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采风】秋意渐深 日本文化愈浓

作者:脩实
秋意越深,映现日本文化色彩越浓厚。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55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进入11月,日本北国开始降雪,其它地区则迎来红叶最美时节。清晨,郊野山岭常常挂着一层薄薄白霜。故此,本月又雅称“霜月”。红叶与霜雪仿佛在提醒人们:惬意的秋日将要过去,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

除了霜月外,11月还有很多俗称、雅号,例如:神乐月、子月、畅月、达月、复月、天正月、神归月等等,各自包含着不同的文化意涵。

在二十四节气中,本月跨立冬(7日)、小雪(22日)。本年度首次阴冷强风(日语称之为“刮落叶1号风”)多在本月登场,标志着冬季即将到来。

日本文化中为落叶风作了一个专有的字“凩”。 (Pixabay)

对自然变化的观察颇为细致的日本人,还特地为“刮落叶1号风”造了一个和式汉字“凩”(发音:kogarashi),是“风”与“木”的合体字,意为每有强风吹过,树叶就会飘落,使树木渐次凋零。由于天气渐次由凉转冷,风和日丽的小阳春也就特别为人珍惜。因此,本月里,从天气预报与坊间聊天中,常常可听到“小阳春”一词。

因应季节的变换,书信等问候语的表述也焕然一新,如“秋菊逸香之际”、“晩秋时节”、“深秋之际”、“向寒时节”、“红叶时节”、“初霜时节”、“小阳春时光”、“向寒之际”、“早晚甚感凉意之际”、“进入落叶飘舞时节”等等。在文尾,自然少不了“值此向寒时节,请多多保重自爱”等温馨叮嘱。

值此向寒时节,请多多保重! (Pixabay)

文化日

11月3日是“文化日”,本节日1948年(昭和23年)根据日本节日法而制定,旨在鼓励国民“珍爱自由与和平,促进文化发展”。为什么要定在11月3日呢?是因为:本日为日本国宪法颁布日,而日本宪法重视和平与文化。因此,在本月里,各美术馆、博物馆的展事与相应文化活动,也自然比平素多了起来。文化日当天,一些文化设施则免费对观众开放。

每年“文化日”,日本国家都要在王宫举行“文化勋章”颁发仪式,由天王亲自授予。这一制度设立于1937年(昭和12年),旨在表彰对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功勋卓著者,每年选定5名获奖者。此外,11月4日,国家还要奖励15名“文化功劳者”,旨在表彰获奖者的文化功绩或善举。“文化勋章”为日本文化界最高荣誉表彰,但没有奖金。而“文化功劳者”获奖者每年可获得350万日元的终身年金奖励。

日本宪法第14条第3款规定:荣誉、勋章等的授予不可伴随任何特权。受此限制,任何获奖者都不可获得奖金。但为促进文化事业发展,便另外创设了文化功劳者奖励制度,并以年金奖励的方式取代奖金。而“文化勋章”获得者一般都是从往年15位文化功劳者中选出,因此也就是间接地对“文化勋章”获得者提前给予了资金奖励。

秋意深,日本国内展现的文化特色越浓厚。 (Pixabay)

神尝祭

日本作为农耕民族,自古便将谷物的收获视为上天的赏赐。故此,每年秋季,除了民间相关祭祀外,作为王宫宫中祭祀活动之一,天王也要举行“神尝祭”和“新尝祭”。

“神尝祭”为10月17日,而“新尝祭”则是11月23日。关于“神尝祭”,我们此前做过简要介绍,为了与“新尝祭”比较,在此稍事补充。

所谓“神尝祭”,就是将当年最早收获的“初穗”(早稻),献给供奉于伊势神宫的“天照大神”,敬谢神的恩赐。“神尝祭”似乎自古就有,但并无确切的文献佐证。自养老5年(721年)开始,伊势神宫每年都要在10月17日举行“神尝祭”祭祀,这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

位于日本本州三重县伊势市的伊势神宫,正式称谓叫神宫,供奉着王室祖神、大和民族的祖神天照大神。因为供奉的是天照大神,所以伊势神宫的地位较特殊,为日本最神圣、最重要的神社之一。历史上,伊势神宫与王室、朝廷关系甚密;即便是现代,每年初始,日本首相及农林水产大臣都要前往参拜。

虽然天王是祭祀主,但天王并不亲自前往拜祭,而是差遣使者代行,并授之予“御酒”、“神馔”等供物。当日,天王只是面向伊势神宫方向行遥拜礼。自明治4年以后,在王宫内也要举行“神尝祭”祭祀,在“贤所”(宫中三殿之一)供上祭品,以谢神恩。早上,仪式开始前,天王要在宫中的“神嘉殿”向神宫方向行遥拜礼。

