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正:传神的“孰视之”

子正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2年02月26日讯】太史公演绎韩信受辱于胯下,仅用了六十字: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裤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裤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而表现韩信受辱前后内心的挣扎和周围场景的戏剧性变化,仅用了十一个字:“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裤下,蒲伏。”

其中最传神和具丰富内涵的,乃三个字“孰视之”。

古字向来有通代的传统,“孰”与“熟”字应可通用。孰视,可作熟视,成语“熟视无睹”正取其意。用“熟”来表现长久看着,实在是传神啊。想想看,庄稼从播种到成熟需要多少时间呢,期间有多少人物、气候、土地和种子的交融递进呢!就算是做一顿饭,从准备到做熟需要多少条件的配合呢,需要多少时间的煎熬呢!

而“孰”,又是指代“谁”的意思,那么,韩信和地痞自然是孰其一,还有那围观者也是一干众孰。

于是,“孰视之”就烘托出一个场景:

一屠户的地痞儿子叉腰斜眼拦住韩信,高叫道:韩信,别看你长的又高又大,平日里人五人六的挎着刀剑装酷,其实,你就一胆小鬼!韩信不理待走,那地痞看到围观者越来越多,即刻亢奋起来,当众侮辱韩信道:别忙着走啊,你要是有胆,就杀了我;你要是没胆呢,就从我胯下钻过去。于是,叉开双腿斜眼看着韩信。

韩信且怒且鄙的看着地痞,手把宝剑,须发皆张,再环视一众围观者,脸上阴晴不定,良久,松开剑柄,面沉如水,慢慢弯腰,从地痞胯下钻将过去。再慢慢起身,从容离去。地痞和围观者轰然大笑,以为韩信果真是个胆小鬼。

简单的熟视之三个字,从人物、环境、时间、内心冲突各个方面,将胯下之辱这一剧目表现的淋漓尽致。

其一,人物明写的是韩信和地痞,但,实际写了很多围观者。

其二,表演场所是屠宰市场周围,各色人等自然不少。

其三,韩信和地痞眼神交锋时间很长,长到像庄稼从播种到成熟了这么久。

其四,围观者都看着韩信和地痞,韩信和地痞对望着,还不时的观察着围观者的反应。

其五,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个空间和时间中,韩信的内心翻腾过多少念头,地痞和围观者的内心是如何起伏变化着。

这样的场景,对于围观者而言,不过是看一场戏,但对于争斗双方则完全不同,那是脸面和气势的较量,是忍辱负重和匹夫之勇的权衡!

设想一下,如果不是恁多人围观起哄,韩信就很容易选择:要么一顿老拳打倒地痞走人,要么赶快从其胯下钻过去走人,断不会折腾这么长时间,才选择从地痞胯下钻过去。

简单的三个字,不仅描写了热闹的场景和人物的冲突,更刻画了韩信内心复杂而漫长的演变过程。而这种复杂和漫长,是由围观的特殊场景、地痞的身份和韩信的心气共同造就的,展开来真是一场好戏。

而这三个字所表现的焦点,就是“大忍之心”。正因为韩信有此大忍之心,才能成就那边大的事业。而大忍,真是神传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由此不禁感叹:神传文化,果真传神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12年2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王立军副市长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高度紧张,身体严重不适,经同意,现正在接受休假式的治疗。
  • 𫄨疵(zhǐ cī ),春秋时晋国人,善谋。时晋国四卿掌国,分别为智、韩、魏、赵四氏。𫄨疵为智伯(智瑶)谋士,献计削弱赵、魏、韩三家,从而使智氏一家独大。后智伯裹胁韩、魏共同攻击赵氏(赵襄子)。
  • 闲看繁花落 清心尘幻空 不闻春啼鸟 静定入道中
  • 李白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 似空还非空 抟抟行道中 涧水杳然去 无执天路通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孔子为学日深。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至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学《易》,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这个时期,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逃往齐国,孔子也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但齐景公不能用孔子,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鲁国。经过这些磨练,孔子对人生、时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说“四十不惑”。
  • 清朝的华亭人汪瑾,五十多岁时在京城仍然布衣不第。秋风吹起,他十分厌倦在外客游,动了思念家乡之情,便乘船南归。在归途他遇上了不寻常的事。阴阳两界人事相通的事给世人展现了善恶终有报的道理。
  • 五月薰风送暖,现代母亲节康乃馨当令,回想古代中国的儿女们送什么花给母亲忘忧呢?亲子深情是岁月摧残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诗心。一起来看古代诗人孟郊和王冕献给母亲的诗。
  • 有一种植物从中国的《诗经》产生的年代以来,就和一家的主妇发生了关联,从而衍生出一些代称母亲的名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名词也是代指母亲的,是什么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