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中华文字 回归中华文明

记周强国和他的“汉字数字化文字工具”
理平
font print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9月17日讯】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写过一篇《救救国文》的文章,瑞士的周强国借我的笔代他:“ 快救救中华文字!”他断言:照此下去,再过两三代,没有人能写汉字了,中华民族将面临灭文亡国的危机。

大概因为都是亚洲人的那张面孔,使我们在人流涌动的黑森林缇缇湖景区相互投去了问候的眼光。一张黝黑的脸庞和满头的银发,令我面前这位睿智的学者别具风采。乡音问过好,听出对方是中国人,就都停下了脚步,这一驻足就有了我门一同在这里呼唤:快救救中华文字!

北京奥运会 我没看见一个方块汉字

北京正开奥运会,话题由此而生。周强国问,北京奥运会的几个会标,除了用拉丁语(汉语拼音)写的北京,就是阿拉伯数字写的两千零八(2008),连中国运动员穿的运动衣,后背写的名字,都是汉语拼音写的,怎么没见一个方块汉字?作为东道主,在自己的国家里举办奥运会,为什么不使用自己的母语文字,此时的大国地位哪里去了?别忘了,中文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注:中、英、法、俄、西),有什么不能用的?不一定不敢用,大概自己就看轻了汉字。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字早已失去了认同感!

周强国这连珠炮式的自问自答,铿锵有力,落地有声!他的每句问话也都是我的所思所想。我们关注的焦点在此时此地不谋而合了,由此而引伸出了后来关于中国汉字问题的深入探讨。有趣的是他身边的洋夫人,竟能用一口字正腔圆的汉语加入了我们的谈话,她不但汉语说得像模像样,插话的内容也地道,我称她是“中国通”,她谦虚道:“哪里,差得远呢。”

他们是瑞士居民,都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了。退休前周先生搞电脑软件设计,夫人是教员。他祖籍湖南,生在印尼,就读于台湾,后来去瑞士深造。在洛桑大学结识了妻子,就随妻子来她的老家入乡随俗了。

周强国说他在台湾读大学的四年里,年年都选修了国文课。他生长在海外,但是对国文汉字却情有独钟,以致去年他回台湾宣传他的“周氏输入法 ”(笔者私自命名)时,一位同学和他开玩笑:“你出国四十年了,自己没有变番(西洋化)已经是很了不得了,现在不但不变番,反而回来向我们大讲汉学。你这种班门弄斧的勇气真不小也!”说到这里,他笑了,说,是啊,有点儿不知天高地厚了!也许正因为是炎黄子孙的血脉,让他和国文汉字有了那么一份难于割舍的情怀。何时聊起汉字,都会被他带进那神奇浩瀚的汉字殿堂里去一同倘佯。

世界上能讲故事的文字,只有中国汉字

他无不动容地对我说:“能讲故事的文字,除了中国的方块象形文字之外,可能找不到第二个了。”他有一肚子好听的关于方块字的故事。其中,“ 龙”字的由来是我没听说过的。

“人颣既没有见过恐龙的形象,也没有任何文献记载。从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我们的星球上有过恐龙的存在和消失,可是中国人心目中的龙呢?我们五千年的历史里,从来没有记载关于龙的发现。虽然没人见过也没有关于龙的记载,可是龙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文化里和“龙”有关的,多得不胜枚举:龙井、龙王、龙舟、龙洞、龙宫、龙骨、龙门、龙眼、龙头、龙胆、龙行虎步、龙马精神、龙凤之姿、画龙点睛,和现在到处刮起的龙卷风……。没有了“龙”,中华文化就没有精神了。发明“龙”字的古人,到底是否见过活的龙,我们无从求得答案。可是从文字本身的呈现来解读龙字,这个龙不是属于我们星球上的动物,而是来自于嫦娥的故乡。不是吗?它是“立”在“月”球上的龙。在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草的月球上驻立的动物,非神即仙。因此我们的龙是万古常存、与世无争、半神半仙的祥物。再说,凡尘俗人的肉眼凡胎,哪来的眼福能见得到龙?”

