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永济道情戏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2月21日讯】
永济道情戏:戏曲剧种,流行于晋南中条山一带,汉、唐时已具雏形、宋、金、元以后,受诸宫调的影响,在陕西,山西等地盛行,分东、西两路,流传在永济县东曾家营一带的称“西路道情”。其显着特点是西路道情不带鼓板,以三才板击板为主,东路道情则文、武场面齐备、生、旦、净、丑行当齐全。伴奏乐器以竹笛,去阳板、木鱼、四弦、二胡、扬琴等为主。现在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小姑贤》《隔门贤》《柜中缘》《燕锁柜》等。

图文转载于世界艺术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平剧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省,约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它源自河北东部一带的“莲花落”,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的。这个剧种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受到话剧和京剧的影响演了许多新戏,擅于表现小市民生活。
  • 河北梆子是我国河北省主要戏曲剧种。过去曾有京梆子、直棣梆子、卫(指天津卫)梆子之称,1952年始定名为河北梆子。流行于京、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山东诸省部分地区。
  • 黄梅戏是安微省的地方剧种,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发展而成。
  •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等之分,各具不同的风格。它源自湘南民歌发展而成,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
  • 二黄:戏曲腔调。亦名“湖广调”。起源于湖北黄冈,黄坡。故名。清初由“吹腔”、“高拔子”在征班中演变而成,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二黄都同西皮腔调并用,合称皮黄。
  • 二人台:戏曲剧种,俗称“双玩意儿”。游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的北部地方。初名“打玩艺儿”后来统称二人台。
  • 上党二黄:戏曲剧种,本地人也称“土二黄”主要流行于晋城一带。上党二黄形成于清同治年间,一说是由汉剧衍化而成;一说是京剧受当地乡昔土语陶冶而成,两说均待考
  • 上党梆子:戏曲剧种,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流行于古属上党郡的山西省东南部,故名上党梆子,也曾叫做上党宫调,相传明末清初起于泽州(今晋城)一带
  • 山东梆子:戏曲剧种。也叫“高调梆子”、“高梆”。流行于山东菏泽、曲阜以及河南、河北的部分地区。约在清代初期,山陕梆子传入山东,受当地方言影响,唱腔有所变化,逐渐形成为具有粗犷豪放风格的本地梆子
  • 三角戏: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邵武、光泽、建甯、泰宁等地。起源于江西,明清间形成。初仅小生、花脸、花旦三个脚色,故名“三角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