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丏尊散文:我的畏友弘一和尚

夏丏尊
font print 人氣: 1090
【字號】    
   標籤: tags:

弘一和尚是我的畏友。他出家前和我相交近十年,他的一言一行,隨在都給我以啟誘。出家後對我督教期望尤殷,屢次來信都勸我勿自放逸,歸心向善。

佛學於我向有興味,可是信仰的根基,迄今還沒有建築成就。平日對於說理的經典,有時感到融會貫通之樂,至於實行修持,未能一一遵行。例如說,我也相信惟心淨土,可是對於西方的種種客觀的莊嚴,尚未能深信。我也相信因果報應是有的,但對於修道者所宣傳的隔世的奇異的果報,還認為近於迷信。關於這事,在和尚初出家的時候,曾和他經過一番討論。和尚說我執著於「理」,忽略了「事」的一方面,為我說過「事理不二」的法門。我依了他的諄囑讀了好幾部經論,仍是格格難入。從此以後,和尚行腳無定,我不敢向他談及我的心境。他也不來苦相追究,只在他給我的通信上時常見到「衰老寖至,宜及時努力珍重」等泛勸的話而已。

自從白馬湖有了晚晴山房以後,和尚曾來小住過幾次,多年來闊別的舊友復得聚晤的機會。和尚的心境,已達到了什麼地步,我當然不知道,我的心境卻仍是十年前的老樣子,牢牢地在故步中封止著。和尚住在山房的時候,我雖曾虔誠地盡護法之勞,送素菜,送飯,對於佛法本身卻從未說到。

有一次,和尚將離開山房到溫州去了,記得是秋季,天氣很好,我邀他乘小舟一覽白馬湖風景。在船中大家閒談,話題忽然觸到藕益大師。藕益名智旭,是和蓮池、紫柏、憨山洞被稱為明代四大師的。和尚於當代僧人則推崇印光,於前代則佩仰智旭,一時曾題其住室日「旭光室」。我對於藕益,也曾讀過他不少的著作。據《靈峰宗論》上所附的傳記,他二十歲以前原是一個竭力謗佛的儒者,後來發心重注《論語》,到《顏淵問仁》一章,不能下筆,於是就出家為僧了。在傳下來的書目中,他做和尚以後曾有一部著作叫《四書藕益解》的,我搜求了多年,終於沒有見到。這回和和尚談來談去,終於說到了這部書上面。

「《四書藕益解》前幾個月已出版了。有人送我一部,我也曾快讀過一次。」和尚說。

「藕益的出家,據說就為了注「四書」,他注到《顏淵問仁》一章據說不能下筆,這才出家的。《四書益解》裡對《顏淵問仁》章不知註著什麼話呢?倒要想看看。」我好奇地問。

「我曾翻過一翻,似乎還記得個大概。」

「大意怎樣?」我急問。

「你近來怎樣,還是『惟心淨土』嗎?」和尚笑問。

「……」我不敢說什麼,只是點頭。

「《顏淵問仁》一章,可分兩截看。孔子對於顏淵說:『……克己復禮只要「克己復禮」本來具有的,不必外求為仁。』,這是說『仁』就足夠了,和你所見到的『惟心淨土』說一樣。但是顏淵還要『請問其目』,孔子告訴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是實行的項目。『克己復禮』是理,『非禮勿視』等等是事。所以顏回下面有『請事斯語矣』的話。理是可以頓悟的,事非腳踏實地去做不行。理和事相應,才是真實工夫,事理本來是不二。──藕益注《顏淵問仁》章大概如此吧,我恍惚記得是如此。」和尚含笑滔滔地說。

「啊,原來如此。既然書已出版了,我想去買來看看。」

「不必,我此次到溫州去,就把我那部寄給你吧。」

和尚離白馬湖不到一星期,就把《四書藕益解》寄來了,書面上仍用端楷寫著「寄贈丏尊居士」、「弘一」的款識。我急去翻《顏淵問仁》一章。不看猶可,看了不禁呀地自叫起來。

原來藕益在那章書裡只在「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下面注著「僧再拜」三個字,其餘只錄白文,並沒有說什麼,出家前不能下筆的地方,出家後也似乎還是不能下筆。所謂「事理不二」等等的說法,全是和尚針對了我的病根臨時為我編的講義!

和尚對我的勸誘,在我是終身不忘的,尤其不能忘懷的是這一段故事。這事離現在已六七年了,至今還深深地記憶著,偶然念到,感著說不出的悵惘。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我過去四十餘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嘗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馬湖的時候了。十年以來,白馬湖已成了一個小村落。當我移居的時候,還是一片荒野,春暉中學的新建築巍然矗立於湖的那一面,湖的這一面的山腳下是小小的幾間新平屋,住著我和劉君心如兩家。此外兩、三里內沒有人煙。一家人於陰曆十一月下旬從熱鬧的杭州移居於這荒涼的山野,宛如投身於極帶中。
  • 住在都市裡,從早到晚,從晚到早,不知要聽到多少種類多少次數的叫賣聲。深巷的賣花聲是曾經入過詩的,當然富於詩趣,可惜我們現在實際上已不大聽到。寒夜的「茶葉蛋」、「細砂粽子」、「蓮心粥」等等,聲音發沙,十之七八似乎是「老槍」的喉嚨,睏在床上聽去頗有些淒清。每種叫賣聲,差不多都有著特殊的情調。
  • 莎士比亞書店
    那些年,我們沒錢買書,都是從莎士比亞書店的租書圖書館借書看的。那是希微亞.畢奇在歐德翁街(rue de l’Odéon)十二號開的一家書店兼圖書館。在一條寒風凜冽的街道上,有那麼一個溫暖、愉悅的所在,冬天還有一個大壁爐,桌上、書架上,滿坑滿谷的書,櫥窗裡則陳列新書,牆上掛著名作家的照片,有些已過世,有些還健在。照片都像是隨手拍的快照,即使是已過世的,看起來也覺得他們曾認真活過。
  • 老村長告訴我,她的婆婆是一個非常善良的長輩,在以前大家忙著在外工作時,伐伊不但是收自家的衣服,也會收全部落的衣服,並且還放到雨水滴不到的地方……
  • 讀國小時,每天穿「皮鞋」沿牛車路到學校,牛車路蜿蜒而行,走到一半,若穿過兩百多公尺的田埂,可以減少一公里左右的行程,雖然農田主人好心的將田埂做得較平常的田埂大三倍。
  • 每個星期一是成衣市場的固定批發日,來自各地的小販帶著超級大袋子,穿梭在各家商店中,比較衣服品質的好、壞,價錢也在你來我往的喊價中降至合宜價位。
  • 漫漫人生,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希望墜落時,能有人在下面接住。然而,開始學習去接住他人,才是成為一個大人的必經歷程。
  • 做為一個大人,應該以我之名,為自己做決定;承擔責任;享受生而為人的快樂;與久違的自己重逢,感謝自己受過的傷、流過的淚、堅持的夢想……
  • 我不是美食者,祇要合情趣的都吃,近在厝邊,遠處也有些常常思念的飲食料理的朋友,所以,兩肩擔一口,臺北通街走。但每次出門訪問,就多一次感慨,過去的古早味越來越少了。
  • 中華商場初建和繁盛時期,出現的各地小吃,都保持各自特殊的地方風味,其中涵隱著載不動的沉重鄉愁。這是近幾十年臺灣飲食發展,非常重要的轉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