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此心安處是吾鄉

貫明
font print 人氣: 1369
【字號】    
   標籤: tags:

也許生來就註定了一生顛簸流離的命運,自從十六歲離開故鄉之後,讀書、工作、留學和居住的地方逐漸的離故鄉越來越遠了。鄉愁,總是每個離家遠行之人揮之不去的情結。至少在走上修煉的道路之前,每當新春佳節或花紅月圓之時,我的思鄉之念還是非常強烈的。直到後來我偶然讀到了宋朝蘇東坡的一闋小詞〈定風波〉,恍然悟到真正的從容與曠達並不是什麼事都沒有經歷過的虛空的飄逸,而是累經淒風厲雨之後的成熟圓潤,與飽受磨難之後依然祥和的心境。「隨遇而安」這一句非常平淡的話,說出口來卻猶如空谷幽蘭,發出縷縷的清香。正是蘇東坡的這闋小詞曾經讓我在獨處異鄉的時候,心靈從中得到莫大的寬慰,也使我用這闋小詞安慰了許多朋友飄泊不定的心。

「此心安處是吾鄉」語出蘇東坡的〈定風波〉,原詞是: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闋詞是東坡寫給好友王定國的小妾柔奴的,卻通過它傳達了一種感人至深的寧靜淡遠與睿智豁達。不僅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而且著重歌頌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潔人品。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是這闋詞的風格所在。詞中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心相統一的美好品行,通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東坡本人在人生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當時的王定國身為駙馬,卻因受蘇東坡詩文案牽連,被放逐南蠻之地。柔奴雖是歌妓,但卻一路相隨,陪伴左右嘗盡艱辛,歷經數載重回京師,只以一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來淡然處之,這句話令著名的大學士蘇東坡也佩服不已。<--ads-->

古代的修道人都能做到「隨遇而安」。真人者,就是道家心目中的聖人,他們在任何處境中都能做到睡覺時不做夢,醒來時無憂愁,飲食不求精美,呼吸均勻深沉。這種「安」,當然是心靈之永恆的安寧。這種心靈之安,不僅可以使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而且可以使人樂觀處世,長保青春。而我自己也是在走上了修煉的道路之後,心靈才得到了徹底的淨化,精神境界的昇華也讓我得到了心靈安寧的喜悅。心懷正信者,心靈不會被不如意之境遇所干擾,無論處於何種環境之中,都能保持一種祥和淡然的心態。  

唐朝詩人白居易也曾在〈初出城留別〉中吟出過「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的詩句。人生中的苦難可以造就人的不幸,但同時也可以磨煉人的意志並造就高尚的人格魅力。「此心安處是吾鄉」這一名言在事隔千百年後,仍然可以激勵人們的意志,勉勵人們不要在磨難中消沉,在紅塵濁世中仍能保有一份樂觀瀟灑的心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字經》中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剛出生的時候天性本是善良的,人們的性情也很相近,但是因為習染不同就會變得相差的很遠。在世風日下的現代人類社會中,為了不使自己誤交損友、沾染不好的習慣,交友與擇鄰也應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 4月8日美國2008年普裡茲新聞獎揭曉,人們除了讚嘆《華盛頓郵報》一家獨得六項獎項外,還發現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報紙Concord Monitor獲得了今年的專題攝影獎。攝影師Preston Gannaway的19張獲獎作品全都來自該報的專題報導:《Remember Me》(譯為《親愛的,請記住我》。有網友留言說:我敢打賭,沒人看完這篇報導不落淚的。
  • 古人說:「良言一句三冬暖, 惡語傷人六月寒。」由此可見,任何一個人隨意說過的的話,都將產生不同的後果。激勵他人的良言會為說話的人積德,傷害他人的惡語則會使說話的人得到惡報。造謠中傷他人的壞人自以為得計,但是過一段時間之後必有更大的惡報等待著他。
  • 人生當隨緣。隨不是跟隨,而是順其自然。緣不能以強求而得之,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緣,也不是每一個尋覓的人都可以抓住緣。常言道:「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萬里之外,異國他鄉,陌生人即使只是相視一笑,這也是緣。
  • 世人無不在有限的人生中不停的追求著幸福。然而,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在哪裡?世俗中有許多人認為金錢能給人帶來幸福,所以窮其一生都在拼命的追求金錢。俗話說:「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 一個人要想明是非、辨真假、知善惡、識正邪,就必須具有明慧不惑的大智慧。真正的智慧與人的心靈有密切的關係,人的智慧與道德並不是各自獨立存在的,他們其實是更像一張紙的兩個面。
  • 對於許多成年人來講,他們都曾經有過一個溫馨、難忘的童年時代。幼小的生命未開化之時,其心毫無雜念,潔白無瑕。單純的心靈也是一個高度純淨的心靈,因此童年時代的思想中很少有憂慮和恐懼的感覺。孩童之所以能對生活無憂無懼,不只是因為對生活的感知不足,更在於他們對生活中的得失看得不重。他們對得失只在暫態的一喜一悲,不會長久,很快就有了新的好奇。
  • 中國古代文人把梅、蘭、竹、菊,尊稱為花中四君子。這四君子確實各具特色︰梅,傲雪凌霜,高潔堅貞;蘭,空谷幽香,清逸典雅;竹,虛心有節,堅韌不拔;菊,冷艷清貞,花中隱士。因此,對於君子的雅稱,她們是當之無愧的。如果從中國古代道統文化的更高層次上來評述高尚的人格,還有一種「鮮花送美人、美玉賜君子」的說法。
  • 於一般人來說,掌握技能是很重要的。從小學到大學的系統教育都是向學生灌輸知識或技能,更重要的道德教育卻似乎被現代人忽略了。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