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古塔之十二: 庄重雄奇的唐宋群塔─大理崇圣寺三塔

意文
font print 人气: 13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3月26日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于大理古城北约一公里处,有三座古塔矗立在美丽的点苍山应乐峰之下、洱海之滨。三塔鼎峙,雄浑壮丽,是举世闻名的大理崇圣寺三塔。

“大理三塔”原与南诏大理国时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崇圣寺”毗邻,故又称“圣崇三塔”。由于战火和天灾的摧残,千余年来历经沧桑,只留下一处残瓦遗址,寺庙已毁,但三塔犹存。

有关三塔修建的年代,说法颇多。据《南诏野史》、《自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佑,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一般认为,大塔“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丰佑、保和时代(公元824年–西元-859年),而和主塔鼎立的南北两塔,则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公元960年)。在建千寻塔时,当朝还派了恭韬、微义两位当时著名的建筑工匠来南诏,负责塔体的设计、施工。

近年来修塔时,曾取出塔内的木料进行放射性碳-14检测,经测定建塔的年代又远于唐代,但是,依照修筑三塔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来看,可能在南诏晚期的开成年间所建造。

相传在建大塔时,以土屯法代替脚手架,在建塔的四周堆上泥土形成坡道,可供建塔者上下。当塔建成后,再将屯土运走,使塔体从土中展露而出。因此,民间据传,在建塔时的土坡,曾延伸到距离塔体南北两侧数里之远,所以至今留下了“七里桥”和“五里桥”两个地名。由此足见当年建塔工程的浩大、艰巨。“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此诗是对于此塔建筑的先人技艺的惊叹赞喻。

中国的古塔很多,但是三座古塔成“品字形”矗立排列的却极少。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建筑,是中国偶数层古塔中,层数最多的一座。古塔建立在高大的台阶之上,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为二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台基四周设有石栏,栏的四角有望柱,柱头有雕刻的石狮像。

上层为砖砌结构,座高2.07米。东面正中有一石照壁,镶有大理石镌刻,黔国公沐英后裔沐世阶所题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每字1.7米,字体雄浑苍劲,气势磅礡、庄重雄奇。

塔基两面设塔门,塔内装有水架,塔身建筑为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的“环筑厚壁式”结构。内部有木质楼梯,延梯可登塔顶。每层正面塔身的东、西两面正中各有佛龛,置有白色大理石雕佛像一尊,龛的两侧设有亭阁式小龛各一座。南、北两面,中央开立窗洞,可直通塔心。第三层则南北为佛龛,东西为窗洞。也就是每级四面有龛,另两龛则为窗洞,往上各塔层依次交替。塔身愈往上逐渐收缩。

塔身的第一层,高13.45米,是整个塔身中最高的一层。塔墙厚度有3.3米。第2至15层结构上基本相同,且大小相近,第16层则为塔顶。以第二层结构为例,高约2米,宽约10米,上部砌出“叠涩檐”,有共17层砖,在每层依次挑出0.05~0.07米不等。

塔顶高度为8米,大约是塔身的七分之一。顶端是一座铜铸的葫芦形宝瓶,宝瓶下为八角形宝盖,四角飞檐展翅。其下为钢骨结构、以贴铜为皮的相轮;最下面为覆钵,外层加上莲花型的座托。

与千寻塔等距约70米之处,有分立在两侧的南、北两小塔,两小塔之间相互距离为97米。塔为“八角形10级密檐式砖塔”建筑,基座亦为八角形。外观基本上和千寻塔相似,各高42.19米,塔身有花瓶、佛像、莲花等浮雕,塔身装饰层层各异。一至八层为空心直壁结构,内撑十字型支架。两塔顶处有三个相互衔接的铜制葫芦与伞状铜铃。

据记载,明代正德乙亥(公元1515年)年五月六日发生地震,千寻塔“折裂如破竹”,然而,10天后又自动弥合,塔体安然无恙。三塔有神奇抗震能力就此传开。由此可看出此次塔高超的建筑技术,甚至超越至今科学上所谓合理的解释。

