比。古人有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到虎穴偷虎子的確艱險萬分,但是如果面對困難就退縮不前,不肯冒險嘗試如何成功?當然除了膽量和勇氣之外,還要懂得運用機智“調虎離山”,因為老虎離開熟悉的山林,威力也會大減,所謂“虎落平陽被犬欺”,否則與虎相鬥陷入“騎虎難下”的困境,此時只求能“虎口餘生”就很幸運了!當然,如果真的偷得虎子,老虎野性難馴,也不適合當寵物,“養虎貽患”,只是自找麻煩,倘若還想進一步“與虎謀皮”,那更是險上加險了。現今還可能觸犯動物保護法呢!

兔-由於兔子在野生環境中常扮演的是弱勢的獵物角色,所以“狡兔三窟”才不易被捕捉,妄想不勞而獲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抓到兔子的機率當然很低!“兔死狐悲”描述狐狸吃了兔子後還流下悲傷的眼淚,那不是太虛情假意了嗎?“兔死狗烹”以獵人利用走狗捕獲兔子後,走狗也一併被烹煮的情形,反映獵人之殘酷無情,也提醒幫人做壞事者警惕自己的下場!

龍-龍在中國的神話中神秘、高貴,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龍出現時常夾帶風雨、雷電,能呼風喚雨,聲勢驚人。成語中“攀龍附鳳”意寓了對龍、鳳尊貴的嚮往;父母期盼兒女都是“伏龍鳳雛”,長大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為“飛龍在天”,龍也代表領導地位,所以人人想當“龍頭老大”,但是若無法取得共識,“群龍無首”可就天下大亂了!

蛇-蛇居草叢,所以“打草驚蛇”固然對行路者可提高警覺,避免冷不防被咬,相對而言,蛇也因此有了防備。蛇之毒狠冷血,若是再有美貌包裝,如“蛇蠍美人”,禍害更大;就型態來看,蛇本無足,“畫蛇添足”就是多此一舉;“杯弓蛇影”將弓與蛇影相比擬,如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點出心理障礙對人影響之大。

馬-馬在古代是人類主要的交通工具,在戰場上更是將領們衝鋒陷陣時不可或缺的重要配備。日行千里的良馬貢獻之大,使古人常以馬比喻人才,如稱讚人是“上駟之材”,是“人中騏驥”;“馬首是瞻”表示服膺人才之領導;“使驥捕鼠”就是大才小用,浪費人才;“伯樂相馬”指出辨識人才的重要,但若是“指鹿為馬”顛倒是非就非常要不得。行程落後或時間太趕,“快馬加鞭”固然無可厚非,但仍要懂得及時“懸崖勒馬”,尤其不可“盲人騎瞎馬”,否則後果就不堪設想了;同樣地,讓想像力無限馳騁如“脫韁野馬”也需懂得節制,要不然弄得神昏顛倒,失去理智也會造成禍害。

羊-羊被人類圈養,“亡羊補牢”點出雖因柵欄破損導致羊走失,但是只要懂得即時補救就可避免損失更多,釀成大禍。“歧路亡羊”則顯示了走失的羊不知何去何從的迷惘與困境。“使羊將狼”是大錯特錯的安排,羊生性溫和軟弱,如何駕馭兇狠的野狼?至於“羊入虎口”的結局當然是可憐的羔羊必死無疑;“羊質虎皮”就像“狐假虎威”一樣,終究有被人揭穿真面目的一天。

猴-猿猴與人類在生物學上雖然同屬哺乳類,外型也有相似之處,但是“沐猴而冠”終究無法等同於人類,充其量也只能是衣冠禽獸而已。

雞-公雞是古代具有鬧鈴功能的家禽,東晉祖逖“聞雞起舞”,為北伐胡族、收復失土勤練武藝,這種奮發圖強的精神值得稱許。至於“牝雞司晨”則被古人認為嚴重違背母雞只負責下蛋的自然律法,侵犯雄性領域的行為當然被視為不吉的異象。在高唱男女平等的現代社會,能力強、表現佳的女性比比皆是,體現了陰盛陽衰的天象。

狗-由於狗是依靠主人提供住處與食物而活,一旦失去主人照料,“喪家之犬”流浪四方,自然是無精打采、狼狽不堪。在古人眼中,狗是地位卑微、低下的象徵,現在狗則被稱為是人類最忠心的朋友,不管如何,“狗仗人勢”欺負別人都是錯誤的行為。

豬-中國成語的背後也隱含許多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索的故事,例如“殺彘教子”就是一例。春秋時代曾子的妻子有一天要到市場買東西,為了安撫執意要跟隨的兒子,就對兒子說,只要乖乖待在家中,回來一定殺豬給他吃。曾子的兒子因為母親的話而停止哭鬧。從市場回來後,曾子要殺豬烹煮時卻被妻子制止,妻子表示先前對兒子說的話只是一時的哄騙戲言,不必當真。結果曾子回答說:跟小孩子說話不能虛偽不真,如果今天欺騙了他就等於教他說謊,以後他再也不會信任父母的話,父母要再教導他也就困難了。說完立刻把豬給殺了,實踐諾言。這個教育故事,雖然古老,其中所表達出“身教重於言教”的理念還是有其參考價值的。

中國成語可說是先人智慧與生活經驗的結晶,希望讀者能在其中發掘更有趣的主題!

【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宋朝大書法家,大畫家米芾的兒子米友仁(字元暉),家學淵源,也和他父親一樣,既寫得一手好字,又長於作畫,尤其非常喜愛古人的作品。
  • 韓愈所說“千載一時不可逢之嘉會”後來成為成語“千載難逢”。“載”就是年,“逢”指遇到。千年也難得碰到一次。這句成語用來形容機會極其難得。“千載難逢”有時也演變為“萬載難逢”或“千年難遇”等詞,都是同樣的含義。
  • 成語“葉公好龍”出自漢代劉向的《新序‧雜事》。 春秋時,有一位名叫子高的葉公愛龍成癖。他身上佩帶的鉤劍、鑿刀上都飾有龍紋,家裏的梁柱門窗上都雕刻著龍。
  • 有人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他是當世的奇才。 劉備就帶著關羽和張飛來隆中拜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不在家,不知道上哪兒去了,也不知何時回來。劉備惆悵不已,只好返回。
  • 西漢晚期,年輕美貌而又善於奉承的伺臣董賢,受到漢哀帝的寵幸。哀帝每次外出,總要與他同乘一輛車;在宮內,一刻也少不了他,簡直是與他形影不離。
  • 不久這家失火了。左鄰右舍都來救火,費了好大力氣才將火撲滅,不少人還受了傷。主人過意不去,殺牛買酒,請那些燒焦頭髮、燒爛額頭(焦頭爛額)的人坐在上席,其餘的人論功排座次。
  • 韓信少年時父母雙亡,生活很艱難。 他和下鄉縣的南昌亭長相熟,到他家住了幾個月。亭長的妻子厭煩起來,連著幾天起大早,做好飯後,就直接與亭長在床上吃完。等韓信起來,鍋裏啥也沒了。韓信只好離開亭長家。
  • 夜深人靜,五個人都聽到悲悲切切的哭聲,他們循著哭聲來到後院豬圈旁。原來是一頭老母豬在哭泣,不由喝斥:“畜生,為什麼在這裏作怪?”那母豬竟然說起人話來:“我本是薑七的親母……”客商大為吃驚
  • 春秋時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諸樊,二子餘祭,三子餘昧,四子季劄。其中季劄品德渾厚,吳王很喜歡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