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的芬芳:竹子湖

文、圖/徐正毅
【字號】    
   標籤: tags:

從陽明山往金山的山路左轉是湖田圓山,再向前行是處緩坡的山谷,地名為竹子湖。早年此處種滿箭竹,當令的劍竹筍和著豆瓣醬炒肉絲,十分可口。如今這兒梯田滿種著海芋,路旁隨意搭建的一排排田園餐廳。

整月的陰雨,到三月初第一個放晴的假日,為陰雨所困已久的市民紛紛傾巢而出,開車上山,享受難得的陽光。

我們在一處田園餐廳用餐,菜色不外是白斬雞、炒山菜和袪寒的薑汁地瓜湯。原本打算難得的假日可以輕鬆地在山野小店享受清閒,但過多的車輛,讓車輛無處可停,又擔心萬一出入口被不懂規距的駕駛者停放而進出不得,也只有草草用餐,趕忙離去。

雖然竹子湖這座山谷不適宜假日開車前來,車多人也多,讓寧靜的山谷顯得紛亂,但是改天若能不在假日時刻前來,相信一定可以享受寧靜、滿是青翠花草的田野景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內弟有回很緊張地到處找他的母親,以為高齡的母親走失了,一直到傍晚,才見到她迤迤然地走回家,原來她到市場內的手勾毛衣教室,勾打了一整天毛衣。她為她的內、外孫子、孫女分別勾打了圍巾和毛衣,樣式還挺摩登哩!
  • 每到歲末,將這年度所畫的水彩畫挑出一張,把它做成賀年卡,寄送給國內外的客戶、友人,也因此常常接到久未聯絡的朋友來電、感謝,相互問候。
  • 菁桐是鐵路平溪線中的一個小站,可以搭火車前往,也可開車經石碇到訪。

    本來是煤礦的產地,但不再挖煤之後,謀生不易,年輕人都遷移,菁桐這個小鄉鎮就沒落了,這樣沉寂了好一段時間,因為未曾再開發,因此保留當年的景象。

  • 百貨公司的一樓大多販售化妝品,化妝品的銷售占百貨公司的營收很大的比率,每個攤位的販售員,無不穿著打扮得十分美麗,服務態度也得講究,必須維持笑臉討人喜歡。
  • 二十年來這棟大樓變化很大,從經營百貨到電訊公司,而後變成汽車展示場和餐廳,唯一不變的是,大樓近四維路騎樓轉角路口那一攤糖炒栗子的小販,風雨無阻地守著這個據點。
  • 上回從礁溪經濱海公路回台北,匆匆一瞥,看到岩岸上的老松在風中搖動,那驚豔的經驗,催促我再前往一遊,能更貼近觀看它。
  • 花東縱谷沿著台九線兩旁是廣闊的稻田,秋收之後,在農業局的構思和補助下,農戶們撒下油菜花的種子,到了冬季,一大片的金黃嫩綠油菜花田;日前在電視報導中,感受到縱谷的美麗,突發想前往一遊之念。
  • 去花蓮旅遊行程中,魏導遊特別安排我們參觀林聰惠石雕工作室。

    林聰惠先生已於幾年前過世,在花蓮市區,有許多景點都有他的石雕作品。如花蓮火車站前的作品「人之旅」,美崙山步道公園「母與子」,文化中心「至聖先師孔子」。

  • 幾年前女兒還小,我陪她出門散步,看到一位和我年紀差不多的男子吃力地踏著三輪車沿路叫賣,我問女兒說若他是你的父親,那你有什麼想法?女兒說她沒有想過這問題。如今她長大了,也開始工作了,也了解要賺錢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