简体字变成了纯符号的死文字

说起大陆的简化字,周的脸上现出愁云。他认为,简体字已经不是神传文化了。他又拿“龙”字举例。“龙”字笔划多,显得难学、难写、难记。对初学汉字的人,这16笔划除了笔划太多之外,看不出有形有意,大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为了降低初学者的入门门槛和以后书写的速度,只好把笔划多的“龙”字简化成“龙”。龙字简体化了以后,由十六笔划化为五笔划,原来有形有意的三个字根不见了。“龙”什么内涵都没有了,只是一个有别于其他的符号。

象形文字被简化了以后,文字的原意就失真了,笔划虽然少了,形没了,意丢了,失去了当初仓颉造字时所赋予的神意了。丢失了灵魂的方块字,美丽变得丑丑,活的象形文就变成了死的纯符号文字。虽然笔划减少了,却难懂、难学、难记。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文字变了,文化精神就跟着变,民族的灵魂也当然变了。一个具有神意内涵的‘龙’,被简化为没有意义、没有音标作用的‘龙’之后,下一步就是‘long’了。 这个‘long’虽没有什么意义可解,起码有音标的功能。一个没有意义、没有音标功能的“龙”,和一个没有意义,却有音标功能的‘long’,如果必须选其一,到底要拿哪个?我想‘long’被选的机会较大,因为‘long’和国际接轨!所以说盲目地、想当然地简化汉字,可谓数典忘祖,是一种彻彻底底的‘去中国化 ’!

电脑已成为中国汉字的杀手

他讲了这样一件事:在台湾的一位朋友在政府部门做高级文秘,是部长的“材料匠”,闭起眼来都能在电脑上打出一篇漂亮的行文来。他曾对周说,我最怕的是你递给我一支笔让我写汉字,因为我几乎不会写汉字了。周强国从中感到了中华文字的危机,看到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尤其是留洋深造懂洋文的人,汉字水平越糟糕,提笔就忘字。他惊异:中国汉字的衰败竟然是从我们的知识精英那里开始的。

一位国学汉语的学者尚且如此,那年轻人会怎么样?他发现孩子们学汉字变成了图有虚名的摆设,与日常生活基本脱节。在学校里老师教他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地按顺序写汉字,例如写出一个“妈”字,回家打开电脑,只要敲上ㄇㄚ(台湾的注音)或ma(大陆的拼音),一连串的妈、麻、马、骂……字就会显现在萤幕上,任他选一个来用。在学校所学的和出校门后所用的,完全是两码事。用惯了注音、拼音输入法以后,学生只能在电脑里选字而不会用笔写字了,离开电脑键盘,他们变成汉字的文盲。

这样输入中文,远不如输入洋字母直接显示英文、法文、德文……,后者减去了“ 猜、选”的麻烦,简便快捷得多。

汉字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非有不可。对后来人,特别是生活在海外的晚辈,汉字只是和长辈交流沟通的中介,那两代以后的子孙呢?越来越依赖电脑,和追求快节奏的人们,他们不需要汉字这个中介了,汉字会失去存在的必要。到时候如果有人登高一呼,‘中文拉丁化’,那可就惨了,哀哉大中华!我们五千年的国粹就可能在电脑时代这样消失了!

如果有一种输入法,敲字时所想的也是汉字……

二十年前从他发现汉字有消亡的危机那天起,就开始动了脑筋,怎样能把我们的方块汉字输进电脑里才是对的?

中文输入法的种类有多少?或许没有人能说得清楚。迄今为止,还没有画上“休止符”。现在使用的:五笔字型、行列、双拼、全拼等不胜枚举。中文输入法的种类之多,冠于天下。

凡音标文字的输入法只有一种,所以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没有所谓的“输入法”。

如果有一种输入法,让打字的顺序和用手书写的顺序一致,打汉字的时候所想到的也是汉字,就可以维持一定的汉字记忆、书写水平了。

象形文来自字根,从字根的角度来输入中国汉字

中国汉字是象形文而不是音标文,不能模仿西洋音标文的输入方法来输入象形文字。音标文的强点是发音,二十六个字母只有一个功能,就是把字的发音锁定。中国汉字刚好相反。我们的文字以字根的原理组合,字里有形、有义,可是字本身看不出发音,这是汉字的最弱点,且数量庞大。汉字没有文字排列顺序的功能。

