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買米 還是種稻

文/賴青松
【字號】    
   標籤: tags:

「喂!你好,我是跟你們買米的那個……」「喂!請問你們是不是有在賣米……」自從接下穀東俱樂部田間管理員的棒子之後,每個月總會接到不少這樣的電話。咦?穀東俱樂部難道不是標榜說,讓吃米的消費者,有機會透過「委託耕作」的模式,變身為貨真價實種米的農夫嗎?怎麼還會有人上門買米?聰明如你,或許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矛盾,但是究竟如何,還請耐心聽我娓娓道來。

買賣關係的生活模式

讓我們仔細回想每一天的生活,從早上起床盥洗開始,用的是超市買來的牙膏跟洗面乳,吃的是早餐店買來的豆漿跟包子,拿著買來的捷運儲值卡搭上便捷的電車上班,整天盯著公司統購採買的電腦螢幕工作,開會累了來杯同事買的即溶咖啡,下班踏出辦公室,碰上突如其來的西北雨,還得趕緊衝進便利商店買把透明膠傘!每天的生活當中,從身上穿的、嘴裡吃的到手上用的,幾乎百分之百都是我們用金錢交換所得來的。

如果真要說例外的話,教育本該是最典型的例子。有孩子的朋友應該能體會,當我們繳了學費把孩子送進學校之後,並不是花錢買老師的時間來替我們照顧孩子,而是委託術業有專攻的老師們,來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任誰都不能否認,教養孩子最終的責任,還是在父母身上。

可是在愈來愈繁忙的現代社會裡,不消說學校的親子活動,給家長帶來不小的精神壓力,竟連下課之後,本該屬於親子互動的寶貴時間,也被各式各樣的補教業者所占領。換句話說,就是花錢買套裝課程來充塞或打發孩子的時間,至於孩子是否能夠全盤吸收,已經不是重點,關鍵在於現代的父母需要這樣的消費與服務。

當我們的生活,幾乎被買賣關係所淹沒,所有人都習於「物件買就有,無就來開錢」的同時,無怪乎還有不少穀東,到現在還認為是在跟穀東俱樂部「買米」!而每次接到這樣的電話,自己都得耐住性子,把「穀東俱樂部」的緣起跟理想話說從頭一番,才勉強聽到話筒那端傳來,對方似懂非懂的回應:「哦……是安呢喔!那我可不可以等下次要米的時候,再把錢匯進來?」簡直把穀東俱樂部當成了「送米宅急便」。

不知道米是從哪裡來

這樣說起來,我們可能得有個稻穀專用的低溫貯藏槽,然後設置幾座連續式真空包裝機,再安置一棟低溫暫存倉庫,最後加上冷藏宅配業者的合作,才能讓每個人在想要的時候,隨時買到那包理想中的「好米」。

我們暫且不論這些林林總總的大型設備,需要花掉多少投資費用,每包米需要因此外加多少成本,而且這些還不包括稻米本身的生產部份,所以在一套強調「方便」、「便宜」、「快速」的物流系統下,食物本身最原始的意義已悄悄流失,沒有人能夠告訴你,現在放在超市或便利商店貨架上的稻米,是什麼人、用什麼方法、在什麼季節的什麼地方所生產,等到你有機會到鄉下的產地一探究竟,才發現我們現在吃的大多是混合米雜牌軍,隨便打開一袋市售的包裝米,你都能發現其中混雜著兩種以上不同來源的稻米。

當然這樣的摻米作業,有時只是為了改變口感,爭取消費者的青睞,但同時也是降低商品成本(往往這也代表了降低品質)的有效手段,至於我們究竟吃下了哪裡來的米飯,是誰辛苦為我們生產這些食糧,則變成無足輕重的細枝末節,沒有人在乎。

當然市場機制的存在,絕對有其正面的功能,若非有這麼高效率的買賣市場,讓世界各地的物產,能在短時間內到達需要的人手中,人類恐怕沒有福氣享受今日這般舒適的生活。但是在媒體不斷披露一樁又一樁黑心商品事件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當消費者距離產地越來越遙遠,愈來愈無法體會生產者的辛勞與苦衷,只是一味地提出任性的要求時,或許終有一天,我們會買到只是外表看起來像稻米的米,味道吃來像米飯的飯。細細思量,這或許也是我們選擇穀東俱樂部,大家一起來種米這條路的主要原因吧!

