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言帝國——中國雞年紀行》序

中國的 想像 與 真實

文/索爾孟
【字號】    
   標籤: tags:

自十七世紀起,法國人便不斷地造訪中國,無論往昔造訪的理由為何,今日大底是宗教、軍事、商業或藝術。法國對中國的這種狂熱,並未將台灣排除在外;十九世紀末法國遠征台灣未竟其功的經驗,及今日與台灣的文化經濟交流,都讓西方發現,台灣是一個中華文明未受革命摧殘的真正中國。

從西方造訪中國此一傳承所產生的許多巨著,被視為西方漢學的根基。此一豐富的積累,至今依舊對西方有關中國的思想及視野,產生巨大的影響。

因此,許多法國政治思想特質,如科舉制度癖好、傾向開明專制而非民主、過度信任高級文官體系等,倘非取材自真實的中國,至少受往昔法國人對中國所持特有意念所影響。此一特有意念只是由這群眾多造訪中國的敘述者、愛好者或是學有專精之人士,針對自身所持的正反偏見,相互印證所造成。因此,在法國想像中,此一特有意念的中國便經常取代真實的中國。

以上對中國美化的想像,雖解釋了浸淫在神話巨著及西方元首及外商對偉大中國展現出驚豔,甚或卑屈的態度,但根本毫無意義可言。

本書所採取的論述方式,可說本人三十年來雲遊中國之總結:本人長期旅遊中國大陸及台灣之驚奇遊記。我相信,我的論述方式十分特別,針對中國各區及各個社會階層人士,傾聽他們的心聲。藉此作法,我讓那些受苦受難、無法推選代表發聲,未受經濟發展眷顧,以及被剝奪所有公民或心靈權力的沉默中國人發出內心之言。我的鄉野調查也擴及台灣,係因台灣亦代表中國,且提供世人有想像一個更自由的中國大陸之空間。

我藉此書在台灣出版中文版的機會,與讀者分享北京共產黨高層對本書之準官方回應態度。中共高層透過私下管道向我表示,該書所描述的一切,「雖屬正確,但並非正面。」說得更坦白些,中共看過我的書後坦承,我在該書所描述的中國經濟困境、醫衛貧乏及道德淪喪等窘境,正確無誤,且確實存在。但我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居然不信任共產黨有解決以上問題的能力!」此即為何本書無法被北京視為「正面」之因。至少,此節我同意中共的看法:我的確不信任中共有解決該等問題的能力,因為中共根本就是製造這些問題的本源!◇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克里斯多夫朋友家有個庭院,不大,約二十來坪,兩年前提供出來讓克里斯多夫打造樸門示範花園:「野」心花園(Wildheart Garden)。克里斯多夫利用樹下一角,安放幾張椅子,就地舉辦樸門課程,推展他的理念。一天,他邀請大家去野心花園幫忙。
  • 我所認識的趙可式教授是個古道熱腸、積極進取的人,凡是她認為值得做的事,她總是義無反顧、全力投入。

    趙教授曾數次被成大師生選為教學優良老師。過去幾年來,她在成大開授的「醫師與生死」與「從醫學看生死」這兩門課,一直是叫好又叫座。老師教學時必須要能顯現其熱誠才能感動學生,燃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在趙教授的課堂上,我總是感受到她散發出的一股難以抵擋的熱力。

  • 醫師也是人,也有他自己的家人及親朋好友。醫師有凡人的感情與理性,也有屬於凡人的身體、心理與靈性,脫下白袍,他與一般人無異——會生病、會死亡。

    前三章是醫師面對自己所診治的病人臨終與死亡時之態度,本章就將焦點回到醫師本身,探討醫師在面對自己親友死亡時之態度,同時探討醫師本身的生死哲學觀。

  • 第一次聽人說起青松穀東會,我好羨慕,那之前才剛嘗過一次果樹認養徹底失敗的滋味,當時我以一棵果樹五千元的代價,讓消費者認養,我擔任平日所有的管理工作,也歡迎認養者隨時來「鬥腳手」。消息寄給朋友,朋友再傳給朋友,收到二十多個認養訂單,但沒人依約預先付款,當然也沒人說要來工作。
  • 「喂!你好,我是跟你們買米的那個……」「喂!請問你們是不是有在賣米……」自從接下穀東俱樂部田間管理員的棒子之後,每個月總會接到不少這樣的電話。咦?穀東俱樂部難道不是標榜說,讓吃米的消費者,有機會透過「委託耕作」的模式,變身為貨真價實種米的農夫嗎?怎麼還會有人上門買米?聰明如你,或許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矛盾,但是究竟如何,還請耐心聽我娓娓道來。
  • 在東方社會中,最常聽到的是:「我們缺資源、缺技術、缺資金、缺市場、缺政府的扶植、缺低利的貸款……」事實上,最缺的是人才,更缺的是人品;反映在企業經營上的,就是缺「企業倫理」(或「企業品德」)。
  • 在我交往的朋友中,最會運用中文抒發情感、表達思想的,首推高希均教授。他舉筆為文時,總會引人入勝;在演講時,更是鏗鏘有力,風趣橫生。有人說,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筆鋒常帶感情,易滲入人的肺腑,而我認為現代的經濟學者高希均筆鋒不僅常帶感情,而且也富理性。本來,經濟術語是無感情而重理性的,但高教授卻賦予它趣味,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 現代父母比過去的年代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有了更好的專業訓練,但是在為人父母及教養孩子的挑戰中,因為社會文化的快速改變,卻也面臨了更多的挫折與不確定。

  • 爸,書終於要出版了,我花了好多時間重新認識您,拼湊您,書寫與刻劃您,您又重新活過來了,活在我們的心裡,活在臺灣的歷史與未來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