象形文是以字根为基础,所以我们务必要从字根的角度去处理中国汉字。可是字根输入法的种类很多,也不是每种输入法都好用。在众多输入法中,他选中了台湾廖明德先生的行列输入法,它是许多字根字输入法中最接近中国汉字学原理的输入法,很合理。

一般来说,字根输入法的“字根”是直接摆在键盘上。要把这些字根的键位死记在心里是件苦差事。而行列输入法把一百多个字根编列在坐标里,规则清楚,逻辑分明,归类简单,有着易学易记的字根表。汉字程度越好的人越容易学会。目前流行的字根输入法的学习掌握时间较长,而“周氏”的行列输入法只需三个小时便可学会。

汉字有了数字排序功能,可和西洋字母比美

数量庞大的汉字是建立在160多个字根(传统称谓:部首或偏旁)的基础上,其实它们是建立在10个基本笔型或笔划上。这10个笔型是依照象形、形声、指事的原理把阿拉伯数字中文化,只要理解,便可轻易记住。

利用这种笔型做成一个十行十列的表,这十个笔形以“行”和“列”相互交叉的点,就产生了字根。十行十列的字根表再浓缩成适合电脑键盘的十行三列,就成就了他的“汉字数字化文字工具”。

突破“汉字没有文字排序功能”,应该是“周氏”输入法中最具创新意义的成果。每个字的字根有了编码,就等于汉字有了数字排序的功能,其简便性就和西洋字母的排序完全相同。中国汉字有了绝对的排序功能以后,文字的科学性升格了,以汉字编列出来的资料、文书工具等,其查阅的弹性和速度也大幅提升,这是中华文字有史以来的创举。
中国汉字是象形文,而象形文是以字根为基础。他慧眼识真,抓住了要害,把握住了这一思路,而获成功。“汉字数字化文字工具”若能广泛使用,特别是从娃娃用起,中华文字会经得起时代浪潮的冲击,绵延传承。

是能在各种汉字系统里使用的方便工具

周强国的“汉字数字化文字工具”是能在各种汉字系统里使用的方便工具。同一原则可以在电脑里输入文字、在书籍索引里排列关键文字、在浩繁的资料里瞬间找到所需要的文字,比如,轻松地在百万人口大都市里的电话簿查人名或公司行号,或快速而不费力地找出全国的邮递区号或邮政编码,也可以方便地从手机发出简讯……

设计出易懂好学的教学软件

他的“汉字数字化文字工具”,攻破大大小小的无数难关,已经是一套成熟的文字工具了。从有了设想到今天的成果,走过的二十年里,“我动用了公司的资源和我的全部精力。” 他头上的丝丝银发,已经记录下了耗费的精力和倾注的心血。

问他还在忙什么?告诉我在设计教学软件。理念再好,束之高阁,好看不好用不行!现代人是能不看书就不看书,你的教程得适合接受的对象,他说自己又回到儿童看连环图的时代了!用带有文字、图解、声音的解说来做一部动态的教学片,力求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就不容易了。为了表达短短三行字的理念,往往从早上五点忙到大中午了,还没有完全做好。难归难,一旦做成了,那做出来的东西,读者会容易接受。

需要两千万美金用来推广……

问能帮他做些什么?回答得干脆:“我最需要的是你的批评。你是教学软件的用户,你的意见最为宝贵。”

他还请我帮他找个平台来介绍讲解他的“汉字数字化文字工具”,能尽快让更多的人认识、接受采纳。我问:“收讲课费吗?”他答,不收费,为推广,是公益性的。他说,我不是不需要钱,需要的是一笔大钱,甚至梦想能筹到两千万美金,做为继续开发和推广的基金。我问:“ 已经筹到多少了?”他坦白地说:“ 一块钱都没有。 ”

维护中华文字应该是我今生该做的和能做的

他说自己是一个爱做梦的人,想做的事太多了,要关心的事更是汗牛充栋。但是一个人的生命和能力都很有限。高中时他遇到一位恩师,留下过一个教训:当你一生中找到了理想之后,而且你认为那个理想值得你去做的时候,你就要以“ 说破了嘴,跑断了腿”的精神去努力实现它;对这个理想无助的,别去碰它。

