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劇—永濟道情戲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2月21日訊】
永濟道情戲:戲曲劇種,流行於晉南中條山一帶,漢、唐時已具雛形、宋、金、元以後,受諸宮調的影響,在陝西,山西等地盛行,分東、西兩路,流傳在永濟縣東曾家營一帶的稱“西路道情”。其顯著特點是西路道情不帶鼓板,以三才板擊板為主,東路道情則文、武場面齊備、生、旦、淨、醜行當齊全。伴奏樂器以竹笛,去陽板、木魚、四弦、二胡、揚琴等為主。現在經常上演的劇目有《小姑賢》《隔門賢》《櫃中緣》《燕鎖櫃》等。

圖文轉載於世界藝術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平劇流行於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各省,約有七十多年的歷史。它源自河北東部一帶的“蓮花落”,並吸收京劇、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樂和表演發展而形成的。這個劇種從農村進入城市後,受到話劇和京劇的影響演了許多新戲,擅于表現小市民生活。
  • 河北梆子是我國河北省主要戲曲劇種。過去曾有京梆子、直棣梆子、衛(指天津衛)梆子之稱,1952年始定名為河北梆子。流行於京、津、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山東諸省部分地區。
  • 黃梅戲是安微省的地方劇種,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區,以黃梅採茶調為主的民間歌舞基礎發展而成。
  • 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總稱。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等等之分,各具不同的風格。它源自湘南民歌發展而成,從一旦一醜演唱發展到“三小”演唱。
  • 二黃:戲曲腔調。亦名“湖廣調”。起源于湖北黃岡,黃坡。故名。清初由“吹腔”、“高拔子”在徵班中演變而成,在京劇、漢劇、徽劇等劇種裏,二黃都同西皮腔調並用,合稱皮黃。
  • 二人臺:戲曲劇種,俗稱“雙玩意兒”。遊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及山西、陝西、河北三省的北部地方。初名“打玩藝兒”後來統稱二人臺。
  • 上黨二黃:戲曲劇種,本地人也稱“土二黃”主要流行於晉城一帶。上黨二黃形成于清同治年間,一說是由漢劇衍化而成;一說是京劇受當地鄉昔土語陶冶而成,兩說均待考
  • 上黨梆子:戲曲劇種,山西省四大梆子劇種之一,流行於古屬上黨郡的山西省東南部,故名上黨梆子,也曾叫做上黨宮調,相傳明末清初起於澤州(今晉城)一帶
  • 山東梆子:戲曲劇種。也叫“高調梆子”、“高梆”。流行於山東菏澤、曲阜以及河南、河北的部分地區。約在清代初期,山陝梆子傳入山東,受當地方言影響,唱腔有所變化,逐漸形成為具有粗獷豪放風格的本地梆子
  • 三角戲:戲曲劇種。流行於福建邵武、光澤、建甯、泰寧等地。起源於江西,明清間形成。初僅小生、花臉、花旦三個腳色,故名“三角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