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詩歌系列:螢火蟲

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氣: 5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0月14日訊】 【背景】

我曾在伸手不見掌的漆黑夜晚,拖著飢餓而疲憊的身體,沿著一條左邊是山、右邊是河的小路走回生產隊的知青點去。河面沒有一絲反光,只是偶爾聽到河流轉彎處汨汨的水聲,好像一個伺機作祟的邪靈的冷笑。我不禁毛骨悚然,盡量靠左邊走,生怕一腳踩虛掉下河去。但左腳卻經常碰在山坡的灌木或石頭上。幾里路踢踢闖闖的好像總是走不完。

突然,我注意到一盞小燈在前方劃過,啊,兩盞,三盞,一下子就多起來了!它們是一群啦!就在我前方,結伴飛行照著我的路。雖然還不太看得清路面,但左面的山坡和木石已經依稀可見,這就使我不再時時把左腳踢得鑽心的疼痛。它們像是專門來照路的啊。我不禁想起小時讀過的「囊螢照讀」的故事,當時只覺得古人的學習精神可嘉,但沒有想到這些小蟲們的可愛。現在它們不但為我照路,而且為我壯了膽,它們畢竟是一群生命啊!我突然覺得它們是如此的可愛,如此的暖人心懷。從那晚以後,它們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平常的印象。

後來,我又瞭解到,它們變為成蟲、能夠發光以後的生命是短暫的,而且它們在死前都要有意的飛到幼蟲們捕食小蟲的黏網上,把自己的軀體留給同類的幼蟲作食物。啊,無私的小蟲們!它們離開這個世界時一無所有,只有一個放著光明的靈魂!

【詩】

螢頌
文思格

奮翅寒風裡,流光盞盞燈。
投身向黑暗,聚眾成光明。
為照迷人路,甘捐此一生。
殘軀獻來者,大地刻碑銘!

【淺釋】

此詩文字淺白明晰,不用加注。中間兩聯是全詩的精要:貼切的緊扣詠物對象的特點,熱情讚頌了那些不懼黑暗,團結成一個整體,以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幫助迷路者走出黑暗的平凡而偉大的生命。他們就是光明!他們就是黑暗中的希望!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外型粗獷的作家羅智成,有著陽剛的容顏幻現出詩人的溫柔……
  • 自由時報記者段子薇╱台北報導周杰倫喜歡「鋼琴詩人」蕭邦到瘋狂程度,自喻音樂風格貼近蕭邦,談戀愛也跟蕭邦一樣是姊弟戀,新專輯名稱叫做「11月的蕭邦」,連取別名也都效法蕭邦封號叫做「詩人」﹗
  • 【大紀元10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章君宇多倫多十二日專電)中國駐加拿大大使盧樹民今天警告,加拿大國會若通過台灣事務法將會摧毀加拿大與中國外交關係的基礎。由加拿大卑詩省保守黨籍國會議員艾博特以個人身份提出的台灣事務法(C-357法案)要求加拿大與台灣建立正式的貿易與文化關係。
  • 【大紀元10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吳宇凡編譯報導)考古學家現在終于相信﹐荷馬史詩中所講到的希臘英雄﹐木馬計的設計者奧德修斯的家鄉--綺色佳島((Ithaca) 的位置可能已經找到了。
  • 其所著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敍述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文筆優美,刻畫細緻,為唐人傳奇中之名篇,也為後世元曲「西廂記」的籃本。據後人推測,此是元稹個人之寫實故事,並認為他為依附權勢而負心另娶名門閨秀-京兆尹的女兒韋叢。
  • 眾所矚目的二零零五年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於格林威治時間今天上午十一時(台灣時間今晚七時)揭曉,各界不停猜測究竟誰能榮獲桂冠,包括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與土耳其爭議作家帕穆克,均為熱門人選。
  •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與東歐共產陣營瞬間土崩瓦解。那麼現今中共的命運又將如何呢?正如北宋易學家邵雍的《梅花詩》所云,“ 死猶留皮一襲,最佳秋色在長安”。共產體系解體了,但其表面卻像留了一張皮一樣被中共繼承了,維護其岌岌可危的政權。由櫥窗經濟粉飾的“大好形勢”無奈只是轉瞬即逝的“秋色”而已。

  • 民國九十二年十月十七日開館營運的國家台灣文學館,即將屆滿兩週年。今年館慶系列活動首次舉辦音樂會,明天起在台文館演講廳的兩場音樂饗宴,分別是「土地頌讚—國家台灣文學館二週年台灣歌詩歌謠演唱會」及「文琴並茂─范宗沛與台灣文學經典名著配樂」。
  • 由於一些歷史的因緣,這個鎮上以木工為業者非常的多,其中,八十九歲的阿慶伯,是最受到老老少少眾多木工們的推崇與景仰的。阿慶伯為人謙遜、隨和,而且在技藝的水平上,更是其他木工們所崇拜的對象。雖然在木製家具的製作歷史上,木工、雕刻以及髹漆很早就因為分工的緣故而分開製作與傳授了,但是阿慶伯卻一身兼具了這三種專長;不只如此,興趣廣泛的阿慶伯還專長於古詩詞的創作與吟唱、中醫醫理與藥理、周易風水勘輿等等,甚至這個鎮上許多廟宇在興建之時,都還是請阿慶伯幫忙設計與監工的。
  • “示關津”這首詩很好地表現了范仲淹關心百姓疾苦的美德。寫到這裏,使我們想起一位外國朋友說的話:“真不理解,為甚麼江澤民集團一定要打壓煉法輪功的人。他們修煉真善忍有甚麼錯?硬要把他們從政治上搞臭,經濟上搞垮、肉體上消滅。這不符合你們民族美德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