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日記(4)

彼得.巴菲諾維奇.弗拉基米洛夫
font print 人氣: 3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9日訊】1942年5月15日

冬天,延安廣泛開展了”整頓三風”的運動,三風是黨風、學風、文風。這個月,毛澤東在幾次會議上還就文藝問題講了幾次話。這次運動,是以他在2月份的講話開始的。

1942年5月16日

日本人在整個3月和4月份把隊伍拉向蘇聯邊境興凱湖、綏芬河和漢崇一帶(在濱海地區)。部隊正從南海地區往滿洲空運。日本人在沿海方面特別活躍。滿洲的高射炮部隊處於待命狀態,老百姓正迅速遷往內地。

又是晚上了,我桌上的獨光又在閃爍不定,破窗紙在瑟瑟作響,小狗馬什卡在外面嗚嗚地哀鳴。

這隻狗是管家老陳給我們的。在我們這群外國人中間,它立刻成了每個人的寶貝。

5月底或6月初,尤任和阿列耶夫將到八路軍前線去。塔斯社需要我們提供關於中國共產黨人的前線生活的新聞報導。

1942年5月17日

關於國民黨軍隊要襲擊特區的謠傳,在延安引起了恐慌。人們正匆匆忙忙地在作撤離的準備,歇斯底里地來回奔跑,瘋子似的大聲喊叫。這說明對人民的政治教育很差,更為重要的是,暴露了中共領導的弱點。

今天,在康生辦公室碰見一個名叫馬海德(喬治.哈特姆)的人。這個樣子古里古怪的人是個猶太人。他的職業是醫生,就在奧爾洛夫被派去的那個中國醫院工作。中等身材,黑皮膚,體格很結實。烏黑的頭髮中央有幾根灰髮。

1942年5月18日

中國同志正在開會,為毛澤東最近的一些報告喝彩。這樣的會我參加了幾次。我還沒拿到印出來的文本,但我一定要求中國同志給我這些材料。

晚上我和尤任一起議論這些報告的內容。我很奇怪,在同日本進行長期戰爭、中國處於生死存亡關頭的情況下,毛澤東卻大談特談”整頓黨的作風”這樣的問題。黨的作風也許需要整頓,但這無疑是個次要問題。

我聽尤任說,蘇聯人一般不被邀請去聽中共領導人的報告,這種說法聽了難免有點不好受。事實上,每次邀請都是一種例外。尤任和阿列耶夫只接到過一次邀請,去聽毛澤東二月間作的報告。對那次報告的內容,尤任至今還感到十分驚奇。毛澤東突然把矛頭轉向宗派主義者、教條主義者、經驗主義者和主觀主義者,把他們說成是共產黨的大敵。在謾罵中一個人的名都點不出來。毛澤東在報告結束時,講得非常亂,而且語無論次。他警告了某些人,然後又批評了某些人,可是他講得不明不白,雖然他說話的整個調子是恐嚇性的。

所有這一切都非常奇怪,值得仔細研究。

共產國際為中共領導內發生的問題擔憂。

1942年5月19日

為”整頓三風”和反對”黨內保守的工作作風”而進行的運動,被稱作”整風運動”。看來,中共領導人把這個運動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延安召開這麼多會,這就是惟一的原因。整風無疑是一個政治運動,但其意義尚不清楚。(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5月23日訊】《延安日記》的作者彼得•弗拉基米洛夫是蘇聯人。1942年至1945年,彼得以共產國際駐延安聯絡員兼塔斯社記者身份來到延安。他以日記形式,根據自己的觀點,記述了延安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各方面的問題。全書以抗日戰爭時期中共與蘇共的關系為背景,記述了中共的整風運動、中共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中共與當時駐延安的美國軍事觀察組織的接觸以及中共與國民黨的關系等問題,均有評述。我覺得,此書是一部研究中共黨史難得的參考文本,雖然其中不乏偏頗的地方,如說當時延安的反蘇情緒,彼得就完全是站在蘇共老子黨的立場上觀察問題的。
  • 《延安日記》作者彼得.弗拉基米洛夫,蘇聯人,1942年至1945年,以共產國際駐延安聯絡員兼塔斯社記者身分,在延安工作。作者以日記形式,根據他的觀點,記述了延安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各方面的問題。全書以抗日戰爭時期中共與蘇共的關系為背景,記述了中共的整風運動、中共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中共與當時駐延安的美國軍事觀察組織的接觸以及中共與國民黨的關系等問題,均有評述。
  • 1927年開始建立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專政。可是農民在鄉村繼續暴動。中國共產黨利用農民運動開始建立根據地。
  • 早晨,明亮的陽光把我照醒了,山間稀薄的空氣使陽光分外耀眼。
  • 這首歌是近幾年在內蒙古最受歡迎的一首歌。她清新、深情的歌詞,悠美、深沉的旋律,感動著所有蒙古族同胞的心靈。
  • 《呻吟》不是一、兩個案子,不是一、兩個人或一、兩家人之間的摩擦,也不是一、兩個鄉村之間的衝突,而是直接涉及兩省區十多個縣市十多二十萬農民近百億水電站淹沒補償及土地糾紛;她不是書齋式的理論探討,而是一堆堆紅水河沿岸農民想說的話,想寫的報告。
  • 大化、岩灘、百龍灘三大水電站庫區遺留問題多 六、庫區地質災害發生頻繁,移民危房嚴重,急待處理
  • 由於電站蓄水發電後出現了施工原來設計沒有考慮到的問題,長期遺留沒有解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