買不到心中理想商品

歷經了春夏秋冬四季輪轉,颱風雨水的嚴酷考驗,我們當然知道買米要比種米來得輕鬆,至少不用擔心會落得血本無歸的下場。可是現在居然有這麼一群穀東,願意挑戰這條明知難行的坎坷路,如果不是這些人的頭腦有問題,恐怕就是「用錢買米」這個機制出了問題,再也無法滿足這群人的需要。

換句話說,也就是在今天這個失序的市場上,消費者覺得花出去的金錢,並沒有辦法換回等值的商品;反過來說,做事踏實,願意提供一分錢一分貨的生產者,也被迫對這個喪失功能的市場失去信心。因為他終究會發現,與其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倒不如多花心思在包裝設計或討好通路商上頭,對自己的生存更有利。

於是,我們似乎終於等到這天的到來,人們走進裝潢豪華、陳列商品琳琅滿目的大賣場裡,卻始終買不到心目中那個理想的商品,只能憑著電視廣告的模糊印象,找一個「應該沒問題」、「可能還不錯」的大品牌,然而貨真價實卻名不見經傳的新鮮貨,卻早在未收成之前,已被少數熟識的知味老馬預購一空。一個龐大無比卻外行充斥的全球傾銷市場,跟一個非主流小眾的內行預約市場的分離,似乎已是不得不然的趨勢。

摘自《青松種田筆記: 榖東俱樂部》 心靈工坊/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如何才能贏得人心?你需要天生外向,或是擁有優異的直覺,才能在人際關係上成功嗎?在打理人際關係的技巧上,是否有人就是天賦異稟,有人就是資質平庸,而我們就只能接受上帝給予我們的能力?如果某人在建立人際關係上已經做得不錯了,他是否還能做得更好?
  • 在步調飛快的現代生活中,人們渴望體驗與他人有美好的互動,約翰‧麥斯威爾在《人生一定要沾鍋》一書中,提出二十五項人際原則讓人們學習,以創造共贏人生。
  • 做了幾年媽媽,心怡更成熟了。這本《我的孩子變了!》描述與青少年家庭會談的現場,也再度展現出她的個人風貌與專業素養。
  • 為了維持完美形象,明明我都是考第三名左右,

    媽媽竟向人炫耀我在班上第一名,

    讓我很不舒服……

    這是一個令人傷心難過的家庭故事。

    維宜(化名)是明星高中三年級學生,因為患了憂鬱症,高三下開始陸續請長假,不願意上學。最後,學校顧念其以往表現優異,勉為其難頒發畢業證書給她。當年的升學方式僅有大學聯招,想當然耳,維宜沒有順利考上大學,這個挫折對她與家人來說,均是重大打擊。

  • 在三峽拓墾「草盛園」,回台北主編《漢方LIFE》,或許是盛璘從美國回來這兩年多,周遭親友注意到的主要工作。

    菜園一隅隨興栽植的農耕方式,以及雜誌月刊提倡的現代健康養生觀念,都讓我比以前更好奇,這位值得敬重的出版社老編輯,最近在實踐何種生活信念。

  • 克里斯多夫朋友家有個庭院,不大,約二十來坪,兩年前提供出來讓克里斯多夫打造樸門示範花園:「野」心花園(Wildheart Garden)。克里斯多夫利用樹下一角,安放幾張椅子,就地舉辦樸門課程,推展他的理念。一天,他邀請大家去野心花園幫忙。
  • 我所認識的趙可式教授是個古道熱腸、積極進取的人,凡是她認為值得做的事,她總是義無反顧、全力投入。

    趙教授曾數次被成大師生選為教學優良老師。過去幾年來,她在成大開授的「醫師與生死」與「從醫學看生死」這兩門課,一直是叫好又叫座。老師教學時必須要能顯現其熱誠才能感動學生,燃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在趙教授的課堂上,我總是感受到她散發出的一股難以抵擋的熱力。

  • 醫師也是人,也有他自己的家人及親朋好友。醫師有凡人的感情與理性,也有屬於凡人的身體、心理與靈性,脫下白袍,他與一般人無異——會生病、會死亡。

    前三章是醫師面對自己所診治的病人臨終與死亡時之態度,本章就將焦點回到醫師本身,探討醫師在面對自己親友死亡時之態度,同時探討醫師本身的生死哲學觀。

  • 第一次聽人說起青松穀東會,我好羨慕,那之前才剛嘗過一次果樹認養徹底失敗的滋味,當時我以一棵果樹五千元的代價,讓消費者認養,我擔任平日所有的管理工作,也歡迎認養者隨時來「鬥腳手」。消息寄給朋友,朋友再傳給朋友,收到二十多個認養訂單,但沒人依約預先付款,當然也沒人說要來工作。
  • 高智晟承傳了母親的善良、勤勞和堅忍。他做律師,常常是免費為最底層窮人打官司。他走在燈火輝煌的大街上,心想著那些還在苦難中掙扎的人們,所以他告訴妻子,「我覺得我跟這個社會是隔開的,我融入不到這個社會當中。因為我掙的錢越多,我的當事人的苦難越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