二十年前,他在太多的梦想中,捕捉到了方块汉字,他锁定了这一目标:“ 我认为维护中华文字应该是我今生该做的、能做的。”他把他的后半生献给了自己选定的这个值得去做的理想。已经干了二十年了,不为钱财,不为名利,苦苦探索,锲而不舍,那到底为了什么?在眼下这个充满了诱惑的物质世界里是难以找到答案的,但是周强国不属于这个世界,在他崇尚的另一个世界里,答案简单而明确:中国汉字日渐衰落,所承载的中华文明面临失落的危机。抢救中华文字,回归中华文明。

其实就是为了心里那一份深深的忧虑,让他废寝忘食,二十年如一日。他问自己:我还有几个二十年?除了强烈的责任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紧迫感。在无数次的挫折失败中,有过“人拙力薄、孤立无助”的酸楚滋味,退堂鼓都不知打过多少次了。周说自己是小人物,微不足道,但是今生今世要做点么,活得其所。为使古老的中华文字能万古长青,他不但呼唤报警,还脚踏实地加紧做着什么。

古人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一条古训对照周强国来说,是贴切的写照。我称赞他:你选中的课题和取得的成果,都功德无量!他颇为感动。高尚的作为,来自于高尚的人格。无论周强国的“汉字数字化文字工具”命运如何,他的那颗知识份子的良心,会感动上苍和黎民百姓。

后记:我想随这篇文章附上一张他们夫妇的近照。他说,不如换上我的网址,或许更好。
周强国的网页:www.hangliex.co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陆网民和中共网络监控的斗智“游戏”越来越激烈。这在胡锦涛赞赏过的大陆著名论坛“强国论坛”时时刻刻就能看到精彩“对抗”。用错别字、谐音词等躲避网络自动监控程序,把帖子发出来,是最简单的办法,而且利用汉字内涵的丰富性,在成功发帖中,不乏幽默和诙谐。比如奥运 用 “凹运”,主席 用 “猪媳”等等。
  • 华侨协会总会与抢救国文教育联盟将于2008年11月1、2日在台北市举办“汉字运用与华文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藉由探讨正体字、简体字之使用和比较,及与华语文教育间的关系,彰显汉字实用意义与文化价值。
  • 奥林匹克运动会,我们都知道是Olympic Games的音译和意译合称,简称“奥运”,此“奥”本来没有字源的意义。但世上的事情往往很神奇,就两个汉字的字源分析,很有意思。
  • 谦光书道会林俊杰师生书法联展将于8月起在昆士兰台湾中心展出四星期。
  • 由中华民国华侨协会总会与抢救国文教育联盟主办,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协办之“汉字运用与华文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今年11月1、2日假台北市举办。
  • 你会念这“四”个字吗?或许你会说才不只四个字,应该是九个字吧!日前在海外华文教师研习会上,来自台湾的“生活华语”课本编辑王幼华老师在讲座中“考问”大家该怎么念?答案是:“天、长、地、久”。
  • 【大纪元8月1日讯】(大纪元综合报导) 国际奥委会7月30日正式通知台湾奥委会,北京奥组委宣布开幕式上各代表队的出场顺序将按照汉字笔划多少排列,中华台北代表队将按照中文简体字“中”的排序,入场顺序是第24位,前面有日本,后面是中非,接着是中国香港。
  • 华侨协会总会与抢救国文教育联盟将于今年11月1、2日(星期六、日)于台北市举办‘汉字运用与华文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藉由探讨正体字、简体字之使用和比较,及与华语文教育间的关系,彰显汉字实用意义与文化价值,以期更多有识之士关心汉字的传承与发展。
  • 在北京奥运的开幕式上,我们看到一个中国的汉字“和”,被用三种字体反复地呈现出来。看得出,导演在设计这个开幕式时,是很费力地想呈现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虽然呈现出来的是一些非常零乱和表面的东西,但是这个“和”字,却的确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内涵之一。
  • 〔自由时报记者刘力仁/台北报导〕“国语”改“华语”、“中国文化”改“本国文化”、“中文”改“汉字”……前教育部长杜正胜时代曾引发“去中国化”争议的“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纲”微调案,新任教长郑瑞城上任第三天,即已按照原有版本签署公布,但独缺闽南语课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