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天地 系列之二

如何使照片看起来更有层次
石磊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1年07月18日讯】
什么是景深(DOF)
对景深最简单的定义就是照片中清晰的部分。更专业一点,就是前景深与后景深之间的距离。要获得浅景深效果,依赖于光圈、镜头焦距、相机传感器尺寸及相机、被摄体和背景之间的距离等因素。

光圈
什么是光圈?在镜头上你可以看到标注有最大光圈的范围,比如f/3.5-5.6 f/4 f/2.8镜头最主要的作用是收集并传递光线到相机传感器上,光圈就是表征镜头通光圈开口直径的指标。

光圈值用字母“f”来表示。f值越小,表示光圈越大(镜头开口越大)。景深会受光圈大小的影响,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反之亦然。

焦距
影响景深的另一个因素是焦距。如果你有变焦镜头或2支不同焦距的定焦镜头,就可以自己测试一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焦距越长,景深越浅,反之亦然。例如假设你使用50mm镜头f/2.8光圈拍摄,然后换200mm镜头同样f/2.8光圈,你会发现由于焦距的变化200mm f/2.8镜头拍摄的物体主体更加清晰,背景虚化强烈,层次感,立体感增强。

传感器尺寸
普通数码相机又称为卡片机,在使用中发现卡片相机拍摄几乎从来没有获得过浅景深效果,因为卡片机的传感器太小了。但是看看大尺寸传感器相机,比如全画幅或APS-C画幅相机,就很容易拍出浅景深效果。结论是,传感器尺寸越大,景深越浅。

你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
你离被摄体越近,景深越浅。如果你距离被摄体2m远,以50mm镜头f/2.8光圈拍摄,大约能获得10cm景深。用相同的镜头从10m远处拍摄,景深将近100cm。

被摄体与背景之间的距离
我们最后谈到的,是被摄体与背景之间的距离。背景离被摄体越远,就会越虚化。注意,这里只是说背景会更加虚化,但绝对景深是不会变的。

结论
理解景深的原理是摄影的基础之一。能够选择何时将背景虚化或合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桃园万能科技大学商业设计系老师洪志杰,沈浸摄影天地30年,花三年时间拍摄台北101大楼,不论白昼、晨昏或阴晴云雨变化的天候下,以镜头呈现101大楼之美,这项“台北101都会风情─2006洪志杰数位摄影展”即日起在万能创意艺术中心展出,昨天开展还安排有学生模特儿走秀,宛如一场101大楼服装秀。
  • 沈浸摄影天地十余年,台湾青年摄影家庄正原一直坚持纪实摄影保存文化的价值,长期用镜头纪录原民生活,喜欢旅游摄影,尤其,对西藏传统民情、风俗特别感兴趣。对于新唐人举办全球华人摄影大奖赛,他鼓励摄影同好藉由参加比赛,来伸展自己视觉上的一个经验跟可能性。
  • 舍维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仅仅是一座雄伟的城堡古迹,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家庭住宅。这座城堡座落在法国中部罗亚尔河岸的一个美丽山谷中,是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展示着过去法国家庭生活的样貌。
  • 瓷器的历史大约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中国。瓷器是一种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岭土(kaolin)(一种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种矿物)以高温烧制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为西方的遗产。14世纪时首次从中国传入欧洲。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1940年代后期,尽管世界逐渐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但有些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元素却逐渐被削弱了,传统艺术中的真、善、美价值渐趋式微。
  • 圣约翰大教堂拥有雕刻精美的外观和双排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无疑问是晚期哥特式建筑。教堂长377英尺,宽203英尺,白色抛光外墙上装饰着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户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飞扶壁。飞扶壁上妆点超过95位十九世纪荷兰人物。一旁简约的红砖罗马式塔楼与哥特式装饰风格的大教堂形成鲜明对比。
  • 富维耶圣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与巴黎圣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样,都是为了遏止社会主义公社的发展而建造,标志着回归宗教与传统。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能成为精神生活和学习中心,以培养智慧、文化和修养等领域为宗旨。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涵盖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图书馆、学校和医院,还有西班牙王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 16、17世纪的袖珍肖像画主要装在吊坠的项链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礼物、爱情象征或是纪念出生或死亡的纪念品。到了18世纪,袖珍画因应珠宝而生,出现在项链垂饰或镶嵌在戒指或手镯中。期间许多来自欧洲的袖珍画画家来到美国为新共和国的公民作画。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袖珍画的需求迅速增长,在美国市场风靡了很长一段时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