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万神殿神圣崇高之美

紫翎
font print 人气: 2417
【字号】    
   标签: tags:

万神殿(Pantheon),“Pan”泛指全部“theon”即神的意思;这座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罗马建筑物,传说是罗马人民为了敬献诸神而盖的神殿,膜拜的是罗马神话中奥林匹斯山的众神。

然而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7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是为纪念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克利奥佩特拉所建立。但是这座最初的庙宇在公元80年遭大火焚毁,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爱建筑的罗马帝王哈德良(Hadrian)下令重建。

公元609年拜占庭帝王将万神殿献给罗马教宗卜尼法斯四世,罗马教宗将它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成为教堂的万神殿,也因此逃过了中世纪的劫难,得以保持建筑本体的完整;文艺复兴时期,万神殿成为意大利建筑师们学习的对象。

万神殿 建筑史上新里程

18世纪画家乔凡尼‧帕罗‧帕尼尼(Giovanni Paolo Panini 1692~1765)《万神殿内景》画中,午后的阳光透过穹顶的圆洞照射在大殿内墙上,漫射的光彩照亮了整个室内空间。殿中人们有高谈阔论、或静默祈祷 着,逼真、精美、自然的写实能力,让人如置身画中。帕尼尼详细描绘了罗马万神殿建筑内的宏大空间、结构;广大的建筑衬着下方的群众,崇高之美油然而生。


18世纪画家乔凡尼‧帕罗‧帕尼尼(Giovanni Paolo Panini 1692~1765)《万神殿内景》(维基百科)

万神殿是首座穹顶(拱顶)式的建筑物,它不只是古罗马人建筑艺术的成就,还是建筑史上重要的一大里程碑。它的外观、内部结构简洁,主体呈圆形,由矩形的柱 廊与圆形的主殿所构成。柱廊为希腊柱式与三角眉墙组成,面宽33公尺原本上面装饰着许多雕刻;柱廊总共有16根擎天而立的科林斯式花岗石柱。穿越门廊,进 入主殿圆形空间内,宽广空旷无一根支柱,穹顶顶部开有直径9公尺的圆洞,称为圆顶之眼(拉丁语oculus)。殿内空间圆穹顶的高度与地面直径皆为 43.4公尺。从万神殿中放眼望去,除了入口,周围还围了七个神龛,每个龛分别祭祀:日月金木水火土等七星神。代表着星辰的运行,显示了与人民的生活关系 密切;象征了人类对宇宙天地崇拜的天性。

材料结合工法成就罗马风格

整栋万神殿建筑皆以混凝土浇灌而成。当时的人们以那波利附近的天然火山灰,做为混凝土,再混入凝灰岩等多种材料,用来建造穹顶。然而要浇灌出如此巨大的穹 顶,在当时还真是不可思议;因为混凝土的张力,会使它无法承受自身的重量而坍塌。古罗马人便善用材料的特性,他们将比较重的材料用于基座,然后逐渐选用比 较轻的材料向上,到顶部时只使用浮石混杂多孔火山岩,克服了难题。


万神殿平面图。(维基百科)

此外,他门在穹顶内部做了五层凹格,凹格的面积逐层缩小,但是数量相同;这不仅在视觉衬托出穹顶的巨大,其几何长形规律渐变、反复,形成一种向心的韵律, 给予人以一种向上的感觉;在实质上,五层凹格不仅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美感,也使得穹顶的厚度逐渐削薄中,减轻了重量,从穹顶根部的5.9公尺,一直减少到顶 部的1.5公尺。与之呼应的还有使用了格子图案的大理石地面。当人站在神殿中间向四周环视,地面上的图案延伸,整体产生一种超大的空间感。


罗马万神殿正面图(Clipart)


罗马万神殿侧面图 其由矩形柱廊和一圆球体构成的建筑。(Clipart)

光线从顶部洒下,壁面、大理石柱、斑岩等,色彩流逸斑斓,漾着蓝和紫、橘和橙黄;仰望间无限遐思,犹如宇宙大地通往天国的一处神秘洞口。日光随着太阳的移 动,无声地落印在室内的每块墙面,终年不止,似一座大型日晷仪,静默中给与人一种神圣庄严的氛围。万神殿,其巨大的体量与完美单纯的形式,创造出一完整、 单纯、统一、和谐的空间,这种建筑的宏伟气势,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记者崔颖/编译报导)英国一位要求匿名,不透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寻宝者于今年5月在坎布里亚郡(Cumbria)使用金属探测器,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并且还带有面罩的古罗马青铜头盔。9月13日,英国伦敦的克里斯蒂古董拍卖行(Christie's auction house)展出了这具古罗马青铜头盔。
  • 当地时间6日清晨约6点时,意大利庞贝古城一栋古罗马战士训练场所的房舍倒塌,幸好当时古城还没到对游客开放的时间,因此没有伤亡。事情发生大约一个小时之后,管理员上班时才发现。
  • 特莱维喷泉(Fontana di Trevi)可以说是全罗马最大的巴洛克风格喷泉,但我想用许愿池来称呼它应该会比较熟悉吧!
  • (据中广新闻报导)意大利罗马的多处名胜古迹,接连遭人蓄意破坏。
  • 意大利罗马知名拿佛纳广场(Piazza Navona)的喷泉遭男子肆意破坏,大理石雕像被敲掉两大块。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