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向自由 的一大步

文/馬修‧李卡德
【字號】    
   標籤: tags:

自由的定義是做自己的主人。對許多人來說,這代表行動的自由、行為的自由、意見的自由,讓他們有機會完成自己訂定的人生目標。這種信念主要是從外在來定義自由,完全沒有顧到內心中念頭的獨裁性。這種對自由的定義在西方世界很尋常,認為自由就是為所欲為,根據衝動而行。這其實是蠻奇怪的想法,因為如此一來,我們反而成為念頭的玩物,任由干擾心的念頭來支配自己,我們像山頭上的草,風怎麼吹,草怎麼倒。

從「我」的心態脫離

被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訪問的一位年輕英國女生說︰「對我來說,快樂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別人管不著。」即時滿足慾望就是毫無拘束的自由。這種自由能帶來快樂嗎?有太多理由讓我們懷疑。隨興自在是人性中很珍貴的特質,但不能和「亂來」混為一談。如果我們從心中釋放出慾望、傲慢、敵意,任由它們像野狗般隨意亂跑,不久之後這些負面情緒就會占據我們的心。內在自由是廣大、清晰、寧靜的空間。內在自由讓痛苦減少,讓和平滋生。

內在自由最重要的意義是,從「我」和「我的」獨裁心態中脫離出來。我執的特色就是隨時和它所不喜歡的人或物起衝突,然後急忙的延攬它所想要的。所以說,真正的自由就是解開心中的枷鎖,讓自己的心不再被這些病症纏住及矇蔽。我們要能掌控自己的生命,而不是放縱它隨著習性和迷惑瞎跑。如果水手將船舵放開,任帆隨風吹動,讓船隨著潮流亂飄,這不叫自由,這叫隨風飄蕩。我們所謂的自由就是緊握方向盤,直直航向指定的目的地。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自由讓我們可以開放自心、耐性待人,同時保持自己選定的人生方向。方向感的確很重要。爬喜馬拉雅山的人,經常需要連續走上好幾天,甚至好幾星期的路。雖然我們會受寒冷、海拔、暴風雪等影響,但因為每一步都讓自己更接近目標,過程中的一切努力都會帶來喜悅。但如果迷路了,在不知名的山谷或森林中失去方向,我們的勇氣會立即消失,會立刻感到疲憊及孤獨,壓力突然增大,自己感到要被壓垮,然後接下來每一步都是煎熬,讓自己愈來愈緊張。我們會失去走下去的意志,只會想坐下及休息。或許很多人在人生中感受的緊張也是來自生命缺乏方向感,以及未曾掌握好自己內在轉化的潛力。

能夠了解自己並不完美,也不完全快樂絕不算是弱點。這其實是非常健康的認知,和自憐、悲觀主義,或缺乏信心都無關。有了這樣的理解之後,我們更能體會人生中什麼是重要,而什麼不重要。我們更能得到一種生活的能量。在佛法中,這能量叫做「出離心」。「出離心」一詞經常被誤會,其實它真正要表達的是對自由的深切盼望。

出離的矛盾

對大部分人來說,「出離」和「放下」意味著是在一個潮溼的小牢房中苦修,想到的是嚴格的紀律,放棄所有人生的享樂。一般人認為出離是一套禁令,限制自由,不讓人去享受人生。西藏諺語說︰「跟人說出離,就像用棒子打豬的鼻子。牠絕不喜歡。」

但真正的出離,比較像是鳥籠打開後,小鳥飛到天空中;突然之間,原來壓抑我們內心的無數煩惱都不見了,我們內在潛能可以自由表達出來。現在的我們像是疲憊的旅人,身上背著重重的包袱,裡面一半裝的是食物,一半是石頭。是否應該停下來,把包袱放下,先理清楚,讓自己更輕鬆的往下走呢?

