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明輝:触摸滄桑(三)

殷明輝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4日訊】敦煌在北魏時期改名瓜州,后來又稱沙州,唐以后一直稱敦煌。古人云”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在漫長的古絲綢之路上,無論西去東來的各國使者,戌邊將士,游方僧侶以及絡繹不絕的隊隊商旅抵達敦煌之后都要稍事修整,敦煌遂成為中西交通的”咽喉鎖鑰”。自西漢設郡到西晉末年的數百年間,絲綢之路雖几度興廢,但敦煌卻日顯繁榮景象,逐步發展為西北軍事政治中心和文化商貿要津,成為”華戎交會”的大都會。絲綢之路在唐朝臻于鼎盛,敦煌亦因此發展為繁華富庶之地。元季以降,千里河西漸失光彩。明朝政府關閉了嘉峪關,徙百姓于關內,敦煌竟然演化為不毛之地。大清王朝進一步推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國勢日危,最終淪為列強欺凌宰割的對象,漢唐盛世積極向上的文化特質消亡殆盡。惟敦煌因地域偏遠,气候干燥有幸保存下來數量可觀的文化藝術瑰寶,無可置疑地證實了中華民族曾以如此雍容大度的開放心態,造就出的一世繁華。

莫高窟是我首先要去拜謁的地方,經過一整夜的養精蓄銳,次日一早,我先去聯系好導游,隨即登上他的車子直奔目的地而去。敦煌的出租車司机本身便是導游,他們對外地旅游者非常熱情友好,極少有亂宰客的現象。市區不是很大,眨眼功夫汽車便駛出城去了,行至被戈壁三面包圍著的敦煌机場,汽車向右拐彎加速前進。晴空万里,山河大地表里明澈,我怀著極其崇敬的心情,行進在”朝圣”的路上,這條孤零零的柏油便道將我引向鳴沙山東麓的一條在荒漠中極難見到的山溝里,便道兩旁仍是沙丘和戈壁的天下,不見一個人影。大約半小時后汽車停在一組頗有气派的現代建筑面前,這便是莫高窟的外圍了,這儿距市區25公里。莫高窟位于漠高鄉內的鳴沙山東麓下的宕泉河邊。在古代鳴沙山又稱作漠高山。”莫高”二字有兩种解釋,一為”大漠之上莫有其高者”;另為”地處莫高鄉”之故。因了宕泉河水的滋養,黃沙覆蓋滿目荒涼的莫高鄉境內竟然存在著星星點點的綠洲,舉世聞名的文化圣地–莫高窟便掩映在一大片高大的喬木背面。啊!莫高窟,你雖然僻處荒遠的大漠之中,卻總是長年車馬不絕,游人如云,其中還有不少外國游客,是什么原因使得你如此魅力無窮身价百倍呢?宕泉河岸邊矗立著几座乳白色的精美絕倫的佛塔,在陽光照射下十分引人注目。跨過宕泉河橋,步入一道書有”莫高窟”三個遒勁大字的牌坊后,一座依崖而建的丹楹刻桷,雄偉壯觀高達9層的閣樓赫然入目,這是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筑。頓時,一种不可抑止的庄嚴神圣感油然而生。莫高窟系融建筑、彩塑、壁畫三者于一體的立體藝術,是一座位馳名遐邇的佛教藝術寶庫,享有”東方藝術明珠”之稱。莫高窟俗稱千佛洞,現存石窟700余個,雕塑3000余身,壁畫4500余平方米,數量之多,內容之富,令人嘆為觀止。以建筑論:窟形建制分為禪窟、影窟、殿堂窟、穹隆頂窟等多种形式;以彩塑論:分為影塑、浮塑、圓塑等手法;以壁畫論:分為佛教史跡畫、經變畫、尊像畫、供養畫、故事畫、山水畫、建筑畫、裝飾畫、動物畫等不同內容。