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畫已贈送烏克蘭總統

3. 章翠英繪畫畫解–《和樂圖》

武漢仁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4日訊】《和樂圖》/法輪功學員章翠英作

“樂”在中國古代占有崇高的地位。《周禮》中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樂”指周朝保存下來的黃帝、堯、舜、禹、湯、武王等六個朝代的皇家音樂。孔子教學生有“六經”,《詩經》、《書經》、《禮記》、《樂經》、《易經》和《春秋》。研究古漢語的學者分為古文家和今文家。今文家認為沒有專門的《樂經》,“樂”不過是附記在《詩經》中的一种樂譜;而古文家認為有專門的《樂經》,因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燒掉了,《樂經》就失傳了。

中國古代為什么這么重視音樂呢?因為音樂對社會來說可以移風易俗,對個人來說可以陶冶情操。

在一座有竹子、芭蕉、梧桐等植物的花園中,在太湖石的假山和漢白玉的欄杆邊,三位美麗的姑娘,一位吹笛,一位吹笙,還有一位在彈古琴。風景优美,气候宜人,姑娘可親,特別是樂聲和諧而悠揚。能看到這樣的美景,能听到這樣的樂聲,我們真好福气!如詩、如畫、如夢、如醉,我們每個人都有點飄飄然了,我們究竟是在夢中,還是進入了仙境?

合樂,既是音樂合奏的意思,又是和諧歡樂(——和樂)的意思。所以,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亞女畫家、法輪大法學員章翠英將這幅親筆精心繪制的《和樂圖》贈送烏克蘭總統庫其瑪,是祝愿烏克蘭人民生活美好,和諧歡樂,遠离戰禍,和平常在。

More paintings see: www.zhangcuiying.org(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來自澳洲悉尼的知名中國畫畫家,法輪功學員章翠英女士將于5月13日至16日在紐約市格爾鼎畫廊舉行傳統的中國畫展覽。在過去的一年中,章女士的繪畫藝術作品曾經在全世界20多個國家的70多個城市巡回展出。在紐約亞洲文化傳統月中舉行的這一慶祝活動為章女士的繪畫作品北美巡回展揭開序幕。
  • 【大紀元5月17日訊】章翠英畫展8日在Bond街隆重舉行,紐約市議員Allan W.Jennings 到場致詞並接受了章翠英女士的畫作。
  • 達摩(公元?—535?年),全名菩提達摩,南印度人,他是釋迦牟尼佛的第二十八代弟子,中國禪宗(——一种改良的佛教)的創始人。他看到佛法在印度沒有希望了,就于公元527年去中國北方傳佛法。經過長江的時候,既沒有橋,也沒有船,他站在一片大蘆葦葉子上,用佛法神通渡過了濤濤的長江天塹(qian)。“釋迦牟尼那個時代原始佛教是講功能的,……佛教傳入中國也是一樣,歷代出現許多高僧,達摩來中國時一根蘆葦渡江。”(《轉法輪》第247-248頁)這幅畫就是畫他“一葦渡江”的情景。
  • 又名《老壽星圖》。“南極有仙翁,与天地同久,老鶴一千年,比之才小壽。”中國古代傳說,天上有一顆星星叫壽星,又叫南極老人星,這顆星星出現則天下太平。所以建廟供奉他,祈求他保佑國泰民安,百姓多福多壽。
  • 中國傳說中有一位女神叫麻姑,她非常年青美貌,總是像十八、九歲的大姑娘,但實際上她已經活了不知多少万年了。比如有一次她對朋友說:“自從上次接待你以后,我已經三次看到東海變成了田地。不久前到蓬萊海邊,東海的海水只有我們上次見面時的一半那么深了,可能又快要變成田地了吧?”這就是“滄海桑田”或“滄桑”一詞的來源。大家知道,那种地質的變化是以多少万年為計量單位的。常人誰能在不到一百年的壽命中看到大海變成田地,或田地變成大海?何況麻姑竟看到三次半!這种話真的還只有神仙才說得出來。
  • 八仙的傳說可能始于唐朝,而且歷代有各种不同的說法,民間傳說(這里采用明朝以后的說法)有漢鐘离、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曹國舅、呂洞賓、藍采和、何仙姑等。從表面上看他們很不相同,曹國舅是皇帝的親戚;鐵拐李是個跛足的殘疾人,拄一根鐵拐杖,像個叫花子;何仙姑是年青漂亮的女人;張果老鶴發童顏,銀須飄拂,常倒騎一只小毛驢;韓湘子是唐朝文學家韓愈的侄儿,愛吹笛子;漢鐘离總是手搖一把芭蕉扇等等,但他們都是道家的仙人,常常在一起。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形象和風格,是藝術家發揮想象力的傳統的藝術題材,在戲劇、繪畫、雕塑中常有表現。成語中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武術中還有“醉八仙拳”。
  • 鐘馗(kui),又名終葵,中國民間傳說中的門神。据說他能斬妖除魔,甚至吃鬼。他吃起鬼來就像我們吃餃子似的,一口一個,鬼當然非常害怕他。所以老百姓都喜歡把他的畫像貼在門上,以驅鬼辟邪。
  • “獨坐幽篁里,彈琴复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唐王維五言絕句《竹里館》)唐朝的王維(公元701-761年)是一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大詩人兼大畫家,他的《竹里館》是一首著名的唐詩,故常有畫家愛畫此詩意。但大都是畫一位男人(多為老人)在竹林里彈古琴。章翠英推陳出新,畫一位少女,她說:“昔人寫此詩,類皆作須眉。余今偏畫一美人,自覺另有一种清靜幽冷境界。”此畫甚得錢老(君匋)贊賞:“……過去寫這首詩的畫家盡管有的是,但在畫面上都是寫有胡子的古裝老人,從來不作仕女。當然寫人物是很有意思的,但寫仕女又未始不可。采荇(xing)女士敢于寫別人所不敢寫的,這已經是在舊的觀點上邁出了一步,且意寫的幽篁何等清遠,教人想起清代的改琦(qi)、費丹旭等大畫家的作品來,他們所作早已膾(kuai)炙(zhi)人口,可不待言,如在這种境界中畫一位妙齡女郎坐著彈琴,更能使畫面產生瀟洒脫俗的气氛,和畫一個書生,其情趣全然不同。寫古人詩意,應理解詩的內在情趣,表現出來可以因人而异,不必拘泥于陳套。她能在幽篁仕女中,創一新境界,這种變革頗有一點勇气才能做到,……”(錢君匋《序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