根据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中记载,崇圣寺三塔塔顶四个角,原都立有铜质的“大鹏金翅鸟”造型铸金为顶,传说,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1925年,大理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房舍倾毁严重,城内房屋99%倒塌,唯有大理三塔巍然不动,仅仅塔顶的宝刹铜器震落而已,被闻讯而来的群众哄抢一空,利用铜片来锻制成避邪戒指,畅销滇西各地。从此金翅鸟也就没了下落。

公元1978年对三塔进行大规模整修。于千寻塔的塔顶和塔基中,发现了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像等两批文物共680余件。其中包括《大陀罗尼经》与《金刚般若经》图卷等珍贵文物。其中一件精致的鎏金镶珠银质“迦楼罗” (“天龙八部”之一),经考证就是所谓的“大鹏金翅鸟”。

此外,还有刻字铜片、各式铜镜、佛经、经卷、舍利壶、金塔模、以及有金、银、鎏金铜、铜、铁、瓷、木、水晶、玉石等材料雕刻的佛像,和各种药材等。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丰富、最具有重要价值的一批。为研究当时期的历史、宗教、古代生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大理三塔是一群塔,虽风格各异,但三塔浑然成一体,有鼎足之势,造型和谐,相互辉映。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且将秀美的苍洱风光点缀得更加壮丽。

【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河南安阳是一处拥有4千年悠远历史的古城,是殷都、邺都两古都的所在,也是历代才子辈出的地方。位于安阳老城西北隅,天宁寺旧址的文峰塔,原名“天宁寺塔”,因位于旧彰德府文庙的东北方,代表当地“文风”的象征,故又称“文峰塔”。
  • 自唐代起,历代都在敬亭山修筑了许多庙宇寺观,亭台楼阁,为人们留下了很多胜迹。著名的“广教寺双塔”,就矗立在敬亭山南麓。
    根据文献资料和地方史志记载,此寺之肇基者,是晚唐的“断际禅师”。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宣州刺史裴休,迎断际禅师来此,驻锡城中的开元寺,隔年(公元849年),创建广教寺佛殿,相传所用木材皆是“松萝’,是由黄蘗禅师自安南劝募来的,展现神通而从寺旁金鸡井中运出。之后历代不断修建,扩大寺院规模,最盛时期有房屋千余间,僧人数百,成为江南名刹。抗日战争时,广教寺全毁于兵燹,成为一堆废墟,仅留存“双塔”和“金鸡井”两处古遗迹。
  • 福建省最大的寺庙要数位于泉州鲤城区西街,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的开元寺。它壮观的建筑和优美的景色,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于世。建于唐代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开元寺原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唐代开元二十六年(西元 739年),唐玄宗下令在全国各州建立一座开元寺,遂有其名。
  • 南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记载:南朝陈天嘉元年,有天竺僧人持辟支佛舍利来到杭州孤山建塔奉,这就是西湖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古塔--孤山永福寺(后来,又叫孤山寺,广化寺)的辟支佛骨塔。 文化旅游
  • 风度翩翩的贵公子,腰间总是垂挂着长长的玉佩;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行走之际也是环佩叮当,如闻清乐。它们代表了古人穿戴方面的又一重要品类——腰饰。
  • 登上岳阳楼远眺,江湖上烟波无垠,山水间波光云影,或晴或雨气象万千。历代有哪些好诗文好图画,描绘雄浑隽永的岳阳楼?
  • 好山水、好楼台、好文收!唐才子王勃在滕王阁的胜宴上一气写就长序《滕王阁序》,视野宏大、博古系今,序后短歌诗情富丽流畅、气概荡气回肠,让滕王阁的盛名远播,成了江南最早成名的观景名楼,久久吸引后代之心。
  • 晚王勃一世纪的韩愈从小就心慕滕王阁盛名,他赞滕王阁临水观景之美“瑰伟绝特”,在江南“独为第一”。滕王阁是江南歌台舞榭,规模富丽桂殿兰宫,规模有多大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