以上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余個朝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多個方面。尤為難得的是壁畫雖經歷年風沙侵蝕,仍然保持著鮮艷的色彩,清晰的線條,給后世子孫留下一份無价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因為种种原因,我去那天有關方面只對游人有選擇性地開放了10多個主要洞窟,我有幸參觀了96窟高達33米的彌勒佛塑像,130窟高達26米的善跏趺坐彌勒佛塑像,窟內除了巍峨佛像外便是四壁琳琅滿目,美不胜收的壁畫了,僅一個洞窟包涵的內容也足夠一位專家去琢磨十天半月的了。另外,其它洞窟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壁畫以及最負盛名的栩栩如生的伎樂飛天造像,敦煌獨有的反彈琵琶伎樂彩繪也在高水平解說員的引領指點下瀏覽了一通。同所有游客不同的是,為了加深印像,我又加入下一批參觀者行列,傾听另一位解說員同樣引人入胜的娓娓訴說,醉心留連不欲遽去,我想或許此生再難有机會舊地重游了。离開寶山之前,我頂著烈日在宕泉河邊徘徊了一陣,又回到莫高窟前面的樹陰下坐了很久,面對巍巍寶山,仰視歷代先民為后世奉獻心靈的圣地,我們除了大聲贊嘆,竭誠致敬外,實在找不到更為合适的詞匯來表達敬意了。倘若將莫高窟內多達3390尊,大到30多米高的巨佛,小到10多厘米的供養菩薩的彩塑依次排列成行,沙漠中將出現一支望不到盡頭的神佛隊伍;倘若將洞窟內的壁畫以1平方米為單位展開排列,沙漠中便會出現一座45公里長的藝術畫廊。這是何等气勢恢宏的鴻篇鉅制,這是何等真實不虛超軼絕倫的藝術瑰寶啊!歷代的無數宗匠和优秀先民們傾其心力,不計功利地在沙漠中延續著文化和藝術的生命,為我們奉獻出如此丰厚圓融的”精神產品”,使我們為之驕傲,引以自豪。然而,驕傲之余,我們是否應當捫心自問反躬自省一下呢?我們總不能住在城市里的空調房間內借助于現代高科技為當世和將來的子孫打造出一片”文化沙漠”的天地罷?我們的能耐總不致于盡給子孫遺留些”炒作成果”、”仿古贗品”、”快餐文化”、”戲說××”一類的褻瀆藝術的偽藝術產品罷?也許,我想得太多了……別了!莫高窟,別了!人類文化的圣地,在我的生涯中,我總算有幸投入過你的怀抱。在我登車回首之際,讓我手揮目送,高聲禮贊你吧。

同漠高山遙遙相對的”危峰東峙”的三危山顯得那么突兀,那么孤傲,讓人不敢接近。說起三危山,我們不能不提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樂尊和尚。當公元366年即前秦建元二年之際,一位戒行清虛,執心恬靜的游方高僧云游至漠高山麓,傍晚時分,他因飢餓暈倒在山溝邊,這時,突見三危山上,金光万道,半空中隱約傳來鼓樂之聲,若千佛現身,高僧大受震攝,當即望空跪拜盟誓,決心在三危山對面的漠高山開窟塑像,日夜迎奉神祉,這個可敬的高僧就是樂尊禪師。也許,樂尊舉錘對著漠高山崖壁敲下第一錘時未曾料到他已經揭開了為万世子孫打造一座金礦的序幕,他同時也就成為建造人類輝煌文化圣地的奠基者。說到莫高窟,我們不能忘記另一位重要人物即我的先輩老鄉大畫家張大千先生。