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常識(四):押韻

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氣: 2232
【字號】    
   標籤: tags:

中國過去讀「私塾」或者在家裡讀書,從三歲起就可能讀一些諸如《聲律啟蒙》或者《訓蒙駢句》之類的詩詞啟蒙書。小孩子扯開喉嚨大聲讀「雲對雨,雪對風,大陸對長空,雷隱隱對霧濛濛」[1]或者「天轉北,日昇東。東風淡淡,曉日濛濛。」[2]天長日久讀得多了,再加上做對子的練習,自然就知道哪些字押哪一個韻,哪些是平聲字、哪些是仄聲字。但這種從感性入手的辦法顯然不是成年人學習詩詞的好方法,因為成年人理解力強,從理性上入手就快得多。

從隋朝開始,直到近代中國使用注音符號和漢語拼音以前,中國人學詩詞都是以「韻書」為唯一的準繩,包括對「押韻」這一個術語的理解,都沒有一個簡單可行的「構造性定義」。說兩個字是押韻的,就等於說它們在韻書裡屬於同一個韻部(同韻的字放在一起就稱為一個韻部)。隋朝陸法言著《切韻》,那就是中國韻書的開始;在唐代天寶末年又經刊正為《唐韻》,後來改名為《廣韻》,一共有206個韻部,成為唐宋詩人寫詩詞的依據;直到元初,才有比較簡化的《平水韻》,把原來的206個韻部縮減到107個韻部。這部書從元代以來就一直是最流行的韻書。[3]

但按我們今天對「韻」的理解,《平水韻》仍然太繁雜,而且與現代漢語讀音不完全吻合。比如其中的「一東」和「二冬」兩個韻部,我們今天看來就沒有必要分成兩部,因為「東」和「冬」現在完全是同音字,類似的還有「魚」和「虞」等等。反過來,該書中屬於同一韻部的字,我們現在的讀法又不同韻,比如「飛」和「稀」等字。

基於漢語拼音方案中對漢字讀音的「聲母」和「韻母」的分析以及古人對漢字同韻字的研究,我們總結出兩條最簡單可行的規則,使得只要能按漢語拼音讀字音的讀者都能掌握現代漢語的押韻方法。

第一條:兩個或多個漢字,如果具有完全相同的韻母,它們就屬於同一韻部的字。

這一條規則非常簡單,對於熟悉漢語拼音的人,一眼就能發現這一類同韻字,不熟悉的人也只需一本用漢語拼音或者注音符號注音的漢語小字典就可以了。這條規則大大減少了韻部的數目。不過,這條規則還沒有把所有同韻字全部放入同一韻部中,因為有些同韻字可能會具有不同的複合韻母。因此,我們有下面的規則作為第一條的補充。

第二條:我們把韻母「i」、「u」和「□」(ㄧ、ㄨ、ㄩ)叫作「半韻母」:它們被放在其它韻母之前組成複合韻母時,可以被算作聲母。

這一條規則的合理性來自漢語拼音的拼寫規則(這裡不細論了),並進一步減少了韻部的數目,因為不滿足第一條的同韻字可以用此條規則放入同一韻部中去。比如「沙」和「花」,雖然具有不同的韻母「a」和「ua」,但把「u」算作聲母後,它們就具有相同的韻母「a」了,再根據第一條規則,它們就是同韻字;同樣的,「媽」和「家」,其韻母為「a」和「ia」,把「i」算成聲母後就有相同的韻母了。

憑這兩條簡單的規則,讀者熟練運用後就能在寫作中解決現代漢語詩詞押韻的全部問題,並且不用查甚麼韻書、韻表之類的參考書,只要有本漢語拼音或者注音符號標音的漢語字典就行。不過,對於漢語拼音方案不太熟悉的讀者有時還可能碰到一些麻煩。比如「讀」和「酒」,它們的韻母分別為「u」和「iu」,按上面第二條規則,就是同韻字了,為甚麼讀起來並不押韻呢?這個問題來自漢語拼音中為了簡化拼寫而作的規定,並非我們的規則有錯。這裡的「iu」是「iou」當前面有聲母時的簡寫,因此「酒(jiu)」實際上是「酒 (jiou)」,當然和「讀(du)」不同韻了,但它卻和「手(shou)」是同韻的。為了不熟悉漢語拼音方案的讀者也能順利運用上述規則而不碰到這一類麻煩,我們把可能產生的這類問題寫在下面的註解中。

第一註:韻母“in”和“un”是“ien”和“uen”的簡寫,因此它們產生出的字是和“en”產生出的字同韻的;同樣的原因,“ing”和 “eng”產生的字是同韻的;當前面有聲母時,“iou”,“uei”和“uen”分別簡寫為“iu”,“ui”和“un”,因此,當前面有聲母時,“iu”和“ou”產生同韻字,但不和“u”產生同韻字,“ui”和“ei”產生同韻字,但不和“i”產生同韻字,“un”和“en”產生同韻字;

第二註:韻母“ie”和“ü e”中的“e”和單獨的“e”是兩個不同的音素,前者在單獨寫時實際上是“ê ”而不是“e”,只是因為漢語語音中不單獨使用“ê ”這個韻母,因此在构成复合韻母“iê ”和“uê ”時就把“ê ”頭上的標音符號“^”省去而成了“e”。這一來“ie”和“ü e”產生同韻字,但它們中任何一個都不和“e”產生同韻字。這一問題就只是一個符號而引起,因此許多人弄錯了也不知道原因。不過,對于使用注音符號的讀者來說,他們卻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他們用“ㄜ”來表示“e”,用“ㄝ”來表示“ê ”,并不存在因符號省略而帶來的麻煩。

