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紀(384)

下集-第三章:一段教書的日子
孔令平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 ,

第四節:天下靠自已去爭(1)

聽田大媽和胡德明向我介紹,在我還沒有回來之前,母親在這所醫院受夠了這所醫院品格下流的員工欺侮。這不僅是中共劃分五類實行「階級鬥爭」的結果,也是醜陋中國人最惡劣的品性——欺弱畏強。

我的母親個性並不軟弱,但她是一個多年從事教育,有相當涵養的人,怎能同滿口髒話,作風橫蠻的造反天棒相對?加上她多年失去兒子和親人,孤身一個老太婆,又怎經得起無產階級專政野蠻的壓力?所以,從旁人眼裡看,她是太軟弱太可憐了。

我剛回到她的身邊,因為我熟諳中共統治下的中國社會人性多有淪喪,弱肉強食這種動物低劣的品性尤為顯著。所以我常常滿身芒刺保護母親,醫院的下三濫們都畏我三分,母親在我的保護下才相安無事。

就是那些對母親一貫欺侮的人也一改老態度,表面上至少是客客氣氣的。

去二十四上課之初,既要複習數學知識,寫教材,加上忙於整頓教學秩序,所以一連就有兩周沒有回家。好在,我的努力立刻收到了好評。學生們的家長已有口風,傳言二十四中來了一個大學教授,教書頗為內行,課堂上清風雅靜,既有此評,算是對我的鼓勵。

天氣日漸暖和,帶在身邊的衣物已到了換季的時候,所以,我選擇了一個沒有課的上午,八點鐘為拿幾件裌衣回了一趟醫院。

我剛跨進醫院的大門,便被醫院後院裡傳出一陣女人的呵斥聲驚住,那聲音尖聲吼道:「方堅志,我身上沒有錢,今天伙食團的菜你自己去買!」

那命令的口氣令我震驚,這女人名叫何玉,醫院伙食團的炊事員,今年才二十歲,頂老漢班來的。大致因為從小受文革風氣的習染,不但好吃懶做,工作極不負責,唯獨長著一張尖刻的臭嘴,擅長潑婦罵街。

我來醫院這半年多,便經常聽見她同院內的病人爭吵。所以無論是醫院的職工還是病人對她頗有微詞,給贈了一個「小刁婦」的雅號!

今天聽她剛才的這麼一喊,使我首先感到刺耳的是,她用輕蔑的口氣直呼其名,吆喝年齡比她大三倍的老人!何況買菜是醫院伙食團定在炊事員份內的事,怎麼現在命令起掛號室裡忙得不可開交的母親去做?

倘若這事發生在幾年前,母親尚被全院職工監督勞動的時候,這種年青人對母親呼奴使婢的口氣倒也聽慣了!而今,六十三歲的母親雖入過中共的另冊,但也是中共為她平了反,怎麼還被呼喝?

於是我停住剛剛上樓的腳步,此時那何玉並沒有看到我,還在一個勁的狂喊:「方堅志,我先給你說好,今天中午沒有菜吃是你不去買造成的,如果大家要罵就罵你!」

這一天正逢趕集,來醫院看病的人特別多,我看看掛號室裡正忙得不可開交的母親,根本無暇顧及她,這小刁婦明明是喊給醫院職工聽的,奇怪的是竟沒有一個職工勸阻這蠻不講理的女人。(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共統治下的大陸是一個只有獨裁者政策,卻無法律可依的地方,執政者可以隨心所欲的頒布政策整人,以後,新的人上台又興另一套政策;在這種不與人民約法三章,也不受人民約束的獨裁統治下,有評理的衙門嗎?!
  • 我本意想向往日的師長們,為我指點求職的門路。沒想到,卻從他們身上上了文革一課。親身經歷文革浩劫的錢教授,剛才表現出的想說又不能說的那份痛楚,不知寫下來沒有?
  • 小小一個區教育局,和它管轄下的托兒所,便是當時社會的縮影,當官的絕不會根據母親製作的幾件玩具和撰寫的幾本教材,在工作條件、生活起居、住房、待遇等等方面按中共平反冤案的規定,給她起碼的安置。
  • 既然平反是自上而下的一種施捨,有它的政治目的。落實到具體的人,工作也好,待遇也好,豈會超出共產黨的恩賜?也不會讓受害者擺脫當奴隸的命。
  • 我們邊吃邊聊,話題當然是「昔不如今」,這可不是共產黨報紙上像宣傳「舊中國」那樣,向老百姓「灌輸」的,實在因為昨天的飢餓在農民心中留下的傷痕太深,所以自然而然的談昔今對比。
  • 說到弟弟,當年從電力校畢業被下放農村,開始就在這裡落戶,至今田大伯的兒子還保存著弟弟當年使用過的農具,這麼十幾年了,弟弟下落不明,每提到他,母親都很傷心。
  • 何校長反右時整過不少的老師,被整的老師心有隱痛,現在,凡是他出面去請老教師,都會以年事已高相拒絕,迫使他想出用老師去請老師的絕招。
  • 「反正學校的任務就是管著這些孩子不出校門,不到外面惹事就好」!他無所謂的說,只有對文革遺風無可奈何的人,才用這種自欺欺人的辦法對付學生,這倒合符統治者的要求
  • 怕只怕執政者的頑劣,視教育如敝履,教育只當成粉飾社會一團糟的遮羞布,以此忽弄世界。用「教育興國」欺騙百姓,用改善教育環境和教師地位的空話來欺騙社會。
  • 在他的人生中根本就沒有「求知」,求理想這種想法,有幸於他父親的權位既給他的前途打了包票,他還有什麼「理想」可以追求呢?這種社會裡產生的特權階層,壓根就把教育當成一種裝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