當公元1941年之際,正是抗戰期中神州大地兵連禍結的艱難歲月,大千先生怀著對藝術永無止境的追求和獻身精神,以一位知名畫家的身份,毅然舍棄家鄉的优裕生活條件,帶領著一群藝林精英即他的子侄輩及門人等飄?上路,西極流沙,在當時交通閉塞,物質條件落后的情況下,万里迢迢,備嘗艱辛,來到敦煌。途中除了部份路程可以乘坐汽車外,大部份路程是依靠毛驢、馬匹、駱駝等原始交通運輸工具來完成的,僅單程便要花費一、兩個月的時間。大千先生居留莫高窟期間,物質條件是相當艱苦的,平時生活單調枯燥,除了臨摹,還是臨摹。他在那里一住三年,忘形物外,殫精繪事,寒暑不易,為著攀登更高的藝術高峰,堅定執著地將汗水揮洒在一個又一個的洞窟里,倘無對藝術痴心不改勇猛精進的精神是絕對作不到這一點的。讓我們來作一番記憶的回放罷:當年,志气恢宏,胸飄美髯的大千先生帶領著他的子侄門人風塵仆仆地來到嘉峪關下,大千先生攬轡徐步環顧左右喟然嘆曰:”昔人說’一出嘉峪關,兩眼淚不干,前看戈壁灘,后望鬼門關。’短短數語道出嘉峪關外是何其荒涼可怕。古人在戈壁灘上修建起如此雄偉壯觀的建筑,可以想像要花費多少心血,要經過多少艱難,他們才真是了不起的無名英雄呢!”為了鼓勵徒眾不畏險阻,戰胜困難的決心,在緩緩西行的道途上,大千先生一路引古喻今,談笑風生。有一回,他對門弟子說道:”《西游記》里的唐僧帶著他的三個徒弟,歷盡千辛万苦才到西方取經。我們為什么不在成都好好呆著,也不听朋友勸告,卻要吃苦到敦煌呢?還不是為了取’經’!不過這是為了取藝術上的’經’。我們吃的苦比起唐僧也還差得遠呢!當然,要說舒服還是比不上在成都……但是要使繪畫藝術不斷得到提高,老呆在家里是不行的,必須走出來,到艱苦的環境里磨煉意志,開闊視野,勤奮好學,才能有所收益。”導師的一番富于幽默誨人不倦的話語使大家大受鼓舞,因而忘卻了長途跋涉鞍馬勞頓之苦。人生要想有大的創獲必先具高遠的識見才行,大千先生之率眾西投蓋因于此。而大千先生對于敦煌石窟藝術的遠見卓識及厚愛亦為時人所不及。譬如他說:”莫高窟是世界藝術寶庫,是我們國家的國寶!””我們敦煌壁畫早于歐州文藝复興約一千年,今日發現尚屬相當完整,這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的奇跡!””要學點中國藝術,還是到敦煌去,去學習數年,必有大收獲!”大千先生對文物的保護意識尤堪欽佩,他一再諄諄告誡后人:”莫高窟是歷代僧侶、信士、藝術家、鑿洞工匠花費難以數計的人力、物力、心血的結晶,是祖先奉獻心靈的圣地。他痛感壁畫已經遭受嚴重破坏,故一再叮囑弟子們在臨摹壁畫時要加倍小心,譬如在洞窟內搬移梯子桌凳時,不要碰著牆壁,用筆時不要把顏色或臟水洒在牆上。此雖小事,但稍不注意,就有破坏玷污壁畫的可能,我們豈不成了歷史的罪人!為了存真,他還告誡弟子在臨摹壁畫時倘發現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也不要隨便擅自更改。要改,只能在自已今后的作品里去改。其實,大千先生及門人在洞窟里臨摹古人壁畫是相當辛苦的,非有大抱負大毅力者不能為,他們每天早上吃一頓炒面粉就進洞工作,直到下午出洞才能吃上一天中唯一的一頓飯。故先生亦感嘆道:”我平時也講究吃呢,現在沒有好吃的,就得吃苦。”由于洞窟內光線不足,他們在臨摹時還須一手持蜡燭一手搦筆管,因地制宜,時而站立梯子上,時而蹲著,甚或躺臥地上以為之。