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向自由 的一大步

文/马修‧李卡德
【字号】    
   标签: tags:

自由的定义是做自己的主人。对许多人来说,这代表行动的自由、行为的自由、意见的自由,让他们有机会完成自己订定的人生目标。这种信念主要是从外在来定义自由,完全没有顾到内心中念头的独裁性。这种对自由的定义在西方世界很寻常,认为自由就是为所欲为,根据冲动而行。这其实是蛮奇怪的想法,因为如此一来,我们反而成为念头的玩物,任由干扰心的念头来支配自己,我们像山头上的草,风怎么吹,草怎么倒。

从“我”的心态脱离

被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访问的一位年轻英国女生说︰“对我来说,快乐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别人管不着。”即时满足欲望就是毫无拘束的自由。这种自由能带来快乐吗?有太多理由让我们怀疑。随兴自在是人性中很珍贵的特质,但不能和“乱来”混为一谈。如果我们从心中释放出欲望、傲慢、敌意,任由它们像野狗般随意乱跑,不久之后这些负面情绪就会占据我们的心。内在自由是广大、清晰、宁静的空间。内在自由让痛苦减少,让和平滋生。

内在自由最重要的意义是,从“我”和“我的”独裁心态中脱离出来。我执的特色就是随时和它所不喜欢的人或物起冲突,然后急忙的延揽它所想要的。所以说,真正的自由就是解开心中的枷锁,让自己的心不再被这些病症缠住及蒙蔽。我们要能掌控自己的生命,而不是放纵它随着习性和迷惑瞎跑。如果水手将船舵放开,任帆随风吹动,让船随着潮流乱飘,这不叫自由,这叫随风飘荡。我们所谓的自由就是紧握方向盘,直直航向指定的目的地。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自由让我们可以开放自心、耐性待人,同时保持自己选定的人生方向。方向感的确很重要。爬喜马拉雅山的人,经常需要连续走上好几天,甚至好几星期的路。虽然我们会受寒冷、海拔、暴风雪等影响,但因为每一步都让自己更接近目标,过程中的一切努力都会带来喜悦。但如果迷路了,在不知名的山谷或森林中失去方向,我们的勇气会立即消失,会立刻感到疲惫及孤独,压力突然增大,自己感到要被压垮,然后接下来每一步都是煎熬,让自己愈来愈紧张。我们会失去走下去的意志,只会想坐下及休息。或许很多人在人生中感受的紧张也是来自生命缺乏方向感,以及未曾掌握好自己内在转化的潜力。

能够了解自己并不完美,也不完全快乐绝不算是弱点。这其实是非常健康的认知,和自怜、悲观主义,或缺乏信心都无关。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我们更能体会人生中什么是重要,而什么不重要。我们更能得到一种生活的能量。在佛法中,这能量叫做“出离心”。“出离心”一词经常被误会,其实它真正要表达的是对自由的深切盼望。

出离的矛盾

对大部分人来说,“出离”和“放下”意味着是在一个潮湿的小牢房中苦修,想到的是严格的纪律,放弃所有人生的享乐。一般人认为出离是一套禁令,限制自由,不让人去享受人生。西藏谚语说︰“跟人说出离,就像用棒子打猪的鼻子。它绝不喜欢。”

但真正的出离,比较像是鸟笼打开后,小鸟飞到天空中;突然之间,原来压抑我们内心的无数烦恼都不见了,我们内在潜能可以自由表达出来。现在的我们像是疲惫的旅人,身上背着重重的包袱,里面一半装的是食物,一半是石头。是否应该停下来,把包袱放下,先理清楚,让自己更轻松的往下走呢?

出离的意义不是在剥夺我们,叫我们放弃能带来快乐的一切。那样做是很荒唐的。出离是要放弃那些会带来无尽烦恼的一切。出离的意义在鼓起勇气,让我们不再依赖会带来痛苦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先认清楚是哪些原因会带来痛苦,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放在心上。如果不花工夫这么去检查,很容易就会忽略这些相关原因而蒙蔽自己。

所以说,出离不是向一切美好事物说不,不是要你放弃草莓冰淇淋,或爬山健行后好好洗一个热水澡。出离是在针对生命的某些面向,好好问自己︰“这么做会让我更快乐吗?”真正的快乐(相对于被制造出的高亢情绪)是经得起人生的起伏。出离需要勇气和智慧,来过滤所有平时自己以为是享乐的事。要检查清楚,这些事情到底有没有真正增进自己的幸福?出离者绝不是被虐狂,绝不是把所有好事当成坏事的人。这样的话,谁受得了?出离者花时间向内看,发现不需要再执著于原来生活中的某些面向。

摘自《快乐学》 天下杂志 提供◇(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东方社会中,最常听到的是:“我们缺资源、缺技术、缺资金、缺市场、缺政府的扶植、缺低利的贷款……”事实上,最缺的是人才,更缺的是人品;反映在企业经营上的,就是缺“企业伦理”(或“企业品德”)。
  • 现代父母比过去的年代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有了更好的专业训练,但是在为人父母及教养孩子的挑战中,因为社会文化的快速改变,却也面临了更多的挫折与不确定。

  • 自十七世纪起,法国人便不断地造访中国,无论往昔造访的理由为何,今日大底是宗教、军事、商业或艺术。法国对中国的这种狂热,并未将台湾排除在外;十九世纪末法国远征台湾未竟其功的经验,及今日与台湾的文化经济交流,都让西方发现,台湾是一个中华文明未受革命摧残的真正中国。
  • 中国所呈现的整体形象,并不协调:中共文宣影片所强调形塑的是成功、进步、稳定及和谐,但影像却是经济跃进、暴发户新贵及悲惨平民交叉呈现。当影像出现贫苦的农民、百受凌辱的移民、遭排挤的劳工,以及孤独老人与病人时,影片都以“我们正处过渡时期”一语带过。这不正是昔日导致中国帝王逊位时所呈现之民心涣散的景象?
  • 正如威儿玛‧瓦历斯透过莎,较年轻的那个婆婆说的:“我的意志力比我的身体知觉还要强大。”这句话,从原始洞窟到现代职场,在所有人类群聚型态里,都可轻易找到拥护者,也可轻易成为艰难处境时的救赎。
  • 两个老婆婆静静的坐了很久。最后莎开口了:“可是你们也许会在我们最需要你们的时候,再一次抛弃我们?”达古花了一些时间想要怎么回答,心想要是酋长在这里回答问题就好了,因为酋长对于回答这样的问题比他有经验多了。
  • 人生目的何在?生命意义何在?人间真理何在?这类“大哉问”的问题,正是本书所探讨的主题。

    处在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无常世界中,人如何面对困境?如何活下去?在人生列车即将抵达终站时,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 在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的短篇小说《中间岁月》(The Middle Years)中,主角是面临死亡的作家,由一位年轻医生照料着,这位医生心中怀着成为作家的秘密愿望。作家想要以治疗者与艺术家的身份为医生指点迷津,透露关于生命与世界的唯一真理:“我们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尽自己所能,付出所有。我们的怀疑就是我们的热情,而热情是我们的任务。”
  • 我第一次遇见马修,是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市雪谦寺后方的小房间里,他正躬着背挤在电脑前。当时马修正指导着ㄧ群僧侣,努力的把经文打入电脑,这些传统的经文都是用手刻在长方形的木块上,然后再用刻好的木块印在纸页上;而现在这群僧侣正运用一种特殊设计的藏文字体,把经文一字一字的打入电脑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