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改革與制度創新 (5)

—中國大陸的憲政民主道路
張祖樺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第一章 憲政民主概念闡釋

實事求是

——《漢書 . 河間獻王傳》

讓我們先從什麼是民主說起。民主是從西方傳來的,早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後,覺醒的中國人就開始注意民主了。1848年出版的徐繼佘著的《瀛環志略》一書中就分別介紹了美國的聯邦制、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和法國的共和制三種民主體制。這以後,最先覺醒的中國人不斷著書立說,謳歌和推介民主。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更是響亮地提出要把「德先生(Democracy)」即「民主」請到中國來。之後,民主就和我國半個多世紀的政治變遷結下了不結之緣。學校的師生們沖在前面,不斷呼喊著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的口號;歷次群眾性政治運動大都以民主為旗幟;先後執掌政權的國民黨和共產黨也宣稱自己要在中國實現民主;我國近現代出現的政黨和政治性團體也很少不是把實行民主寫在自己的黨綱上,許多政黨和團體乾脆就以民主作為自己的冠名。但是對民主究竟為何物?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中國民主同盟的領導人(也是中國民主建國會的創始人)黃炎培曾於1945年7月訪問延安,會見了中共的主要領袖。有感於歷史上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初起之時,都是艱難困苦、聚精會神,力求從萬死中求得一生,因而無不顯得生氣勃勃、氣象一新。及至環境漸漸好轉,精神也就漸漸放下,於是惰性發作,日趨下坡,或政怠宦成,或人亡政息,或求榮取辱,「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離開延安前的一次談話中,當毛澤東問起他參觀延安的感想時,黃老先生語重心長地道出了上述憂慮,然後誠懇地說: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地有所瞭解了。就是希望貴黨能夠找出一條新路,跳出這週期率的支配。據黃炎培記錄,毛澤東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參見黃炎培著《延安歸來》)歷史業已證明毛澤東的回答乃是心口不一之言。記得中國人民大學的單少傑博士曾就此寫過一篇專論,題目就叫做「輕諾延安 寡信北京」。毛澤東一生酷愛讀的是二十四史和記錄宮廷政治方面的古籍,因此腦子裏裝滿了帝王思想和帝王統治術,終其一生也沒有搞清楚民主為何物?當然也不可能在中國實行民主。他所理解的民主大概就是由他這樣的「偉人」來為民作主和「文革」式的群眾運動與運動群眾,這與民主的本義相去何止十萬八千里。

「民主」的概念很早就已出現在中西典籍之中,只不過在古代,中國和西方關於「民主」概念的含義是截然不同的。中國古代「民主」概念的基本含義是「人民的主人」。譬如《尚書.多方》中載「天惟時求民主」,就是說上天依時為民求主;又載「乃惟成湯,克以爾多方,簡代夏作民主」,意思是只有商湯能用多方賢人,代替夏桀成為人民的主人。在西方,英文中的「民主」(democracy)概念來源於希臘文(demokratia),後者由demos和kratia 兩字合成, demos是指人民, kratia是指統治或權威。因此,民主一詞按希臘文直譯,意思是「人民的統治」或「人民的政權」。古希臘最傑出的學者亞里斯多德就是在政體形式的意義上使用民主一詞的。他認為,民主制即是多數人執政的政體,並以此區別於一人執政的君主制和少數人執政的貴族制。

關於民主的涵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詮釋,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據北京大學教授王浦劬主編的《政治學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考證,具有代表性的說法主要有:

(1)民主是按照人民的意志進行政治統治。17世紀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沿襲了古希臘的民主含義,認為民主就是人民的統治。與此同時,他運用社會契約論,認為人民的統治是通過人民對於政府組成、政府權力行使的同意來實現的,而人民的同意是根據多數決定規則進行的。18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進一步發展了洛克的理論,認為人民的同意是在人民的共同意志基礎上形成的,據此,他提出人民主權原則,並認為民主的本質就是人民主權的實現。洛克和盧梭對於民主的解釋被人們稱為「古典民主理論」,並為密爾、柏爾、麥迪森等人所繼承。

(2)民主是人民投票決定權力的歸屬。20世紀奧地利經濟學家約.阿.熊彼特是這一民主觀的代表。熊彼特認為,把民主歸結為人民統治是不現實的幻想,在實際政治生活中,任何一個政治共同體都是由少數政治精英人物統治和領導的,因此,民主的現實含義應該是人民有權通過投票決定由誰來充當政治精英,民主是「某些人通過獲取人民選票而得到作出決定的權力」。由於熊彼特的理論把民主限定於人民對於政治精英的選舉上,所以又被稱為「精英民主理論」。

