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纸会友 国际纸艺展今开幕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李先凤台北六日电)国内首次国际性纸艺展“纸于至善”今天起至七月二十五日在台湾民主纪念馆展厅 (中正纪念堂中正艺廊)展出;下午举行开幕记者会,请来二十位能仁家商学生穿上自行设计的纸礼服,在纪念馆阶梯上展现“天梯彩翼”纸礼服FASHIONSHOW。

主办单位中华纸艺创作协会表示,这次展览以“纸”会友,集结国内、外纸艺家作品共同展出,希望民众了解纸艺并非老祖宗的玩意儿,而是真切的存在日常生活中,“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共同体验纸艺的美好及无限发展性。

参展的纸艺家有年过九旬的纸浆画大师陈大川、薪传奖得主剪纸大师李焕章、纸雕大师翁参隆及简福龙,还有创作力旺盛的中生代纸艺师林筠、洪新富、李汉文、吴静芳等人;另外,曾为名模林志玲制作纸礼服的日本大师小林一夫也来台共襄盛举。

除了展出纸艺创作之外,另一个主轴是由长莹公司、长春棉纸公司提供“手工艺术纸展”,使民众对于纸艺用材建立概念,并落实于生活中。

今天参加记者会来宾,有新闻局长谢志伟、外交部日本事务会专门委员黄煇庆、日本交流协会台北事务处主任马场克树等人。


台湾首届“纸于至善国际纸艺展”六日起在台湾民主纪念馆展出,巧夺天工的折纸作品,让观者啧啧称奇。(图片:中央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1月18日讯】(大纪元记者苏泰安嘉义报导)市警局为了预防96年寒假期间少年涉足不当场所或流连网咖衍生偏差行为,有效运用社区资源,转移青少年活动方向,主动提供少年相关活动,订于96年1月29日起至2月16日止举办“笛声满桃城”、“足球冬令营”、“纸艺创作DIY”、“桌球研习营”、“跆拳研习营”、“武术研习营”、“动感街舞研习”、“魔术成长营”等8项,截至1月16日8时尚余名额。
  • (大纪元谢思恩摄影)在马来西亚过大年,各商场也会装扮一新,今年在吉隆玻mid valley商场邀请中国著名艺术家 内画鼻烟壶,中国书画,琉璃工艺,剪纸艺术等。
  • 【大纪元3月31日讯】(据中广新闻林丽玉报导) 全国第一座剪纸艺术主题馆,4月1号在儿育中心开幕,而剪纸是中国相当珍贵的传统艺术,不过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人对这个感兴趣,为了传承传统艺术,儿育中心不仅成立主题馆,并且邀请国宝级的剪纸艺术大师(李焕章)担任镇馆之宝。
  • “童心飞扬、台北好YOUNG” 台北儿童月明天登场,除台北市教育局将在 中正纪念堂举办庆祝活动,设置多元文化体验区供小朋友体验文化包容与多样性外,位于圆山儿童育乐中心的首座剪纸“焕章馆”也定明天揭幕,并展出多项国宝级剪纸艺师李焕章精湛的剪纸作品。
  • 〈大纪元记者吴丽丽日本东京摄影、报导〉自4月9日至4月28日,以“父母教孩子折纸”为题材的一组折纸作品在日本东京的“折纸会馆”二楼的展厅里静静地为前来观赏和求教的客人呈现出制作者的祈愿。通常在这样的作品展期间作者会在首日和结束日临场。记者有幸在结束日在展室的观众群里寻出了作者。
  • 为庆祝亚太传统月,华埠图书馆将邀请Mr. Joe Hamamoto 于五月五日星期六下午一点至两点示范教学日式折纸的艺术(origami) ,欢迎民众免费参加,一起动手折。Mr. Hamamoto 曾在Little Tokyo图书馆及 Arroyo Seco图书馆示范折纸, 受到广大欢迎。本星期六下午将在华埠图书馆教民众折纸花, 配上花瓶可成为特别的母亲节礼物。名额有限,请洽华埠图书馆询问处报名。
  • 休斯顿第三届折纸艺术展将于6月30日在TANSU商店开幕,展出时间是6月30日至7月8日,免费参观。本届展会将展出旅美艺术家傅德瑞的折纸艺术精品,同时还有来自路易斯安那州的折纸艺术家胡南海和舒国华二位先生的风格迥异的精典作品。另外本次展会还特别邀请日本、美国等折纸艺术家的作品参展。这将是一次折纸艺术的国际博览会。
  • 诚如2006年带团老师白淑贞于活动后所写之感言:“学习台湾文化之美的那一刻起,孩子们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课程。很快地,就融入了语文研习的生活。这一趟短暂的文化之旅,着实有太多的惊奇和美好的回忆。诸如:密集式的语文课程、书法、结艺、扯铃、打陀螺、剪纸艺术、中国功夫...等,文化采风教学,能够让学子们体验宝岛民情及台湾的文化特色。”
  • 国立台湾博物馆举办“捷克城堡与堡邸特展”(Czech Castles & Chateaux),展期自6月13日起至11月30日止。欧洲中世纪城堡台湾巡礼,有近百件捷克珍贵文物精彩亮相。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看得见的红楼梦”特展,展览以经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为题,引领观众从物件反映出来的人情物趣,走进文学、艺术交织的美学世界,重新想像盛清贵族世家的荣景,看见《红楼梦》的绝美与哀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