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的服饰 (11)

周汛
font print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半臂与披帛

半官是一种短袖上衣,其制由汉魏时期的 “半袖”发展而来。短袖衣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时称 “绣掘”。因其衣袖之长,为长袖衣的一半,故称之为 “半袖”,也称“半臂”。一般多作成对襟,长及腰际,两袖宽大而平直,长不掩肘。

在魏晋南北朝期间,着半臂者并不多见。直到随朝以后 ,穿半臂的妇女才逐渐增多。宋马鉴(红事始)引(二仪寅录):“陌大业中内官多服半襟,即今之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新唐田.车服志)也称:“半袖裙�L者,东宫女史常供奉之服也。”由此看来,半臂的重新出现,是在睛唐宫中,先为内官及女史供奉之服,着之以便劳役。到初唐时期才流传到民间,成为一种常服,今观陕西乾县
唐永泰公主基墓道、甫道及墓室四壁,给有不少妇女形象,有的捧盒,有的抱壶,有的执扇,有的托烛,均作供奉之状,当为一群宫女,在她们的身上,就大多穿有半臂式上衣。

另在石掉的四周,也雕有穿糯裙及半臂的宫女形象 (田50到了盛唐年间,扫袂之外加单一件半臂,已成时髦的装束。不惟妇女如此,男子也颇喜穿之。《旧唐书.来子珣传):“(珣)常衣锦半臂,言笑自若,朝士谓之。”同书《韦坚传)也称:“成甫又作歌词十首,自衣缺膀绿衫,锦半臂”。这种服饰还用于朝贵。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天安七年,唐玄宗赐安禄山“紫缓衣十副,内三副锦模子并田50蠢画三品耍裙、披帛半臂。”可见当时的皇帝还亲将半臂颁赐给自己的近臣。

制作半臂的材料,通常用织锦,因锦的质地比较厚赏,可产生御寒的作用。《新唐书.地理志)中记有扬州土贡物产中有 “半臂锦”一物,即专供制作半臂之用。还有一种西域出产的“蛮锦”,也是制作半臂的上好材料。如韩促诗:“李波小妹字雍容,窄衣短袖蛮锦红。”这种织锦半臂,可以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泥头木身俑上看到:该俑上着短糯,下着长裙;短裤之外加着一件半臂,半臂的织
料,就是西域常见的联珠纹锦。

从唐人主塑上看,唐代妇女还喜欢在肩背上披搭一条帛巾,名谓 “披帛”。披帛的材料,通常以轻薄的纱罗为之,上面印圭各种田纹。形制大胡可分两种:一种横幅较宽,但长度较短,使用时披在肩上,形似一件披风。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及山西太原金胜村墓壁画所绘妇女,就作这种打扮。

另一种帛巾,横幅较宽,但长度多达两米以上,妇女平时用此,辄将其组绕于双臂。走起路来,酷似两条飘带。周肪《暂花仕女田)、(纫扇仕女田)及张萱 (捣练固)所绘的妇女,即披有这种巾帛。五代妇女的披帛,也作成这种样式,如顾闲中(韩熙载夜宴田)、周文矩 (宫中田)所绘。

转载自《中国古代服饰风俗》文津出版社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关于中国最早的钟,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以在陕西境内出土的一件陶钟为起始,年代为原始社会,距今约有5000年之久。在那时,我们的先民就制作出了陶铃,以在劳作之余来娱乐。
  • 据考古资料显示,人类对死亡有较明确的概念,并对死者进行埋葬活动,距今约有十万年之久。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经会为死者佩带珠子、兽骨类的装饰品,山顶洞人的墓葬即是一例。但值得注意的是,山顶洞人在死者身上撒上赤铁矿粉的举动,似乎代表着某种特别的意涵,古人类学家的研究指出,红色是血液和火焰的象征,为死者洒上红色的粉末,代表生命的再生;而火焰具有威吓野兽的功能,因此,红色也能够保护死者不受外力侵害。
  • 圜钱是一种圆形圆孔的货币。部分圜钱币面上,有“西周”、“东周”、“长垣一釿”等字样。史载春秋末期,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其后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称为东周公..............
  • 秦始皇征服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在钱币制度上推行“半两钱”,半两钱是一种圆形方孔的铜钱,钱面上有“半两”二字,亦即后来“孔方兄”的最初面貌。
  • 刀币的使用,在战国时代的燕齐两国及其邻近地区最为普遍。刀币中的“明刀”,在币面上有日月的图案,是在是战国时代的燕国所铸造,出土数量相当多。
  • 唐朝建立以后,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发行“开元通宝”(或读作“开通元宝”),这是中国以“通宝”、“元宝”命名钱币的开端。
  • “布币”流通于战国时期的中国北方,可分为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釿布四大类。尖足布主要在赵国一带通行,魏国部分地区也可以使用。
  • 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唐肃宗即位后,为了筹措讨平叛乱的军费,于乾元元年(758),发行了“乾元重宝”当十钱,又铸造“乾元重宝重轮钱”当五十钱。
  • 平埔族吸收汉文化后,凭借卓越的艺术天分,创造出别具风格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