(3)民主是多種利益集團的相互作用。美國政治學家達爾等人認為,在民主社會中,人們都生活在各種不同的利益集團中,這種狀況使得社會公民不可能在政治問題上形成多數,同時也不存在任何可以控制一切的勢力,而只存在著以團體為單元的若干個少數之間就某個政治決策的相互複雜作用,民主的決策「並不是一個許多人在特定的政策上聯合起來向政府莊嚴進軍的過程,而是一個相對來說較小的集團之間的穩步的妥協過程」。達爾稱這種民主政體為多元政體,因此,達爾的民主觀又被稱之為「多元民主」。

(4)民主就是人民參與政治決策。20世紀英國社會主義者、政治學家喬治.道格拉斯.霍華德.柯爾是參與民主理論的代表人物。在其基爾特社會主義理論中,他認為,民主就是一種人民參與的政治制度,而實現這種參與的社會政治形式則是以社團為基礎的自治。柯爾的民主觀對當代民主理論影響巨大,如美國政治學家科恩據此指出:「民主是一種社會管理體制,在該體制中社會成員大體上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影響全體成員的決策」。

(5)民主是特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築。這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馬克思主義還認為:在階級社會中,民主具有階級性;民主是一種國家形式;民主是一種保障公民權利得以實現的國家形式;等等。

中外論述民主的書很多。我願意鄭重地向大家推薦前些年由東方出版社組織翻譯出版的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喬.薩托利的力作《民主新論》(東方出版社1993年版)。該書從民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入手,詳盡地闡釋了與民主相關的各種問題,澄清了許多流行的誤解,可以為我們認識民主理論提供很大的幫助。薩氏被譽為「我們時代最為強大的頭腦」,「他的論證沒有真正的對手」。因此,這本書確實值得認真地讀一讀。

薩托利在書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在民主制度的諸條件中,至少可以想到的一個是,錯誤的民主觀導致民主的錯誤。」「當然, 民主的概念註定會產生混亂。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但首先是因為民主在今天是一種文明的名稱,或更準確地說,是西方文明的政治產物(到目前為止)。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可以同一個主要作家——馬克思——聯繫起來,可以從馬克思思想的演化、豐富和否定加以評估。民主則不服從單一的論說。突出的、唯一重要的民主論學者是不存在的。民主理論是由遠自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以來的一個論說主流形成的。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這一主流確實為‘民主’提供了基本的共同特徵。在此之前,人們的腦海裏很少懷疑,法西斯政體和共產黨不屬於民主制度,民主是存在於西方或是受西方啟發的制度。」但是到了20世紀40年代 ,民主變成了一個廣受讚譽的詞。有人斷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沒有任何理論是作為反民主的理論提出。對反民主的行為或態度的指責經常是針對別人,實幹的政治家和政治理論家都一致強調他們所捍衛的制度和鼓吹的理論的民主性質。」薩氏指出:敵人姑且不去說它,問題是,在過去幾十年裏我們已逐漸失去民主的主流理論。這一變化的部分原因是民主概念的包容性。如果人人自稱民主派,民主越是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概念,我們就越有可能因為眾說紛紜而徹底陷入概念混亂之中。正因為如此,薩托利才花費十年心血撰成此書,希望以西方傳統政治理論為基礎,恢復他所謂的「主流民主理論」。

