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1):学而时习之

作者:薛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既是孔子一生之写照,又是《论语》全书之精髓。(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96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一》)

【注释】

1. 子:尊称。此特指孔子。顾炎武《日知录》:“周制,公、侯、伯、子、男,为五等之爵,而大夫虽贵,不敢称子。”“《春秋》自僖、文以后而执政之卿始称子,其后则匹夫而为学者所宗,亦得称子,老子孔子是也。”

2. 学:《说文》:“敩,觉悟也。”即“觉悟所未知也”(《白虎通》)。

3. 时:在一定的时候,或在适当的时候。南宋朱熹解为“时常”,亦通。

4. 习:广义,如练习、演习、实习、温习等等,概指将所学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5. 时习:钱穆《论语新解》指有三说。“一指年岁言。古人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简单礼节,十岁教书写计算,十三岁教歌诗舞蹈,此指年为时。二指季节言。古人春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射猎,此指季节为时。三指晨夕言。温习、进修、游散、休息,依时为之。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6. 说:同“悦”。佛门亦有“法悦”或“法喜”之说,《华严经‧卷二》:“佛音能起欢悦心,普令众生得法喜。”

7. 朋:《易经‧兑卦‧象》曰:“君子以朋友讲习。”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

8. 君子:可指“有德者”,也可指“有位者”,有德之人不一定有位。这里指“有德者”。

9. 愠:怒。朱熹认为愠不是大怒,“心中略有不平之意”即为愠。(朱熹《朱子语类》)

【讨论】

《论语》以这三句话开篇,当有深意。有人说“一部《论语》是没有形式上系统的”,实则不然。《论语》是语录体,乃孔门七十子后学之讨论编次所成,为什么这么编,自有其逻辑,隐而不显罢了。另一方面,孔子是圣人,弟子有七十二贤人,圣贤之说对人来讲有很深、很广的意义,后人只要不抱着反传统的意识,怎么去理解也不错(深浅不同而已),这也如同“诗无达诂”吧。

窃以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既是孔子一生之写照,又是15,000多字《论语》全书之精髓。

孔子的一生如何呢?夫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孔子好学,自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正因为孔子“志于学”,自然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一般人而言,学习开头更可能是“不亦苦乎”,怎么从苦变为乐呢?关键是要有“志”。当然了,是“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了。志立,砺志,渐渐学有所得,乐也就在其中了。这可不是抽象的,而是实在的,是一种境界。如果一个人仅仅知道吃饭可以解饿的道理而没有吃到饭,还是饿嘛!真正吃到饭了,才能了饥。颜回是孔子最中意的弟子,他能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这大概是好学的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吧。孔子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子自己呢?活到老学到老。晚年学易,韦编三绝。自言“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学什么呢?学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学”和“乐”两字可谓贯穿孔子一生。

孔子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三十而立”,自成一家,开馆授徒,声名远播,学生四面而来。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孔子那样,但一个“志于学”的人,或多或少也有“有朋自远方来”之乐,志同道合的人切磋琢磨,正所谓“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更深一层意义,则如《礼记‧学记》所说:“学至大成,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通过学习,“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此亦王化之初、入圣之阶也。

孔子一生好学,生命境界不断提升,乃至达圣人之境界。体现在哪里呢?“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稍讲一下“五十而知天命”。公元前497年,孔子开始周游列国,这一年他已经55岁了。周游列国不得用,还几遭险境,“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不少隐士曾劝阻他,孔子也知道时局礼坏乐崩,难以回天,为什么仍要周游列国呢?因为孔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天命,“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以此留给中华民族一段精神血脉。虽没能像商汤、周文王、武王、周公那样开一朝伟业,却以“万世师表”的方式来救世。元大德十年(1306年),元成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曾如此评价“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如此,再来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真是道出了圣人胸怀。

总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既是至理名言,又是孔子一生的高度概括,统贯《论语》全书。读者细嚼,味道自知。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语译注》(杨伯峻着,中华书局)
《论语新解》(钱穆着,三联书店)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精读《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三句话概括了孔子毕生为学的经验

点阅【《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