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中的人生】死去原知萬事空

畫與文/楊紀代
font print 人氣: 282
【字號】    
   標籤: tags:

人類的一切活動作為,最終只是一步步踏向死亡的過程而已。生死世界是永無可能溝通的兩重世界。人間的一切恩情厚愛,都在交界處化成過眼雲煙,無處追尋。所以,死亡是最縈繞人心的問題,多少人為之低迴,為之傷懷。

死亡與愛情一樣,同是個極為古老的課題,自有人類伊始,就有不可避免的生死問題存在。當人們開始探析生命的究竟時,死亡的事實便成了關注的焦點。當我們靜思默想生命的種種現象活動,我們可以透過切身經驗而體嚐到愛、恨這種情緒上的反應,也可以品味生命本身帶給我們的歡愉、悲苦。然而我們卻永遠無法理解死亡——生命的結束。

一旦我們沉思面臨這謎樣的情境時,我們不是透過個人的親身經驗而了解死亡這件事實,而是透過感覺而想像死亡的樣貌——一切終歸虛無。因此死亡帶給人類的種種感受,並不在於死亡本身,而是心中無名的惶恐與不知所措:一切事物,包括個人的感覺、意識以及肉體——終將消逝。

在文學領域當中,除了對於人類天性的再呈現之外,沒有什麼題材可以再稱得上是恆久的,所以死亡的悲劇性也就很自然的成為文學作品所描繪的題材。死,在藝術世界當中,可以被淨化、美化:莎士比亞的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我國的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甚或是杜牧「金谷園」詩中的綠珠,都是其中的典型。在這種情況下,死亡帶給讀者的情緒,不是恐懼,不是醜惡,而是悲嘆惋惜。死亡的場景成為藝術世界中另一種美的展現,引領人們默思誦念。

生命是個謎,它的答案就端賴我們自己面對的態度是如何的了。從許多的文學作品當中,我們可以找出一些面對死亡的態度,有的足以擊碎死亡本身所具有的威嚇性,例如陶淵明的〈擬輓歌詞〉(三首);而有的卻為了「大我」——愛國情操的難以放下而耿耿於懷,比如陸游:

宋寧宗嘉定二年(西元1209)陸游八十五歲的年尾,寫了這首示兒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這是作者臨終的絕筆。它集中表現了陸游的抱負、人格和強烈的愛國激情,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是他所有詩中最著名的一首。世界各國所出版的陸游選集中,所收錄的詩雖有不同,而唯獨這首詩必定被選入。

雖然人生百態、境遇各異,每個人都有面臨的時候,而每個人的感慨也各不相同。有的人以勘破為高,那是理性的境界;有的人以勘不破為高,這是極端感性的境界。真勘得破,好!真勘不破,也好!但總要在一個「真」字,否則引不起他人的共鳴。

在人生行將閉幕之時,照理也應看淡了一切才對。是歡樂也好,是悲苦也好,在瞑然長逝之後,還會有什麼分別呢?然而詩人卻還是那樣執著。執著於山河依然破碎,家國仍未統一……。這是他的真情至性,這是他對國家的真心懸念,這個「真」,使他牽掛,使他縈懷,使他勘不破。最終,他也沒見到山河收復,家國一統,他的六子均先他離世。

所以生命的憾恨,不僅在過程中所承受的種種悲歡離合,更在其難以捉摸、難以如意、難以圓夢,因為死亡卡在那兒。

古人早已熟知生老病死的天律,因此對身後的事都預作準備,在尋覓墓穴、預定棺槨、裁製壽衣的同時,也把心理建設好了:知道這是必然的結果,萬物同依此律,誰也打破不了,什麼方法也移除不掉。於是有了「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的認知;於是自然而然的接受了佛道思想的善惡有報、積德行善、六道輪迴、「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觀念。所以時候一到,多半不受生死問題的羈絆而以曠達的襟懷面對。在史籍的記載中,端坐而逝、含笑瞑目者比比皆是。因為那時道德操守高而無欲無求、安分守己才能有這樣的人生態度與修養。