薩托利是個堅定的保守主義者,他努力保守的是古典自由主義的傳統。他認為,西方民主在當代的發展所帶來的問題,最重要者莫過於理論上的嚴重混亂。因此他把本書稱作一次「清理房間的工作」,其重點則放在對「民主思想的管理」問題上。作者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論述,一是分析古代民主和近代民主的區別,一是分析自由主義民主和非自由主義民主的區別。為此他不惜筆墨,對民主、自由、平等、獨裁、權威主義、極權主義等等術語及其相互關係進行了不厭其煩的概念分析和歷史分析。他的結論是,西方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形態,其核心始終是政治權力問題,是對人的統治問題;在複雜龐大的現代社會,以公民親自參與政治決策為基礎的直接民主,只能導致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和權威貶值的政治後果。現代民主只能是「被統治的民主」,即作為統治者的少數,統治被統治的多數這一既定事實下的民主,其關鍵並不在於被統治的多數親自掌握和行使政治權力,而在於有效制約統治的少數,這樣才能防止個人獨裁;另一方面,實現民主的目標,最基本的前提是確保公民的個人自由,首先是政治自由,從而防止民主走向自己的反面:多數專制。因此,沒有政治自由的民主,並非是程度較低的民主,那根本就不是民主。(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從法治建設的角度來看,2004年度的最大進步當屬"國家尊重與保障人權"載入中國憲法。曾幾何時,人權還被當作資產階級的專利橫遭批判與踐踏。而今天,人們已看到愈來愈多的中國人以憲法中的保障人權條款為武器毅然走上公民維權之路。
  • 發生在陝北民營油田的行政侵權事件與陝北民間石油投資人"保井維權運動"(以下簡稱"陝油案")已持續了兩年多時間。據維權人士介紹,"陝油案"涉案地域廣闊(延安、榆林2市15縣)、涉案人數眾多(1000多家民企6萬多投資人10多萬利益相關人)、涉案資產龐大(2003年價值70多億,現值140億以上)和涉案行業為高度壟斷(石油)產業。上述規模特點使得"陝油案"成為海內外持續關注的聚焦點。
  • 美國國務卿賴斯星期六晚上抵達北京訪問,而北京則加強了對一些異議人士的監控。海濤現場介紹有關情況。

    海濤:今天下午,我因為一些其它事情,找北京的理論工作者張祖樺,結果,他對記者說,他現在北京郊區一個地方小住,而門外就是公安方面的人員還有警車,對他和家人進行密切監控。他說:「我們現在郊區農村渡假過週末,警察就在門口守著。」不過,張祖樺說,在屋子裡,他可以打電話,同外界保持聯繫,只不過出門就有警察貼身跟著。

  • 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阿爾布爾八月二十九日起,開始為期五天的訪華,將與中共高層討論人權現狀。中共當局採取大規模行動,再次將民運人士、異議人士軟禁起來,劉曉波、張祖樺和劉荻家外警察都來站崗了。趙昕、齊志勇、胡佳、龐梅清、劉京生、馬文都、王國其等人也提前遭到警方監視。中國維權組織「仁之泉工作室」負責人侯文卓的辦公室,二十九日遭到警方搜查。
  • 當代中國有一個特殊的“民族”——“上訪一族”(他“她”們自我命名爲中國第57個民族——“訪族”)。他(她)們來自全國各地,大多集聚在北京火車站南站周邊地帶,因這一帶在地理上距“中辦國辦”人民來訪接待室和全國人大常委會信訪局及最高人民法院人民來訪接待室較近。他(她)們中條件稍好一點的租住在簡陋的民房和小旅館裏,條件差的就在附近的工地上、橋洞下、水泥管裏風餐露宿。
  • 中國正處於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變局之中。社會每天都在發生變化;變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變化之大,引得世人矚目。然而,誠如前人所言:理論往往落後于現實生活。在今日中國,系統說明這種變化的著述少之又少,仿佛社會根本沒有這種需求似的。
  • 從文化方面看,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變遷,文化作為一個社會民族風貌的主要展現,也在發生劇烈的變化。(1)與正統意識形態疏離。「文化大革命」結束以來,革命年代製造的政治神話一一破滅,正統意識形態(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一黨專制、個人崇拜、計劃經濟、一大二公等)逐步走向衰敗,人們普遍發生信仰危機、信念危機、道德失範。
  • 二曰民族主義。徐迅在《民族主義》一書中說:「民族主義(nationalism)一詞1844年才出現于社會文本中,其基本含義是:對一個民族的忠誠和奉獻,特別是指一種特定的民族意識,即認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的民族優越,特別強調促進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利益,以對抗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利益。」
  • 我認為,按其發展方式劃分,中國未來的政治發展可能有下列幾種路向:一、和平漸進的道路,即所謂的「臺灣模式」;二、暴力革命的道路,即所謂的「羅馬尼亞模式」;三、以和平發展為主、但不能避免暴力衝突的道路,即所謂的「蘇聯---俄羅斯模式」;四、國家分裂並導致戰亂,即所謂的「南斯拉夫模式」;五、與上述四種模式都不太一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下面對這幾種可能發生的前景作一簡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