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劇—二人臺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2月15日訊】
二人臺:戲曲劇種,俗稱“雙玩意兒”。遊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及山西、陝西、河北三省的北部地方。初名“打玩藝兒”後來統稱二人臺。其形成過程有二說:一說清光緒年間,於內蒙古西部,在蒙漢民歌和絲弦坐腔的基礎上,吸收漢族民間舞,創造出一醜一旦、載歌載舞的表演唱,取名“蒙古曲”;一說清末葉,由山西河曲民間演唱小曲的“打坐腔”與秧歌等結合發展為歌舞表演唱,之後流傳至內蒙古西部,吸收蒙族歌曲演變而成。初為曲藝走唱形式,表演者通常為一男一女,一人可飾幾個角色,後來進一步發展成扮演固定人物的民間小戲。樂隊由笛子,四胡、揚琴和四塊瓦組成,服裝、化妝仿效晉劇,道具有扇子,手絹,霸王鞭等。內蒙古的二人臺,以呼和浩特為界,分東西兩路,西路二人臺初稱“蒙古曲”,演員只有醜、旦二人,節目中人物多時,由醜扮演各種角色,稱“抹帽戲”。東路二人臺初名“蹦蹦”,遇有劇中人物超過兩個時,則由多人分飾角色同台演出,傳統劇目以《走西口》《打金錢》《五哥放羊》《珍珠倒捲簾》等影響較大。

圖文轉載於世界藝術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香港賀年大型節目第一炮是一年一度的新春花車巡遊匯演,今天下午在中區添馬艦與灣仔海傍一帶舉行,共有十二輛設計精緻的花車和三十多支表演隊伍參加,吸引二十五萬名市民和遊客到場觀賞。但部份遊客表示,來香港主要是旅遊,不打算購物。參加2月1日遊行的傳統戲劇演員。(AFP)
  • 京劇是流行全國、影響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劇種。它的前身為徽調,通稱皮簧戲,曾一度稱為“平劇”,後該稱京劇,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清乾隆年間徽調進入北京,吸收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劇目、音樂曲調、表演方法和一些民間曲調,演變發展而成。
  • 昆劇是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昆山腔或昆劇,流行於江蘇昆山一帶,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昆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
  • 越劇是江南流行較廣,深受群眾歡迎的地方戲曲之一。發源於浙江一帶,即古越國所在地,故名越劇,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是由說唱藝術“落地唱書”發展而成的。
  • 粵劇是我國南方一大劇種,流行於廣東、廣西及港澳、東南亞華僑聚居地區,唱念均用廣州方言。它以“梆簧”為基本曲調,同時又保留昆、戈、廣腔並吸收廣東民間樂曲和時調。
  • 川劇:戲曲劇種。流行於四川全省及雲南、貴州部分地區。在戲曲聲腔上,川劇由高腔、昆腔、胡琴,彈戲和本省民間燈戲組成。原先各種聲腔均單獨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以來,由於經常同台演出,形成了較多的共同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後稱“川劇”。
  • 平劇流行於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各省,約有七十多年的歷史。它源自河北東部一帶的“蓮花落”,並吸收京劇、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樂和表演發展而形成的。這個劇種從農村進入城市後,受到話劇和京劇的影響演了許多新戲,擅于表現小市民生活。
  • 河北梆子是我國河北省主要戲曲劇種。過去曾有京梆子、直棣梆子、衛(指天津衛)梆子之稱,1952年始定名為河北梆子。流行於京、津、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山東諸省部分地區。
  • 黃梅戲是安微省的地方劇種,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區,以黃梅採茶調為主的民間歌舞基礎發展而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