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紀(525)

下集-第十一章:尋訪
孔令平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 ,

第五節:夏光然(5)

返回金牛鎮後,他在場口擺了一個替人代寫家信和訟狀之類的小書桌,晚上又在附近茶館裡為喝茶人講評書,得點茶水錢,維持著清苦的生活。

1963年,他入獄後,懷著遺腹的妻子,被所在生產隊長強娶,並逼她墮胎,遭到她拚死反抗,總算把懷胎八個月的孩子生了下來。

老夏回到金牛鎮時,他的兒子已滿二十歲,兒子面對著這個站在面前的「陌生人」心情極為複雜,要認吧,想起幼時被人欺凌時,這個本該保護他的人到哪裡去了?不認吧……

回到金牛鎮,房子早已歸他人佔有,妻子也成了他人婦,看著站在跟前兒子眼裡的尷尬眼光,知趣的老夏悄悄的離開了他們,用發給他的安家費在昔日幾個朋友的幫助下蓋了一個 乾打壘的土房子,聊作棲身之榻,不久便同路經成都的鹽源同難結伴,一起流浪到重慶。

他用平淡的口氣講述著他的經歷,他的處境很像狄更斯筆下的奧立弗,只是他並不是濟貧院裡長大的孤兒,而是經過中共十幾年監獄錘煉出來的火炬戰士,同他們認錢不認人,奉行大魚吃小魚作風完全不同,他靠自己的正義感和正直,影響周圍的人,雖然他常遭人算計,弄得往往連飯都沒得吃的地步。

他講完了這段從未向任何人講述的隱情後,顯得非常疲倦,最後歎了一口氣,說道:「我得的病我最清楚,如果真的得了不治之症,那麼我想,我最後投靠五弟的時間也許到了,我預計要治好我的病,需要大量的金錢,在這個時候我再不花他的錢給我治病,就未免太傻了。」!

認定終身反對共產黨一黨專制,那麼他寧可流浪飄泊也不會去討權貴的恩賜。中國自古就流傳著叔牙、伯夷餓死在首陽山下的故事,我們這個年代中,像陳力,張錫錕這種寧死不屈的中華精英,真值得我們的後代大樹特樹,否則怎麼說中華魂猶存?!

那天晚上,我倆相聚在我房間,夜半我還給他做了一碗雞蛋湯,大概因為我在他身邊,使他感到寬慰,喝下了沒有嘔吐,平靜的睡去。我卻沒有睡意,突然感到我同他可能是最後一夜相聚了。

直到五點鐘與李倫約好,今天是防彈服鑒定會準備工作的最後一天,我匆匆的起床,在離開這位難友時,我一再叮囑他,現在他的病情未知,身體已十分虛弱,一個人回成都,我絕不放心。必須有人護送,所以請他無論如何等我兩天,在我開完鑒定會以後,由我專程護送他回成都。

兩天以後,當我回到壁山坐椅廠時,門崗上卻不見了他。我連忙去他的宿舍裡找他,正碰上與他同值夜班的老吳。他告訴我說:「你走的第二天,老夏開始大口吐血。昨天晚上,他告訴我不能再等你了,再不走恐怕真走不回成都了,我再三勸他再等一天,等到老孔回來,他也沒有聽,臨走時囑托我,把你給他過冬的衣服歸還給你。」

聽他這麼一說,我馬上問道:「有人陪他一起走嗎?」老吳回答道:「他臨走時說是去丁家找小王,是不是請小王送他一下,我就不知道了。他剛走才半天,現在要去小王家,興許他還在那裡?」說著從懷裡掏出了一張字條,我接過那張字條時手在顫抖。

令平如晤:我不能再等你了,這次給你增添麻煩了。我這次打工教訓太大,真實瞭解基層打工仔的艱辛。我的性格決定我不向新貴們賣笑,同時,我的病情又發,不得不走。等你四天你還未來,我只好離去。我決定到成都醫病,如能康服,九月二十七日一定再到鹽源憑弔死難的友人。然後叫我在共產黨的顯貴「弟弟」供我晚年,(他是求之不得的事,我還要慎重考慮再作決定)。今後可能經常見面暢談今生事,或寫點小東西,握手。
友:光然 1997年6月7日

讀罷,我的淚水奪眶而出,心中喊道:「為什麼在這個社會裡好人老是沒有出頭的日子?敢於反抗暴政的人老是被人整得無路可走?」

九月二十七日,正是「火炬」最後一位烈士劉順森犧牲於中共屠刀下二十一週年的忌日,病篤流浪的夏光然仍念念不忘,其忠己表,只是大陸上何年何月有這些英烈的記念碑,使他們的英魂為更多的民主事業後繼者所記念?

