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韻舞春風:蘇軾〈記承天寺夜遊〉(附視頻)

新唐人電視台
font print 人氣: 42
【字號】    
   標籤: tags:

蘇東坡的一生中曾寫了很多的隨筆偶記,既不必有什麼傳統的包袱,也少了嚴肅的使命感。卻多了些溫暖親切,寬和成熟。也成了他極為人所喜愛的作品,〈記承天寺夜遊〉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中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荇讀音:姓)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這篇文章一開始就說明了「夜遊」的時間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這時的東坡正因「烏台詩案」被謫貶,而住在黃州。當時的他雖然掛了「黃州團練副史」的虛銜,卻奉命「不得簽書公事」,所以整天過的是閒居的日子。這篇生活中隨手寫來的短文正描繪出他當時的心境。文內是這樣寫的: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正換了衣服準備睡覺了,忽然看到皎潔的月光,悄悄的從窗戶流進來了。對著如此的良辰美景,怎麼能睡覺呢?於是,欣欣然想出去走走。但想到沒有能跟我分享樂趣的人,所以就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這時懷民也還沒睡,我們就一起到中庭散步。

整個庭院月光如水,空靈明澈,看起來水中好像還有藻荇等水草縱橫交錯,搖曳晃動,再仔細一看,原來是竹、柏在月光下斑駁的影子呢!

哪一天晚上沒有月色?而什麼地方沒有竹、柏呢?但是卻很少有像我倆這樣的閒人啊!」

文中說道:「念無與為樂者」,其實是良辰美景,不願獨享。而「懷民亦未寢」,這「亦未寢」三個字,用得實在大有妙趣。好友相交,妙在心有靈犀一點通,不必預約,也不必解釋,月色如水,相視而笑,一切盡在不言中,自然而然就「相與步於中庭」了。

這裡最有意思的是「閒人」兩個字。普通的人想當還當不上呢!這得修多久才修得來的啊!「無所事事,無事可幹」,這只是一般閒人,不足為道。必須得有「如積水空明」般明澈的心境,毫無掛礙的心思,才是真正的自由閒人哪!要做到的話,那可不是世間一般的功夫啊!這短短的八十五個字中,表達出了朋友相知的喜悅,也描繪出東坡因為內心的寂靜淡遠,而感到整個天地間都像水底一樣的清明了,這真是一篇淡而有味的好文章啊!


新唐人電視台 http://www.ntdtv.com

--新唐人電視台節目.【天韻舞春風】--
新唐人電視台http://www.ntdtv.com/xtr/b5/aMain.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杜甫博覽群書,所作的詩格律嚴明,縱橫博大,氣質沉鬱,力透紙背。而且情感真摯,細膩感人,每一個字都經過千錘百煉。在唐朝詩人中,杜甫是被歸類在「盛唐」詩人的時代。
  • 「桃花源」之所以美,並不只是因為桃花美,最主要是那兒的人心美,人人都純淨真誠...
  • 今天要和大家共同欣賞的是,唐朝王維的詩:「田園樂(其六)」。

    王維字摩詰,生於唐武后聖歷二年,逝於唐肅宗乾元二年,年六十一歲。他的一生才華橫溢,不僅詩文絕佳,而且精通音律、書法和繪畫,在青年時期便已名動京師,得到皇族諸王的敬重,其多才多藝可見一斑。

  • 李煜字重光,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最後一個國君,所以歷史上稱他為李後主。生於西元937年,逝於西元978年,年42歲。他在即位之初,就面對了北方日益強大,虎視眈眈的宋王朝,他採取了年年納貢,並降格稱臣的方法,求得了一時的苟安。
  •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無奈的看著跟前的殘花飄落,已是無法挽留了。雖然如此,但卻又見到眼熟的舊燕翩翩的歸來了,那是去年曾在此築巢的舊相識,原來啊!宇宙是生生不息的,消逝的同時仍然會有美好事物的重現。溶入在此情此景,在花開花落,詩意盎然中,俯仰天地之圓融,不禁獨自在小園的花徑中沉思、徘徊著。
  • 洶湧奔騰的長江水,不停地向東流去啊!在悠遠的歷史中,不知道送走了多少英雄人物...
  • 〈永遇樂〉是蘇東坡有一次住在江蘇彭城燕子樓上,夢見了以前居住在這裡的關盼盼所作...
  • 「唐詩」在中國歷史上光輝燦爛,對中國後世的文學藝術有極深的影響。唐詩的數量,非常巨大,人才之盛,作品之多,真令人嘆為觀止。唐代詩風盛行,幾乎已經形成全民運動,各行各業的人,不會做詩也會吟詩。
  •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 無法想像,沒有芭蕉的東方庭院,也無法想像,沒有芭蕉的古典文學。沒有那一簇簇葉面舒張,深碧漫展的芭蕉葉,開在白粉牆邊,湖石畔,生在三月的薰風裡,長夏的庭院中。古老的文學,沒有那一襲輕碧濃綠的芭蕉,千年來,那夜夜夜夜的雨,竟落向何處呢?那夜雨裡,那孤獨的,冤屈的,寂寞的,抑鬱的,在人世間受遍磨難的孤苦靈魂,又與誰共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