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日記(5)

彼得.巴菲諾維奇.弗拉基米洛夫
font print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0日訊】1942年5月22日

尤任帶點兒嘲諷口吻回憶他剛到延安時的情況。他和多爾馬托夫、阿列耶夫從機場直接被帶到楊家岭。楊家岭溝口有兩個穿軍裝的士兵守衛,拿著大刺刀,擺好了刺殺姿勢。客人們被帶進窯洞去見任弼時。接著,依次進來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邓發以及其他人。禮節性地寒喧過後,任弼時就不客氣地說:”告訴斯大林,我們要武器,要武器打日本人!”
“你很快就有機會親眼看到,他們是怎麼戰鬥的。”尤任接著說。

中國同志稱尤任為尤仁。他們給我取了個名字叫孫平。

邓發是延安高級黨校校長。

王明(陳紹禹)是政治局委員,女子大學校長。該校有1,500多名學生。王明38歲。

任弼時是毛澤東在政務方面的助手。

1942年5月23日

康生告訴我們特區周圍前線的軍事形勢:

1.北線有110個步兵師,11個騎兵師,說明約有120萬軍隊。其中有28個師,即30萬軍隊,包圍了特區。大約有2萬5千兵力集結在通向新疆的大門口。

2.中線有136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總共有140萬軍隊。

3.南線有52個步兵師,11個步兵旅。總共約70萬軍隊。

4.在緬甸方面,有3個步兵師,約3萬2千兵力。

由於國共之間處於敵對狀態,國民黨現在已把對付日本的28個師轉而包圍特區!這是對日本人有利的事,日本人顯然利用了中國最有影響的這兩種政治勢力之間的互不信任。

由於階級對抗,蔣介石對特區的態度很難說是友好的。除此之外,蔣介石顯然想從蘇日之間可能發生的衝突中撈好處。

1942年5月24日

中國黨的一些工作人員對我們抱著冷淡的、往往還是敵視的態度,對此我一直想找出是什麼原因。我通過同黨的領導人那種使我感到很不對味的談話,認識到他們對我們這種不友好態度,只不過是他們敵視蘇聯的一種反應罷了。

1942年5月25日

1941年下半年,當德軍逼近莫斯科時,中共領導人對蘇聯小組的態度更加不友好了,到11月底,發展成公開敵視。中共的高級工作人員不會見我們了。毛澤東藉口工作忙,沒接見過一次蘇聯記者,而康生則派人盯我們的梢。

在這種不友好的情況下,我的任務是要與中國同志改善關係而又不放棄我們的思想原則。考慮到康生在中國共產黨內的影響日益增大,這是件難辦的事。

1942年5月27日

我遇到過馬海德幾次,有時在康生辦公室,有時他和任弼時在一起,在王家坪,在南門外。
經常看到他和特區的高級官員在一起。我的蘇聯同事說,他喜歡設宴招待客人,並總要使酒在客人身上產生他所期望的效果,雖然他自己喝酒很有節制,喝得不多。

我問過康生關於此人的情況。康生告訴我說,馬海德是個有經驗的醫生,一直在北延河醫院工作了很長時間,是個可靠的同志。他1937年來延安,可是也有人說他來得更早。

按康生的說法,馬海德來延安是出於國際主義信念。康生還說,他作為一個醫務人員,給了中國共產黨人無私的援助。他是新西蘭籍猶太人;生在近東,名字叫穆罕默德,到中國就把穆罕默德稱做馬海德了。我很想知道他是在哪裡學的醫學。

“他是很有基礎的,”康生說,”他是在美國學習的。”

我在新聞處的同事們確信,這個新西蘭人拿很高的工資,存進他在美國銀行的巨額存款中。並認為,他是個職業情報人員。(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5月23日訊】《延安日記》的作者彼得•弗拉基米洛夫是蘇聯人。1942年至1945年,彼得以共產國際駐延安聯絡員兼塔斯社記者身份來到延安。他以日記形式,根據自己的觀點,記述了延安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各方面的問題。全書以抗日戰爭時期中共與蘇共的關系為背景,記述了中共的整風運動、中共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中共與當時駐延安的美國軍事觀察組織的接觸以及中共與國民黨的關系等問題,均有評述。我覺得,此書是一部研究中共黨史難得的參考文本,雖然其中不乏偏頗的地方,如說當時延安的反蘇情緒,彼得就完全是站在蘇共老子黨的立場上觀察問題的。
  • 《延安日記》作者彼得.弗拉基米洛夫,蘇聯人,1942年至1945年,以共產國際駐延安聯絡員兼塔斯社記者身分,在延安工作。作者以日記形式,根據他的觀點,記述了延安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各方面的問題。全書以抗日戰爭時期中共與蘇共的關系為背景,記述了中共的整風運動、中共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中共與當時駐延安的美國軍事觀察組織的接觸以及中共與國民黨的關系等問題,均有評述。
  • 1927年開始建立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專政。可是農民在鄉村繼續暴動。中國共產黨利用農民運動開始建立根據地。
  • 早晨,明亮的陽光把我照醒了,山間稀薄的空氣使陽光分外耀眼。
  • 冬天,延安廣泛開展了”整頓三風”的運動,三風是黨風、學風、文風。這個月,毛澤東在幾次會議上還就文藝問題講了幾次話。這次運動,是以他在2月份的講話開始的。
  • 這首歌是近幾年在內蒙古最受歡迎的一首歌。她清新、深情的歌詞,悠美、深沉的旋律,感動著所有蒙古族同胞的心靈。
  • 《呻吟》不是一、兩個案子,不是一、兩個人或一、兩家人之間的摩擦,也不是一、兩個鄉村之間的衝突,而是直接涉及兩省區十多個縣市十多二十萬農民近百億水電站淹沒補償及土地糾紛;她不是書齋式的理論探討,而是一堆堆紅水河沿岸農民想說的話,想寫的報告。
  • 大化、岩灘、百龍灘三大水電站庫區遺留問題多 六、庫區地質災害發生頻繁,移民危房嚴重,急待處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