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讀書又上网 自由世界任翱翔

章笑拳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7日訊】前几天寫了一篇《浪跡天涯 甘當雜家》,事實上,雜家的樂趣的确很大。

在沒有网絡的歲月里,就數無聊時讀閑書的樂趣為最高境界。所謂讀閑書,就是既不為功名,又不求利祿,閑适之中,無論天文地理,不管古今中外,報刊雜志,華洋書籍,信手揀來,或一目十行,或咬文嚼字,閑讀之中,或琅琅上口,或擊節稱贊;抑掩卷閉目,抑回味無窮。人生如有若干樂趣,依我看來,讀閑書的樂趣堪稱諸樂之首。

小時候,我家那棟樓里,住了不少大戶人家,現在鬧得滿球風雨的楊政宁的叔叔就是一位。但其中最有錢的還是無錫榮家,他和榮毅仁一樣,也是個紅色資本家,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他家里有很多藏書,我和他家小三子關系很好,近水樓台先得月,于是讀書從小就成了我的一大樂趣。

在剛剛移民加拿大的時候,打發悠閑的日子也往往是讀書。有人說得好,無聊才讀書。在加拿大打工不易,發財更難,讀書卻能滿足精神上的安慰,能獲取知識不斷充電,更能得到生活的無窮無盡的動力。

剛剛移民過來時,常常惊訝加拿大的圖書館多。反過來就感嘆:中國的公安局派出所居委會多,為的是便于將人們當犯人一樣管理。這里不僅圖書館多,有時還見到卡車上的流動圖書室,不能不嘆服此地的生活水准:難怪自由世界的人們享有至高無上的人權,而神州呢,只能談談有限的生存權:中國連生育也要受到嚴控,那樣的生存權不是很有限呢?

閑話少敘,言歸正傳,接著談雜家讀書上网的樂趣。

俗話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如今,隨著人類邁入電腦化的21世紀,网絡為無聊才讀書的悠閑一族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歐美的圖書館再方便,畢竟要去搜尋,去借還。現在可好,打開電腦,天下好文,一覽無余。

那日在网上用微軟信使同國內親友聊天,我叫他們試著打開BBC,CNN,他們的网絡頓時就成了睜眼瞎子。更有甚者,連許多海外的中文的网站也叫共產党的网警网特開了天窗。我告訴他們,即使在這里,我在网上的文章也會被左拳們刪除。從這件事人們不難看出專制獨裁對言論自由還是恨得要命怕得要死的。

听說中共為了苟延殘喘,花了大量人力財力封鎖网絡,因為歷代專制獨裁都是防人之口如同防川。這,不禁使我想起了當年收听敵台的往事。

記得當時年紀小,我們一幫小孩子不但從鄰居榮家借書讀,在他家里听那台老式落地電子管收音机播放古典音樂,當時也成了我們的樂趣之一。文革開始,他家的几百張唱片全被砸爛,那台大落地收音机也被封存到一件貯藏室里。后來,我們竄通小三子把鎖撬開,夜間就常常溜到那里,偷偷收听敵台。

俱往矣!昨日干擾敵台的,如今神州大地哪儿沒有資本主義世界的合資盤剝公司?美國的肯塔雞麥當奴好萊塢更是風靡了整個中國。今天的网絡,更是難以封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干盡坏事的“ 毛盾江糊”网警网特們,等待著像昂納克及其走卒們一樣,被送上歷史的審判台吧!

收网掩卷之余,我也常常不解地問一個問題:為什么神州那些逃出了國門的左拳們,卻仍然無限怀念那种有限的生存權的被人奴馭的籠中生活呢?他們對自由世界百般抨擊,對專制國母親共党娘娘無限眷念,對网上歌頌自由民主的人們恨之入骨,為什么最終卻選擇生活在“ 水深火熱”之中?這,對于我來說,是個永遠的困惑。

生活在自由世界的朋友,我們有福了!如今我們可在网上自由自在地馳騁,如同鳥儿在藍天白云之間任意翱翔。在這塊自由的土地上,讓我們盡享讀書上网的樂趣,也讓我們盡享人權的幸福!同時,也讓左棍拳子們向隅而泣吧!

這正是:閑來讀書又上网,自由世界任翱翔。
@
西元2005年元月4日(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的一生,即體驗了土的上山下鄉,又經歷了洋的插隊落戶,不可能不謂飽經風霜。
  • 回首五十年,中国共产党一贯讲假话欺骗人民,愚弄人民,直把人民当阿斗。其中罪魁祸首当然是老主席毛泽东。然而,要数骗人手段最高的,却是前总理周恩来,最近在天下,周恩来已经成了伪君子和撒谎的代名词,关于这,我另将另写一文 《昔日泪洒长安街 今朝痛恨周恩来》,谈谈一代最大伪君子当年是如何愚弄了中国老百姓的。
  • 教導員同志是中國共產黨員,四十多歲了,為了幫助反對歐美的超限戰爭,受中國共產黨和朝鮮共產黨的派遣,不遠萬里,來到美國。多年以前從吉安出發,到平壤培訓,後來到美國紐約臥底,因為受到自絕自殘風潮影響,也勇敢地自我結紮,以身殉職。
  • 前言按語: 天下有個小論壇,一幫左右派網民逢場作戲。民間左右之爭本來無可非議,無奈中共最近抓緊控制海外媒體,論壇網警網特頗為歇斯底里。遙想當年蘇共克格勃一套老的把戲,兩彈一星早已成了小兒科,就是眼下天外神五神六的,怕也挽救不了中共最終崩潰的厄運。新年大吉大利,特以此散曲獻給網絡上的一班拳子。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