雖處冬月,勾畫不久,也會汗出气喘,頭暈目眩的。弟子中雖有力不從心的,亦不好意思告退。作為導師,大千先生總是以身作則領頭去做,薄暮方出洞窟,有時還得加夜班,每個人都是蓬首垢面的。大千先生稱當時亦不覺其苦,渾忘人間時日。在潛心臨摹壁畫期間大千先生還對莫高窟作了一些鮮為人知的開拓性工作,當其初臨莫高窟時見三百個洞窟之間,路徑崩坏,他一面探洞觀畫,一面還要修路開道。為了便于工作,他還依次為三百多個洞窟編號,這就給后之來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他說:”倘單是去游覽者,只要順著我所編的號就不會走冤枉路的,一天即可覽盡三百零九個洞窟。”大千先生虛怀若谷的品格亦足為人師表,他說:”我赴敦煌之初是抱著莫大雄心去的,可是巡視了千佛洞后,眼見每洞由頂至底皆是鮮明的壁畫,瞠目惊嘆之余,才覺得自身的渺小……”惟大精神大愿力才能產生大成就!當大千先生結束敦煌之行攜帶眾弟子及100多幅精妙無匹的臨摹壁畫依依不舍告別莫高窟返駕蘭州舉辦敦煌壁畫臨摹畫展時,立即引起巨大轟動!大千先生向世人真實地再現了敦煌壁畫的無窮魅力,同時也用作品向社會展示了他的難可企及的藝術功底。難怪与大千先生同負盛名的徐悲鴻大師也情不自禁地發出了”五百年來一大千”的感嘆!此迨惺惺惜惺惺乎?

來到敦煌不可不到鳴沙山、月牙泉一游,否則,你將抱憾而歸。鳴沙山位于敦煌南面5公里,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今之党河水庫,東西綿延40公里,南北寬達20公里,高逾數十米,乃一廣闊沙漠,人行其上會發出轟鳴聲,故名鳴沙山。夏日天暑地蒸,游覽沙山須乘黃昏日落際前往方妥。适逢旅游旺季,鳴沙山上好不熱鬧!到這儿游玩者几乎全是外地游客。只見沙山上万頭攢動,人聲鼎沸,簡直可以用甩袖成云、揮汗成雨來形容了,上上下下的人流,花花綠綠的服飾宛如飄浮在半空中的彩霞一般。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自然給當地帶來滾滾財源。敦煌居民素有”端陽日,登沙山、觀泉景”的習俗,到了每年五月端陽節這一天,到這里游玩的則數本地人為多了。近年,沙山下不遠處建起了沙療所,那是為治療生理方面的疾病所設。而我認為偌大一座鳴沙山更是治療心理病態的絕佳場所,不論何人,只要進入這片銀沙世界就不分尊卑貴賤一律都是大地的赤子。當人們踩著海綿似的沙粒匍匐著往上爬的時候,大家無一例外地都与頑童相似了。至于不管是誰,要想上到山脊去,必須脫下鞋襪打起赤腳才上得去,偶爾跌一跤或往下打兩三個滾,卻斷無性命之虞,當你在善意的笑聲中站立起來時,自亦覺得好笑,而且比任何時候笑得開心。上到山頂之后,不論認得認不得的,少不了又要舒心一笑,真情畢現,哪里還用管什么你尊我卑我肥你瘦你強我弱我多你寡之類……此時此境,你的心態自然平衡,你的思想情操自能同宇宙大自然接近。倘若你能進一步想到此刻的我正悠然佇立在宛若神境的敦煌鳴沙山龍脊上顧盼自如,俯仰吞納,面對空闊無邊的瀚海發出”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的浩嘆,你的人生境界便已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了。宇宙是那樣的博大,那樣的久遠,那樣的包羅万象,深遽莫測……人生何不處處以宇宙為師,還去同那些天天都要遇見的不屑挂齒雞毛蒜皮般的小事斤斤計較干啥呢?臨了,當你蹲在滑沙板上順沙而下,欣听著流沙撞擊所發出嗡嗡隆隆有似雷鳴般的響聲返回山腳時,你同上山時的感覺就會大不一樣了。