“神尝祭”是伊势神宫每年举行的诸多祭祀中最为重要、最为神圣的祭祀,所以伊势神宫每年举行仪式时,一切装束、器具等都要焕然一新,俗称“神宫正月”。本年的神尝祭,已于10月15至17日隆重举行。

依照习俗,此时,在伊势市还要举办“神尝奉祝祭”,全国各地也要举办相关祭祀以及传统艺术表演等,以感谢神赐五谷丰登,分享收获的喜悦。

秋收祭典为“神尝祭”,“新尝祭”感谢神赐五谷丰登,分享收获的喜悦。 (Pixabay)

新尝祭

举行完“神尝祭”一个月后,也就是11月23日,日本天王还要亲自举行“新尝祭”祭祀。这也是王宫祭祀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此祭祀起源不详,但据《日本书纪》(720年)载,早在飞鸟时代的皇极天王(642〜645年)时就举行过“新尝祭”。另,在《万叶集》(7世纪中叶〜8世纪下叶)中也可看到与“新尝祭”内容相关的和歌。

所谓“新尝祭”,就是将本年新收获的谷物献给天照大神等天地诸神,感恩敬谢上天的赐予。祭祀仪式上,日本天王在东京王宫的“神嘉殿”内,向天照大神等诸神供奉新收获的稻米,谢恩、祈祷后,天王还要亲自品尝新米做的米饭。

依照史书记载与传说,天王为天照大神之子孙,天王亲自食用供奉的米饭,就会获得新的神力,并借此与众神相约明年继续五谷丰登。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新尝祭”为国民节假日,战后,认为其国家神道色彩较浓,便将其节假日规定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将该日定为“感谢勤劳日”。名称虽然变了,但无论是宫中还是民间,庆丰收、谢神灵、感恩赐这一传统思想却始终未变,一直被继承着。

虽然历经战乱,朝代更迭,日本始终秉持传统。虽然遭受近代西方文明冲击,蒙受变异文化侵蚀,但日本依然循规蹈矩,恪守礼制。在科学被奉上神坛,传统被打入地狱的今日,日本依旧堂堂正正地尊王、敬天、祭神,实为罕见、可贵。

咏秋怀古

眼下,虽时值季秋,树木日益凋零,但还是有应时的花卉如约绽放。秋菊的秀美、高洁自不待言,隐于树丛中的山茶花也显得格外靓丽,沉静中给人送来一种超脱、坚毅之美。此外,还有仙客来、柊、南天竹、秋英、金木犀等,也都各自为这个季节带来别致的情趣。

春花秋叶。如果说春天的象征是樱花,那秋日的代表就是红叶了。如果说樱花带来的是春播时的新生与希望,那红叶展示的则是秋收后的愉悦与殷实。另外,日本自古红叶不只限于枫叶的红色,如银杏等黄色的树叶,也统称为红叶。

在日本文化中,银杏等黄色的树叶,也统称为红叶。 (Pixabay)

在日本最早的诗集《万叶集》(7世纪中叶〜8世纪下叶)中,我们便可看到日本民族是何等爱惜秋日红叶。该集中,有许多吟咏秋日红叶的诗篇,虽然大多为直抒自然之美,抑或借喻秋日红叶倾诉爱恋,描述寂寥,述说世事炎凉等,但也不乏对世事无常之感悟,对人伦天道之探寻,将秋与红叶提升到一个悟道的高维度。譬如,奈良时代的公卿、著名歌人大伴家持(718〜785年)的这首歌,就是通过树木的春花秋叶领悟人间诸事的无常:

“春来红花绽,秋到枫叶凋,虽为不言木,无常孰能逃?”

似这首诗歌这般,正因为大和民族自古便对春花秋叶、春华秋实情有独钟,并从中领悟天道世理,如今方有日本秋文化之绚丽斑斓。@*#

─点阅【东瀛采风】系列─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五月薰风送暖,现代母亲节康乃馨当令,回想古代中国的儿女们送什么花给母亲忘忧呢?亲子深情是岁月摧残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诗心。一起来看古代诗人孟郊和王冕献给母亲的诗。
  • 本章对比了政刑之治与德礼之治。大意是说:以政令来诱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若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整饬,百姓有廉耻之心,而且归服,走上正途。
  • 说起修炼,对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一定不陌生,不论是远古时期黄帝的乘龙飞升,还是秦始皇、汉武帝对神仙的笃信,抑或是八仙得道、唐僧西行。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的半壁江山,都与各朝各代的修炼者所留下的事迹息息相关。就连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些地名,也都和修炼者有着莫大的关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那些与修炼人有关的地名。
  • 为政篇,首章以“为政以德”定基,次章则讲“思无邪”。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故举《诗》要当一句以言之。孔门立学,无论学什么,都在人心上下功夫,归于己心之德。为政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载物,坦坦荡荡。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