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逸事:荊公酌詩

作者:鄭重
font print 人氣: 100
【字號】    
   標籤: tags:

據葉夢得《石林詩話》記載:

王荊公晚年,閒居鍾山昭文齋,苦於寂寞,欲編一本《百家詩選》留益後世。

一日,從宋次道借本中得「暝色赴春愁」之佳句,但見宋次道已將「赴」字圈去,改為「起」字。荊公細細琢磨良久,捋鬚笑云:「若暝色本就能引起人的春愁,何須發愁?」說罷,復定為「暝色赴春愁。」宋次道得聞,連連稱是。承認自己不該把「赴」字改為「起」字。(這也是虛心的表現)

此段詩苑逸聞,傳至清朝,有位儒雅學者王士禎,仔細品味,感到宋次道之所以錯改「詩眼」,錯就錯在「起」不如「赴」準確。「起」字似乎只表明暝色上高樓,樓上人才愁;而「赴」則不同:春愁本就有,見暝色人更愁。

王士禎一相比較,慨歎不已,作〈論詩絕句〉一首抒感:

詩人一字苦冥搜,
論古應從象罔求。
不是臨川王介甫,
誰知暝色赴高樓。

由此可見:古人看書,一字一句都會仔細研讀,細心體味!我們讀古人書,就應該從學習古人的認真與細心處入手。

(撰編自《石林詩話》) @*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桓驎年少時,有一天,他的伯父桓焉,接待客人,見桓驎在一旁,順便向客人介紹說:「這孩子有異才,特別能作詩賦。」
  • 一次,北宋翰林大學士蘇東坡,讀杜工部(杜甫)懷古絕句〈八陣圖〉:
  • 李忱因父王唐憲宗,被宦官謀害,他只得隱姓埋名,來到深山古寺,削髮為僧。
  • 齊詩人薛道衡奉命出使陳朝。他到達陳朝的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時,正好碰上「人日」(即黃曆正月初七)。
  • 清朝時,湖南洞口縣有位布衣書生袁兩宜,少時家境貧寒......
  • 清朝著名書畫家鄭板橋,少年時就天資巧慧,聰穎過人。
  • 劉克莊字潛夫,號後村居士。政治上反對南宋政權偏安,主張收復北方疆土。其詩詞筆力雄健,風格豪邁。為南宋後期的著名詩人。
  • 元朝至順二年(1331年),已屆中年的施耐庵上京應試,一舉登第,官授錢塘縣尹。但由於他不願昧著良心,為權貴賣力,只當了兩年,便辭官歸鄉,打算在教書之餘,將元人話本《張叔夜擒賊》改寫為《江湖豪客傳》。
  • 一日,張志和又在風光綺麗的湖中,泛舟垂釣。青帽、綠衣和一隻隻飛動的白鷺,一瓣瓣漂浮的桃花,組成了一幅色彩絢爛的山水人物畫。
  • 李香君是明末上元(今江蘇江寧縣)人。她在十三歲那年,受到唱曲家周如松的指導,學會了演唱《牡丹亭》等傳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