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民间剪纸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讯】在纸尚未普及以前,居住在黑龙江的蒙、满、索伦、汉人们就已用薄片的金属、绢帛、鱼兽皮、桦树皮等镂空剪刻各种图纹和形象了。
  
多少年来,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形成了黑龙江的传统剪纸的鲜明特色。它多采用“剪影起花”(即阴刻)的方式剪出形象,再用松烟熏黑,在画面镂空处的背面衬以五彩纸片,具有白山黑水的东北雪域的、对比强烈、爽朗浓重的风格。这种形式非常适宜贴于墙面,而北疆天寒地冻,窗纸结满厚厚的雪霜,是不便于贴窗花的。由于套衬色的必要,这种剪纸的线条一般粗而且有力,形成的分割也比较整体,以便有充分的黑色线型的份量,压住斑斓色彩对形的干扰。
  
以山东为主闯关东而移去的内地人,也把各地的窗花剪纸带到黑龙江。她们的作品开始较为固执地坚持着关内汉族不同区域的传统剪制方法和审美趣味,这不仅影响到本地原有的风格,也把内地剪纸纹样的文化象征渗透入其中,生成异域文化的混血儿——阴阳并举、刚柔相济、粗中见细艺术独秀的黑龙江剪纸。
  
──转自《世界旅游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7月19、20日在洛杉矶市小东京举办的一年一度的豆腐节(Tofu Festival),吸引了近四万名观众前来参观购物,品尝各类豆腐小吃。活动由小东京服务中心主办,主要展示日本的豆腐食品和传统文化,今年是第八届,不仅提供了几十种豆腐食品,还设舞台表演,并出售日本瓷器、泰国油纸伞、中国剪纸等工艺品。
  • 河北蔚县50年代出了个王老赏,一时成为河北剪纸的代表人物。他具有将一般画稿转换成剪、刻纸语言的能力,并完善了传统刻纸及染色的技法,使之成为可脱离民俗背景而独立欣赏的工艺品。
  • 一说起端午节的民俗,你的脑海中想到什么呢?应该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说粽子起源于纪念、奠祭战国时代楚国的爱国大夫屈原,可是真是这样吗?粽子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就从“粽”的文字内涵与相关文化民俗来探寻追索吧。
  • 黄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节。除了大家普遍关注的粽子口味,古来还有更被关心的要点,那是什么呢?古人重视养生,协和阴阳,在端午节也不例外。有什么具体作法表现在民俗中呢?
  • 过去重门深锁的上水乡应龙廖公家塾(又名显承堂),有186年的历史,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举行竣工开光礼仪暨例行春祭,首度开放予公众参观。未来祠堂都会定期开放,公众终于有机会一窥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传裔孙、显承堂修葺委员会主席廖崇兴接受本报专访,讲述家族百年往事。原来,在显承堂诞生的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廖氏族人为早逝才子圆梦的感人故事。
  • 竹枝词谱写的秋歌多采多姿,词情贴近人心,直写人生,抒发心情,描绘人生风尘中片片真情。玩味其中,一些人生的心情,一些未能安放的追忆,或许得到慰藉,得到净化升华!
  • 元宵花灯诗情画意,人间与天上相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般殊胜出尘的元宵花灯的节俗,起于何时呢?在中华文化中象征什么精神内涵呢?
  • 端午节一到,“门挂艾旗驱百病,户悬蒲剑斩千邪”成了一种招牌节景,带有驱逐瘟疫、防治百病的象征意义。那为何古人选用艾草、菖蒲这两种植物来悬挂在门户上呢?
  • 中国古代有一种神奇的铜镜,乍看之下与一般镜子无异,但当它反射光线到墙壁上时,光亮区域会出现镜子背面上的图案或文字,仿佛是透过来的,故称之为透光镜。古籍中有关这种镜子的制作方法据说已经亡佚,现代学者仍无法确认其真正原理为何。
  • 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种类的粽子吗?从魏晋到南北朝时代的粽子不但继承了纪念屈原的筒粽,以及古代角黍的风俗,而且还有巧丽的新貌和多样的口味,形形色色精彩纷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