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京城:“寸土寸金”王府井

林妍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王府井是指王府井大街,南起东长安街,约5华里长,是一条闻名天下的古街,到北京的人都要去王府井逛一逛。700多年过去了,这条历经苍桑的京城古老街道,见证着京城的风云变幻,不断地积累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远在辽、金时代,王府井地区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村落。元代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人烟逐渐稠密。元世祖忽必烈曾下令开辟王府井,当时称为“丁字街”,将元代中央三大衙署中的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布在这条街上,这一代才开始有了生气。到了明朝,这里修建了十座王府,1915年,北洋政府绘制《北京四郊详图》时,把这条街划分为三段:北段称王府大街,中段称八面槽,南段因有一眼甘冽甜美的甜井,与王府合称,就称为“王府井大街”。
  
关于王府井名称来源,民间有一个传说。据说这口井当时在一座王府内,是一口名的甜水井。一年适逢大旱,京城内很多水井都干涸了,唯独王府中的这口甜井依然保持着甘甜的井水。王府看门的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老人,他看到四邻百姓没有水吃,便让人们到王府中的这口甜水井打水,渐渐的住在远处的人也闻讯前来王府井打水,“王府井”的名声就因此而传开了。这段美丽的传说也给王府井大街增添了风韵。
  
王府井大街是京城著名的商业街。早在明代,王府井便有商贩搭棚设摊,东安门至王府井一带街道的两侧鱼摊菜市喧哗;清代开始形成市肆,店铺林立。到上世纪初,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八旗兵神机营废弃的练兵场上建起了东安市场,这里场地宽阔,卖日用百货,还有民间艺人,打拳的、耍猴的、唱大鼓的、变戏法的、算命看相的……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东安市场也就成了内城的商业中心,王府井也就更加繁荣。宣统元年兰陵忧患生的《京华百二竹枝词》有一首说东安市场 的竹枝词唱道:“新开各处市场宽,买物随心不费难,若论繁华首一指,请君城内赴东安。”可 以说是一百年前王府井大街的真实写照,王府井地区成了“日进斗金”的商业宝地。
  
王府井大街店铺林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百年中华老字号,如徐顺昌西服店、亨得利钟表行、同升和鞋帽店、盛锡福帽店、东来顺、全聚德、东兴楼饭庄、萃华楼饭庄等等,这些历史悠久的商号,汇聚着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记录着京城历史的沧桑巨变。@(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小巷,北京的胡同大部分形成于的元、明、清三个朝代,围绕在紫禁城周围,数目浩繁有几千条。胡同这种古老街道也成为京城独有的特色和民俗文化,为京城一景。
  • 京城的四合院可以说是名闻天下。古老的京城除了皇宫紫禁城、其他皇家园林、寺庙等建筑,最多的建筑就是遍布全城的四合院─京城人的民居,是中国民居建筑的范例,其间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京城独具特色的一景。
  • 古老的京城拥有太多的历史名胜、文物古迹,还有很多丰富的民间传说。一次,在京城幽深的胡同中碰到了一位老北京,听他说起一些关于京城的典故和传说,可谓如数家珍,其中有一个“八臂哪吒城”的传说令我印象颇深。
  • 自元朝定都北京,便开始修葺京城,所以京城的古城墙创建于元,而形成在明代。当时元代城墙有11个城门,明代初期,刘伯温修建北京城时,将原来的11座城门改成了9 座: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即闻名于京城的“都城九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内九城”。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牵牛)、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反思什么吗?
  • 黄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端午”处于纯阳之端。民间有俗谚“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为夏令时节防瘟辟毒的启动日。端午节的节俗很多,来源久远,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典故。一起来文化寻根:回顾端午节的九大节俗与故事。
  • 端午“五红”、“十二红”的养生饮食,都是观察时令,巧用时鲜,以促进身心健康的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同时五行养生的原理也在其中体现。不管时代怎么推进,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节令过生活,上天自然赐给人最鲜美的生活滋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