第三註:有的特殊聲母可以使某一不同韻母產生同韻字。比如“f”與韻母“eng”合起來讀“feng”,它卻和韻母“ong”產生的字同韻,試讀“風”和“東”,它們是同韻。這種例子似乎很少,筆者只注意到這一例,如果讀者另有發現,請寄來大家共同分享。

迄今為止,我們對平仄和押韻的處理方法,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簡單而又確實可行的。按照我們所定的這些簡單原則,再加上下一次要講的五七言格律,你就可以確保自己的詩作滿足格律的要求。但我們要強調的是,你卻不能因為別人(特別是古人)的詩詞不滿足我們給出的原則而斷定別人的作品不合格律。因為古人,甚至現在許多寫舊體詩詞的人,仍然使用某些字的古音,這種讀音就與它們在現代漢語中的平仄和韻部有所不同。

現在我們就用已知的兩條規則來看一看格律詩的押韻情況,為下一次要講的格律詩的規律準備一點感性認識。

例1.觀察下面五言詩中每一句的最後一字,看哪些字是同韻的;對於同韻的字,再看它們的平仄是否也相同。

1.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淒淒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3.關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4.山中(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第一首裡,光(guang)、霜(shuang)、鄉(xiang) 三字同韻(根據兩條規則),它們都讀平聲;
第二首裡,秋(qiu)、頭(tou) 兩字同韻(根據兩條規則和第一注),它們都讀平聲;
第三首裡,山(shan)、間(jian)、關(guan)三字同韻(根據兩條規則),它們都讀平聲;
第四首裡,歸(gui)、飛(fei)兩字同韻(根據兩條規則和第一注),它們都讀平聲。

例2.對下面的七言詩作同樣的練習。

1.回鄉偶書(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2.清平調詞三首(一)(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第一首裡,衰(shuai)、來(lai)二字同韻(根據兩條規則),它們都讀平聲。但回(hui)讀古音是回(huai),因此按古音也是同韻的,也讀平聲;

第二首裡,容(rong)、濃(nong)、逢(feng)三字同韻(根據兩條規則和第三注),它們都讀平聲。

練習:對下面的五言詩和七言詩,仿照上面的兩例作練習。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2.送樑六自洞庭山(張說)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注:
[1]《聲律啟蒙》「一東」部;
[2]《訓蒙駢句》「一東」部;
[3] 顧炎武:《音學五書》;

上一次練習的參考答案:

1.獨坐敬亭山(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注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平仄結構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注二] 仄仄仄平平

2.答人(太上隱者)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注三]。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注四]。

平仄結構
仄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平 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3.烏衣巷(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平仄結構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注五]
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注一] 「獨」字為古代漢語入聲字,屬仄聲;
[注二] 「看」字有平仄兩讀,這裡讀第一聲;
[注三] 「石」字為古代漢語入聲字,屬仄聲;
[注四] 「知」字為古代漢語入聲字,屬仄聲;
[注五] 「夕」字古讀仄聲;「斜」讀音“xia”第二聲。

觀察以上三首小詩的平仄結構,可以看出:在第一和第三首詩裡,它們的第一、二兩句和第三、四兩句都是相對的;而第二、三兩句是相粘的。在第二首詩裡,任何相鄰兩句之間都是相對的。

──摘編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集是由孔子刪訂的《詩經》。它由「風」、「雅」和「頌」三部分組成…
  • 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寫起字來一個接一個地沒有間隙,因此讀一篇文章時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斷句」(找出從哪裡到哪裡是一句話)。
  • 但我們講平仄只是為了「用其精神」,把它作為一種調節詩詞音樂感並使內容和形式更加和諧的一種手段…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 古代詩人常借月光來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月亮的清輝是兩地共有的,所以這裡作者要贈送的是思念之情;因為相隔兩地,不能將這濃濃的思念親手送給你,那我們還是期待在夢中相見吧!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 「巴山夜雨漲秋池」言外之意是說,本身秋天因為天時的關係,河水開始上漲,河道開始暢通,就讓人有想回家的衝動,更何況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漲了,河道已經暢通,能不想念嗎?而第三第四句中重複「巴山夜雨」四個字,是為了說自己在這個時候最想家。《唐詩繹》評曰:「於寄詩之夜,預寫歸後追敘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寫法。」
  • 宋玉、杜甫等先賢,將落泊生涯化為優美的詩篇。讓我們後人在拜讀了這些詩篇後,領略了有可說道的、有可借鑑的、有可受益的傳統文化內涵;並重新演繹、弘揚給現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歐陽修《感二子》詩中寫的:「英雄白骨化黃土,富貴何止浮雲輕。唯有文章爛日星,氣凌山嶽常崢嶸。」
  • 「暮鼓朝鐘自擊撞,閉門孤枕對殘缸。白灰旋撥通紅火,臥聽蕭蕭雨打窗。」蘇詩詩中的熏香可不是為了所謂的「附庸風雅」,用篆香及木炭隔火熏香,在唐宋時期發展到了頂峰。用木炭火熏香,香氣的能量場是純陽的,吸到肺部後,陽氣足。古代將病毒、細菌通稱為病氣、邪氣,它們是屬陰的。所以,用傳統的方式熏香,就能防止一些流行性的疾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