月牙泉靜靜地躺臥在一片被沙山四圍的洼地間,酷似一彎新月,南北長240米,東西寬39米,泉水清澈,岸邊長滿水草,与僅隔數米之遠的干旱沙漠形成鮮明對比。千百年來,月牙泉盡管身陷重圍,但仍能永葆青春地存在下去,沙不進泉,泉不干涸,一方面表現出造化之神奇,另一方面卻能得出科學的解釋,月牙泉四周沙山高聳,山坳隨泉形成月牙狀,吹入這种環山洼地的風,由于空气力學原理向上旋將月牙泉周圍山上流下來的沙粒又送回鳴沙山脊的另一側,正是因為這种獨特的地形,使沙山和泉水始終能和諧共存。還有,盡管月牙泉年蒸發量為降雨量的48倍,但地下潛流在泉底形成多個泉眼,不斷補充著被蒸發的泉水,故無論再大的干旱,月牙泉始終不會枯竭。但是,由于近年敦煌地區地下水開采量不斷增大,泉水水位已經明顯下降,倘任其自生自滅,玉殞香消,則鳴沙山景區將失去一大亮點,豈不是一個無法彌補的損失?所幸有關方面已經開始重視并積極采取措施予以補救了,但愿下次到敦煌旅游能夠見到更加碧綠充盈的月牙泉水吧。

愈近黃昏,游人愈見其多了,大約是因為剛才日頭太烈,很多游客都在賓館里乘涼的原因罷。而先前一直枕戈待命的駱駝方陣忽儿就一字儿排開,恭而且順地為游客服起務來。經過主人精心打扮的”沙漠之舟”們個個項下挂著銅鈴,供游人墊坐的鋪墊全是用朱紅色繡邊金絲絨做成的,而供游人踏腳的銅鐙則早已磨得光鮮亮的了。游人們爭先恐后騎上駝背,主人只一擺手,它便邁起矯健靈活的步子上路了。一陣陣清脆悅耳的駝鈴聲打破了鳴沙山的沉寂,給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平添了一道迷人的風景線。

游罷沙山,我興致勃勃地去觀賞了一場海內無雙的敦煌樂舞表演。敦煌飛天歌舞團的藝術家們以莫高窟壁畫為原型,經過挖掘加工整理,編排而成异彩紛呈充滿濃郁民族風格的系列樂舞。當《伎樂飛天迎賓到》、《花雨紛飛》、《六臂飛天》《敦煌夢幻》、《天女散花》等節目一幕幕展現在觀眾面前時,引人入胜的輕歌曼舞形象逼真地再現了絲綢之路的風韻,莫高窟壁畫上的那些飛天仿佛全都從洞窟里飛到此間來了,無數飛天的裙裾飄帶不停地翻卷飄動著,使人目不暇接,心搖意迷。整台演出從音樂、服飾、道具到內容全都蘊含著濃厚的敦煌文化气息。令人恍如置身已過千年的盛唐之境,假如再來點大膽的想象則仿佛听見李龜年、念奴在對著我們唱歌,仿佛董庭蘭在對著我們彈琴,仿佛安万善在對著我們吹觱篥……走出劇院好一會儿了,我的心卻好象仍被拴在劇院里似的。敦煌的夜景真美啊!寬闊的大街,新穎的建筑,筆直的林陰道,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比起內地任何一座城市也絲毫不覺得遜色,使人頓時忘卻了出城不遠就是戈壁壓境的陣勢。

明天,我便要沿著”絲綢之路”故轍,”西出陽關”去追尋悠遠的夢里遺音去了……我倒頭便睡且做了一個少有的香甜的夢,這真叫夢里敦煌,敦煌的夢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