來不及多想,把信折好存放,向老吳說:「你能不能帶我去丁家找小王,興許他還沒有走。」老吳為難的說:「你知道,孫老闆的規矩門衛值班是不准換班的。」

我只好到車間去問幾個家在丁家的人。找到以後,在廠門口登上一輛去青槓的客車,等我們匆忙趕到小王的家找到小王時問他,他卻說:「老夏一直沒有來過。」我心中一陣緊張,這個老夏,這個在監獄裡經歷過多少磨難,好不容易活到今天的硬漢子,此時究竟在那兒呢?我迷惘的望著通向青槓的馬路自問。

難道他自己獨自上了去成都的高速公路,我們上那兒去找他?

我和帶路人只好返回坐椅廠。回到宿舍,老吳將他臨走時,囑咐轉交的一包棉衣提出來交還給我,那是我為他準備過冬的東西,現在人去物留,看著它我此刻掛欠他能平安到成都嗎?他能康復嗎?

唉!這些年來,從毛澤東地獄裡熬出來的摯友們先後離我而去了,王大炳、潘朝元、現在難道輪到夏光然了嗎?這些相逢時可以傾吐內心的至交血友,今天還剩下了幾個?鄧自新,鄧小祝、陳孝虞、王文典這些人如今生死不明,不知漂泊到何方了?

每想到這裡,便將他留給我的那張字條拿出來讀了又讀,不願相信他就這樣走了,難道這一張質樸的留言,真的是留給我的訣別書?人生何其短暫,算起來,他不過比我大五歲啊!今年才六十多歲呀?

從那以後,大約三年的時光,我都在盼望郵遞員會突然送來告知他下落的信件,甚至希望突然有一天他會來信約我同去鹽源祭拜已犧牲的難友。

1999年,我專門寫信到如今還滯留在鹽源農場的朱凌飛,王文典,告訴他們夏光然在我這裡離去的經過,並告訴他們老夏若康復他要重祭先烈的宿願。並請他們注意一有老夏回鹽源的信息立即通知我。

然而一年一年過去了,夏光然從此再沒有給我來過一封信。成都的朋友來電話告訴我,老夏沒有去過成都,鹽源就更是杳無音信了。

倒是每年我卻在做著一個夢——在鹽源二月的砂塵暴中,我看到了令我傷心的二道溝,在風砂瀰漫的五號梁子上,在那些埋葬這些烈士們的亂石堆中,夏光然正在向那些熟悉的墳塋鞠躬,一遍又一遍!!

原先的「火矩」成員一個個離去了,我越來越感到,揭露中共監獄黑暗的任務,在我肩上的擔子更沉重了!(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記下了潘老住地的通訊地址,我在第二天一早就告辭了,好在北碚到重慶並不遠,今後每逢假節日重逢團聚的時間還多,那時雖然家裡還沒有電話,但平時,通信問好互道近況則是經常的。
  • 我入監以後,從蒙昧狀態到政治上漸漸覺醒,便有潘老啟發和影響的成份,所以,我一直把他當成我的長輩和獄中的良師益友。
  • 在我勸說下,他留住了一夜,翻看了我所寫的「片斷」,並且在回去時,帶走了我寫的一些初稿。以後在它上面批了他的斧正,使我的《血紀》注入他的心血,給後來的讀者以更多教益。
  • 一個明知自己死期已近,仍然置之度外,坦然迎接日常發生的事,這除了仰仗他那畢生的人生毅力和一貫的臨危不懼外,未必沒有佛在暗中相助?潘老是聰明過人的長者,每天清早他不可能面對著大口吐出的鮮血,而不知察自己已入膏肓。
  • 好一位徹底的無我者,臨終前留下的這段文字瀟瀟灑灑,對這個痛苦不堪的人間,沒有任何牽腸掛肚和遺憾,沒有任何的遺產留給他的後人。
  • 後來我才知道,自他身患絕症後,全部斷絕了同周圍友人的信息。他的病來得突然,他的靈魂走得倉促。後來我問到唐元澄等人,他們壓根就不知道潘老得了肺癌。就連黃沙溪付食店,他站過櫃檯守過夜的那家商店的小青年們,都不知道他得絕症的消息。
  • 中共長期的虐待,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留下性格被扭曲的傷痕,鐵打的漢子也難避這種傷痕的惡性發作。所以倖存者之間保持相互慰勉,成了我們之間的共同約定。
  • 中共「改革派」想用經濟建設的成就,使自己迅速成為有產者,尤其想證明一黨執政比多黨制優越,為繼承獨裁衣缽辯護。然而,失去競爭所帶來的粗製濫造,失去監督所帶來的腐敗卻難以維持社會的穩定。
  • 他一面厲聲的警告,一面還走到鐵門前伸手把門關上,做出一付關門打狗的架勢。老夏的出現不僅使那些大喊大砸的人停止了手中的動作,大家都一齊把臉扭過去,朝著從縣城馬路上駛來的汽車張望。
  • 刑滿後,他仍保持著「火炬」成員的本色,繼續反抗中共對留場人員的壓迫,負責管理他們的敖麻子說他反革命本性絲毫沒有改,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將他「釋放」,離開鹽源農場,回到了他的金牛鎮老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