出離的意義不是在剝奪我們,叫我們放棄能帶來快樂的一切。那樣做是很荒唐的。出離是要放棄那些會帶來無盡煩惱的一切。出離的意義在鼓起勇氣,讓我們不再依賴會帶來痛苦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須先認清楚是哪些原因會帶來痛苦,然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放在心上。如果不花工夫這麼去檢查,很容易就會忽略這些相關原因而矇蔽自己。

所以說,出離不是向一切美好事物說不,不是要你放棄草莓冰淇淋,或爬山健行後好好洗一個熱水澡。出離是在針對生命的某些面向,好好問自己︰「這麼做會讓我更快樂嗎?」真正的快樂(相對於被製造出的高亢情緒)是經得起人生的起伏。出離需要勇氣和智慧,來過濾所有平時自己以為是享樂的事。要檢查清楚,這些事情到底有沒有真正增進自己的幸福?出離者絕不是被虐狂,絕不是把所有好事當成壞事的人。這樣的話,誰受得了?出離者花時間向內看,發現不需要再執著於原來生活中的某些面向。

摘自《快樂學》 天下雜誌 提供◇(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東方社會中,最常聽到的是:「我們缺資源、缺技術、缺資金、缺市場、缺政府的扶植、缺低利的貸款……」事實上,最缺的是人才,更缺的是人品;反映在企業經營上的,就是缺「企業倫理」(或「企業品德」)。
  • 現代父母比過去的年代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有了更好的專業訓練,但是在為人父母及教養孩子的挑戰中,因為社會文化的快速改變,卻也面臨了更多的挫折與不確定。

  • 自十七世紀起,法國人便不斷地造訪中國,無論往昔造訪的理由為何,今日大底是宗教、軍事、商業或藝術。法國對中國的這種狂熱,並未將台灣排除在外;十九世紀末法國遠征台灣未竟其功的經驗,及今日與台灣的文化經濟交流,都讓西方發現,台灣是一個中華文明未受革命摧殘的真正中國。
  • 中國所呈現的整體形象,並不協調:中共文宣影片所強調形塑的是成功、進步、穩定及和諧,但影像卻是經濟躍進、暴發戶新貴及悲慘平民交叉呈現。當影像出現貧苦的農民、百受凌辱的移民、遭排擠的勞工,以及孤獨老人與病人時,影片都以「我們正處過渡時期」一語帶過。這不正是昔日導致中國帝王遜位時所呈現之民心渙散的景象?
  • 正如威兒瑪‧瓦歷斯透過莎,較年輕的那個婆婆說的:「我的意志力比我的身體知覺還要強大。」這句話,從原始洞窟到現代職場,在所有人類群聚型態裡,都可輕易找到擁護者,也可輕易成為艱難處境時的救贖。
  • 兩個老婆婆靜靜的坐了很久。最後莎開口了:「可是你們也許會在我們最需要你們的時候,再一次拋棄我們?」達古花了一些時間想要怎麼回答,心想要是酋長在這裡回答問題就好了,因為酋長對於回答這樣的問題比他有經驗多了。
  • 人生目的何在?生命意義何在?人間真理何在?這類「大哉問」的問題,正是本書所探討的主題。

    處在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的無常世界中,人如何面對困境?如何活下去?在人生列車即將抵達終站時,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 在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的短篇小說《中間歲月》(The Middle Years)中,主角是面臨死亡的作家,由一位年輕醫生照料著,這位醫生心中懷著成為作家的祕密願望。作家想要以治療者與藝術家的身分為醫生指點迷津,透露關於生命與世界的唯一真理:「我們都是在黑暗中摸索——盡自己所能,付出所有。我們的懷疑就是我們的熱情,而熱情是我們的任務。」
  • 我第一次遇見馬修,是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市雪謙寺後方的小房間裡,他正躬著背擠在電腦前。當時馬修正指導著ㄧ群僧侶,努力的把經文打入電腦,這些傳統的經文都是用手刻在長方形的木塊上,然後再用刻好的木塊印在紙頁上;而現在這群僧侶正運用一種特殊設計的藏文字體,把經文一字一字的打入電腦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