只是社會發展到今天,世風日下,道德棄守,個人意識高漲,私心擴大。因此每個人的慾望無窮,求索無度。得到了不能滿足還想更多;得不到就朝思暮想,不擇手段的去取得。所以執著強烈,什麼都看重,也就什麼都放不下。因此,對死懷著更大的恐懼。一旦面臨就手足無措,難以自處。很多人就沒辦法從失去至親的巨痛中走出來,而衍生出更多的家庭與社會問題。

其實死亡沒那麼可怕。這半世紀以來,東西方有很多研究瀕死經驗以及輪迴轉生的科學事例:如美國魏斯博士的巨著《前世今生》、《一個靈魂多次轉生》。以及2006年9月英國太陽報報導的「記得前世的男孩」。他的經歷就在告訴我們,人的生命是連綿不斷的,生與死只是一種生命的轉換。所以這個六歲的小男孩,大聲告訴人們:不要擔心死亡,因為你還會回來!

如果你願意相信的話,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生命可是一條長河哪!曾經有過的和緩平靜或波瀾壯闊;曾經流過的溪澗山谷或高山大海,你今生無從得知,但你卻知道它存在過很長時間了。那麼換個視野來審視死亡,不也是一種奇妙的期待與體驗嗎?它,讓你穿越遺忘的過去,串聯將到的新鮮未來。

如此看來,死亡:只是一條短促的連線,為了將過去與未來編織在一起;只是一個小逗點,生命之河中的一截緩流;只是一個破折號,昭示著此一生與下一生的對等;只是一種延續生命的奇特方式而已!是吧?「死去」只不過是暫時的「萬事空」罷了。沒什麼好擔心的,隨其自然,坦然面對,如果你能時時、處處行善積德,老天會安排更美好的下一生的。@*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一名句語出王昌齡的〈從軍行〉(其四),意思是說,在大沙漠上身經百戰,穿破了鐵鎧甲,但如果不攻破樓蘭(吐蕃),我們絕不回家!原詩為四句:「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生命,必須由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觀照,才能把生命的層次一一顯示出來。如果你立定不動,你的視野也將侷促在一個角落。看山如此,生命亦復如此。
  • 月亮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很豐富的象徵意義,月光是美麗純潔的象徵,她創造了許多優美的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們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託了戀人之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那高懸於天際的月亮,自古以來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當遊子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的遐想。
  • 在眾多的花卉之中,梅花淩寒綻放、獨樹一幟報早春的高尚品格,一直為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所讚頌。 她那疏影橫斜的風韻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任何花卉都無法相比的。梅花不畏風霜雨雪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頑強意志,歷來被人們當作崇高品格和高潔氣質的象徵。
  • 每首邊塞詩都是意境高遠,格調雄渾、豪壯,氣質磅礴,激蕩人心。王昌齡是著名的盛唐邊塞詩人之一,他一生由於性格耿直,經常遭到小人誹謗。其詩風瑰麗、雄健,對當世及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
  •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 佛經中有「花開見佛性」之說,這裏所說的花是指蓮花。一個人生活在濁世之中,如果他的內心擁有了像蓮花那樣的心境,就是他的心中出現了佛性。蓮花在天國世界中是一種神聖的花,佛教中的蓮花也代表著一種智慧的境界。
  • 每回見到這句話,就會讓我想起國小三年級時發生的一段往事。有次上課鈴響之際,我和一位同學不知為了何故竟發生口角爭執,祇差一點沒有動手打起來。就在氣氛變僵的那一刻,已在門口悄然站立多時也看到這一幕的班導師,立刻將我們兩個叫到講台前,原以為老師要處罰我們,不料,他卻是不疾不徐的對全班同學講了一個故事。
  • 好雨懂得滿足客觀需求,當萬物萌芽生長的春天,它就適時的來了。好雨隨著和風,在人們酣睡的夜晚,悄悄地降臨,雨點是那麼的纖細,默默無聲的滋潤著萬物,不露行藏、不求人知。
  •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此名句出自於唐朝王翰的〈涼州詞〉,詩文的原句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