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紀(386)

下集-第三章:一段教書的日子
孔令平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 ,

第五節:對母親的岐視(1)

母親受到的多年歧視和壓迫,至今還在繼續蹂躪她的心,她怎麼能安心在這個醫院待下去?幾次三番請求調出這個醫院,其實只想圖一個清靜的晚年,夠可憐了!但是她仍像一個叫化子那樣,被政策落實單位一次又一次的當成皮球踢來踢去。

我在二十四中任教以後,母親便積極籌劃能在蔡家醫院分得「家」所必需的房子。鄒銀雙的婚事告吹以後,我的安家便成了她最關心的事。

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雖被冤獄奪走了青春和戀愛的黃金歲月,剩下的就只是娶妻生子的大事,「房子」便成了母親需要迫切解決的頭等大事。

眼下醫院正在原來兩層樓的基礎上加高一層,以解決職工的住房要求,兩年前,這個擴建工程開始實施時,也是母親改正右派落實政策之始,黨支部書記,曾指著加高樓層的圖紙向母親保證說:「我們醫院像你這樣身兼數職,又要掛號,又要作出納,又要負責全院工作的報表,真是難得,我們缺不了你,現在按工齡排,你的工齡也是沒人能同你相比的,這一次分房無論從道義上,還是政策上,你當之無愧的排在分房的第一名!」

眼看著一天天修好的房子,耳聽書記的甜言,她盤算今後的新家規劃,心想能在身前了卻這椿人生大事。然而,她低估了,對她多年的歧視依然存在。

中共統治三十年來,老百姓普遍沒有休養生息的窩。近年來靠恢復農民單干,老百姓肚子在逐慚填飽後,安家的「窩」便空前緊張起來。

農民住在簡陋的茅草屋裡,還有一個可供遮風避雨的立足之地,城市居民住房的匱乏堪稱為世界之最,據當年重慶市統計,城市居民每人住房面積平均不到1平米。

一個三口之家有一間10平米的小屋已相當不錯。幾世同堂共擠一間或幾家擠住在集體宿舍,中間用布遮擋一下的情況相當普遍。在毛澤東淫政下,城市裡的「吉普賽」人,長期在政治運動中耗盡自己的精力,沒有國家的投資和計劃誰都不敢在「國有土地」上擅自修建自已的「窩」。

毛澤東駕崩,中共新的統治者,提出撥亂反正口號,庶民們為了爭這些破房爛屋,發生打架鬥毆、殺人縱火事件層出不窮!。

儘管國務院頒發了一個國企職工分配住房的條例,規定單位分房按職工工齡進行打分,再按分數高低排隊分房。

但這個條例一到各級基層黨組織手裡,便徹底變樣!掌握住房分配大權的基層黨棍們,運用自己手中的分房大權,或公開竄通,或暗地交易,他們現在又成了搶住房爭待遇的強手。

一幢住房從剛剛開始平地基開始,一場圍繞分房排隊的爭奪戰就明裡暗裡展開了。這種爭奪戰是世界上罕見的中國特產,準確說這是共產主義牛皮吹破後,赤貧者如夢初醒的爭搶。

這種蠻不講理,手長心黑之風一直延續到今天,在利益分配上,此風要一直延續到專制政體徹底解體的那一天。

新房建成後,便成立由支部書記「掛帥」的分房小組,按照本單位中勢力大小和利害關係制定分房辦法。

按小組成員意見塞進「貴獻大小、在本單位工作的時間、業務水平、職務高低」的條款。以體現小組成員利益的打分辦法。任何單位所執行的分房條例,與國務院規定按工齡打分的辦法根本是兩回事!

共產黨一貫有「保密」的規定,凡是黨的政策、會議決議,老百姓是不能過問的。這一條被分房領導小組利用得很好,他們把本該由職工討論決定的分房條例,和打分辦法當成了黨的「絕密決定」。

膽小的醫院職工,事前沒有人探問分房條例,就由醫院的領導和掌紅吃黑的職工在「暗箱」中,任意塞進有利於自己的私貨。

按照當時流行的規矩,蔡家醫院為分配新的房子,也成立了王明為組長的分房領導小組,然而,分房條例卻遲遲沒有公佈,蔡家醫院首次住房分配,充滿了詭秘,四十幾名職工預先都不知道分房辦法是怎樣制定的。

分房時,到了公佈結果的時候,即使是錯誤的也成了既成事實,這樣的單位,奉行欺善怕惡這個處世法則,成了無可救藥的現象。

然而,老實巴交的母親,吃了二十多年的虧,還在輕信王明給她灌的「迷魂湯」,認為許給她優先照顧的保證,無論從哪一個角度都不容懷疑,雖然她一輩子都在受共產黨的騙。在建房中有人悄悄告訴母親,王明是騙你的,但她還是將信將疑地相信了王書記的許諾!(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小小一個區教育局,和它管轄下的托兒所,便是當時社會的縮影,當官的絕不會根據母親製作的幾件玩具和撰寫的幾本教材,在工作條件、生活起居、住房、待遇等等方面按中共平反冤案的規定,給她起碼的安置。
  • 既然平反是自上而下的一種施捨,有它的政治目的。落實到具體的人,工作也好,待遇也好,豈會超出共產黨的恩賜?也不會讓受害者擺脫當奴隸的命。
  • 我們邊吃邊聊,話題當然是「昔不如今」,這可不是共產黨報紙上像宣傳「舊中國」那樣,向老百姓「灌輸」的,實在因為昨天的飢餓在農民心中留下的傷痕太深,所以自然而然的談昔今對比。
  • 說到弟弟,當年從電力校畢業被下放農村,開始就在這裡落戶,至今田大伯的兒子還保存著弟弟當年使用過的農具,這麼十幾年了,弟弟下落不明,每提到他,母親都很傷心。
  • 何校長反右時整過不少的老師,被整的老師心有隱痛,現在,凡是他出面去請老教師,都會以年事已高相拒絕,迫使他想出用老師去請老師的絕招。
  • 「反正學校的任務就是管著這些孩子不出校門,不到外面惹事就好」!他無所謂的說,只有對文革遺風無可奈何的人,才用這種自欺欺人的辦法對付學生,這倒合符統治者的要求
  • 怕只怕執政者的頑劣,視教育如敝履,教育只當成粉飾社會一團糟的遮羞布,以此忽弄世界。用「教育興國」欺騙百姓,用改善教育環境和教師地位的空話來欺騙社會。
  • 在他的人生中根本就沒有「求知」,求理想這種想法,有幸於他父親的權位既給他的前途打了包票,他還有什麼「理想」可以追求呢?這種社會裡產生的特權階層,壓根就把教育當成一種裝飾。
  • 今天聽她剛才的這麼一喊,使我首先感到刺耳的是,她用輕蔑的口氣直呼其名,吆喝年齡比她大三倍的老人!何況買菜是醫院伙食團定在炊事員份內的事,怎麼現在命令起掛號室裡忙得不可開交的母親去做?
  • 圍觀的人喧嘩起來,七嘴八舌各有評議,二樓窗口上也探出許多身子來。看來,醫院職工這種蠻不講理,對母親任意呵斥欺侮,根子還在這書記身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