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漫谈:粤剧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粤剧是中国南方一大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及港澳、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唱念均用广州方言。

粤剧以“梆簧”为基本曲调,同时又保留昆、戈、广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伴奏除用二弦、高胡、三弦、月琴等民族乐器外并采用西洋乐器,如小提琴、萨克管等中低音乐器。在表演、舞台美术、灯光布景等方面吸收了话剧、歌剧、电影的长处,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粤剧脚色原分为十大行当,后精简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等独特的行当。传统剧目有五、六千个。著名演员有:马师曾、红线女、罗品超、白驹荣等。

──转自《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赵文卓找的女友对于娱乐圈来说,还是一个新人,是个叫张丹露的女孩子。

      ■日久生情

      说起两个人的相识,好象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事。

      张丹露来自东北,曾经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了十四年的京剧,专业是青衣,而且唱的还不错,得

  • 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去了。曾经采访过她的朱军哭了,称一位让人爱戴的老人走了。常派弟子们对老师的谆谆教导记忆犹新,“好好演戏,好好做人。”戏曲界的知名人士对老艺术家的离去也深表遗憾,这位国宝级艺术家的逝去是国家的损失。
  • “龙套”,是由演员扮演仪仗、侍从、卫士、宫娥、衙役、士兵等角色,四人为一堂,组合成护卫的队列,以显示帝后、将帅、各级官员等不同身份和地位。同时,又由于他们的服饰、扮相、手持道具的不同,以及他们站立的部位和排列组合成不同的场面,可以显示不同的环境特色。因此,他们既是剧中角色,又是构成某种场景的实体的一种物质条件,“龙套”就是具有这样的两重性。比如在帝王没有上场之前,一堂手持瓜棍瓜锤的太监或一堂大上场分别以八字形站在台中披着黄色绣龙的桌围椅帔的桌椅两旁,这种龙套与切末(即布景和大小道具)的组合,便构成了金銮宝殿的场景。在元帅未升帐之前,旗牌和兵将的排列与桌椅等切末的组合构成帅府,衙役的排列与桌椅等切末组合构成公堂,手持掌扇、符节、炉、宫灯的宫娥的八字站位,构成皇后的内宫等等,“龙套”成为构成场景的重要成分,其形体同切末一样起到构成环境的物质作用。
  • 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流行于上海和江苏、浙江的部分地区。它起源于江南一带农村中的“小山歌”,这些“小山歌”受到弹词等其他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不同的滩簧(有的地方称花鼓戏),如苏滩(苏州)、杭州(杭州)、甬滩(宁波)、锡滩(无锡)等。自上海开辟为商埠后,各地滩簧相继进入上海演出,上海的本地滩簧,为了与其他滩簧有所区别,便称为“本滩”,也叫“申滩”,即沪剧的前身。
  • 评剧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省,约有七十多年的历史。评剧起源于清末流行在河北省冀东地区的一种较为简单的说唱歌舞“莲花落”。
  • 二人台俗称“双玩意儿”,游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的北部地区。初名“打玩艺儿”,后来统称二人台。其形成过程有二说:一说清光绪年间,于内蒙古西部,在蒙汉民歌和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汉族民间舞,创造出一丑一旦、载歌载舞的表演唱,取名“蒙古曲”;一说清末叶,由山西河曲民间演唱小曲的“打坐腔”与秧歌等结合发展为歌舞表演唱,之后流传至内蒙古西部,吸收蒙族歌曲演变而成。
  • 小时候爱看戏,没想到戏曲人物就此住在记忆深处,当他开始做第一个人形娃娃,中国戏曲人物中的女子形象就这么一个一个在脑中、在手上鲜活起来。
  • 1966年,一群“破四旧”的红卫兵来到法门寺,先是捣毁了佛殿内的铜像,又试图挖开真身宝塔。住持良卿法师上前喝阻,被打得头破血流。法师随后披全身浇满煤油,在宝塔前自焚。
  • 《可爱的牧羊女》展现了莫扎特在音乐创作各方面崭露头角的才华。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歌剧样式,加入通俗的曲调,同时表现出对音乐风格及其语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风格和古典风格的交汇点上谱写了一部作品,开创了一种新类型歌剧──后来成为18世纪古典主义风格,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 就像学习西方经典一样,东方的传统戏曲也值得我们认识。“你会唱一段昆曲,你就懂得欣赏《游园惊梦》,你会唱一段《苏三起解》你就会爱上《四郎探母》。”陈金次说:“我们从小不让小朋友喝茶,他长大后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传统文化式微的主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