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同:節儉是美德嗎?

李家同
font print 人氣: 130
【字號】    
   標籤: tags:

我仍然認為節儉是美德,我希望經濟學家們能設計出一種建築在節儉上的經濟體系。

節儉是美德嗎?任何一個國家的公民課本都會同意這種說法,至少我從小就聽老師如此教我。任何一個宗教一定也會如此說,總不會有任何一個宗教的教義中說我們應該浪費的。

可是,我們的現實世界似乎慢慢地將節儉不看成美德了。大家都知道日本現在經濟很不好,外國的經濟專家對如何改善日本經濟,紛紛提出建議,而最為有趣的是:日本人應該加緊消費。理由很簡單,對美國人來講,日本人拚老命儲蓄實在罪大惡極,如果日本人「有錢不用」,反而將錢存入銀行,經濟活動如何能起飛?如過日本人「有錢就用」,不管需不需要,看到東西就下手採購,工廠的訂單會大為增加,經濟豈有不恢復之理?

果真,日本政府好像要發商品券了,也就是,日本政府總算順應了世界性的壓力,要鼓勵日本人來加緊消費了。問題是:日本人現在過得好好的,並沒有吃不飽,穿不暖,也並沒有什麼其他苦哈哈的現象,與其說「加緊消費」,還不如說「加緊浪費」比較恰當。我相信日本政府所發的商品券,一定不能用來買日用品,像食物、汽油這類的必需品。

如果日本人將商品券買柴米油鹽,經濟仍不會起飛的。日本政府一定希望日本人多買平常不會買的東西,像電器用品、玩具、講究的衣服等等,因為這種形式的消費,才能刺激經濟。

看來,日本老師一定不會再教孩子們過節儉的生活了,他們一定會告訴孩子們應該換新的腳踏車,買新的球鞋,更應該多多買各式各樣的玩具,如此才能造福人群,拯救國家。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全世界都有經濟蕭條的現象。為了刺激經濟,英國的豪華郵輪伊麗莎白皇后號,率先浪費,每次橫跨大西洋的航程結束,船主就會將船上的被單和桌布丟到海裡去,如此可以保證又有一些工廠可以繼續活下去。當時,伊麗莎白皇后號的義舉贏得了世人一致的讚美。

我並不從道德的眼光來看浪費這種行為。如果浪費的確可以刺激經濟,維持充分就業,我們不能不承認浪費可能是一種美德;可是我們如果冷靜地想一想,就會發現,任何經濟體系如果是建築在浪費上,總會有相當大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自然資源快速消失。每次我們開汽車,就會消耗掉汽油,而汽油來自於石油,石油來自動物遺體的轉化,這種經過幾億年才累積而成的石油,我們卻在短短的幾十年內消耗殆盡(四十四年以後,人類就沒有一滴石油可用了」。

各位有沒有注意到台灣高速公路上已經很少有砂石車了,為什麼呢?還不是因為台灣已經快沒有砂石了。我們每次造高樓大廈,都應該知道我們正在消耗掉無數的砂石,而這些寶貴的砂石是一去不返的。

第二個問題是心理的問題。任何形式的浪費都會使我們的下一代糊裡糊塗的養成奢侈的習慣。美國人只有兩億人,在全人類五十七億人口中,只佔了百分之四,可是他們所消耗的能源卻是全人類的百分之四十左右。美國人對此一點也不感到慚愧,對他們來講,夏天的冷氣,冬天的暖氣,每天開車上班等等稀鬆平常的事,不可能改變的,他們一點也不覺得這種生活方式,其實是奢侈的。

人類的經濟能夠建築在消費主義上嗎?我認為這是絕對不行的,我們今天拼命消費,也許可以刺激經濟,製造就業機會,可是終究這將帶給人類極大的禍害。如果人類一定要靠浪費才能存活,其實我們正在自掘墳墓。有一天,砂石沒有了,人類也就要從地球上消失了。大家不妨記得,恐龍就是因為需要消耗過多的食物而絕種的。

我仍然認為節儉是美德,我希望經濟學家們能設計出一種建築在節儉上的經濟體系。@

(臺灣大紀元e報)(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做義工永遠是替這些陌生人服務,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連對方的名字也弄不清楚,對方更弄不清楚我們是誰。
  • 這是一個真實故事
  • 他的工作日誌上寫得一清二楚。人是有自由意志的。行善或行惡,都是人自己的事,你如立志做好人,就可以成為好人,你如冷酷無情,實在不該怪別人。
  • 那些可愛的瓷娃娃到那裡去了?我不敢問,因為答案一定是很尷尬的。
  • 在英文,「約翰陶士」代表無名氏的意思,至於他的住址和電話,他一概都不填,我們問他,他就是不肯回答。
  • 我家門口正在興建一座大樓,週末在家,可以看到幾十位工人在烈日下工作,相當多的工人打了赤膊,我常常想,他們聽到了廣播沒有?後來我想通了,他們即使聽到了,也無法可施,總不能整個夏天不出來工作。 李家同
  • 我看不出人是白人,還是黑人。對我來講,我只知道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 李家同。世界上有沒有仍在賣火柴的小女孩呢?我們該告訴我們的下一代,這種可憐的小女孩不僅存在,而且還多得不得了。
  • 莎士比亞書店
    那些年,我們沒錢買書,都是從莎士比亞書店的租書圖書館借書看的。那是希微亞.畢奇在歐德翁街(rue de l’Odéon)十二號開的一家書店兼圖書館。在一條寒風凜冽的街道上,有那麼一個溫暖、愉悅的所在,冬天還有一個大壁爐,桌上、書架上,滿坑滿谷的書,櫥窗裡則陳列新書,牆上掛著名作家的照片,有些已過世,有些還健在。照片都像是隨手拍的快照,即使是已過世的,看起來也覺得他們曾認真活過。
  • 老村長告訴我,她的婆婆是一個非常善良的長輩,在以前大家忙著在外工作時,伐伊不但是收自家的衣服,也會收全部落的衣服,並且還放到雨水滴不到的地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