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生意經(6)鼎字之理化解危機

作者:孟欣
font print 人氣: 111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第二次危機

林尚沃廣拓人脈,結識富商李禧著,起用李禧著推薦的能人洪景來,生意如火如荼,但就在此時他面臨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危機。

一天,洪景來帶來一個鼎,問林尚沃鼎的輕重。這顯然不是在問鼎的真實重量,而是有弦外之音。林尚沃感到事情不妙,卻不知是甚麼意思,趕緊打開石崇大師留給他的第二個救命符,一看,竟然也是一個鼎字。林尚沃不懂其中深意,去求助好友朝鮮大儒金正喜。

「鼎」是國家的象徵

「鼎」字是仿照中國古代常用的鍋的形象造出來的漢字。上古時大禹主持鑄造而流傳下來的九只大鼎稱九鼎,象徵著天子的仁德,是國家的神器,作為天子代代相傳的鎮國之寶。「鼎革」指起義造反推翻舊王朝,帝業被稱做鼎業,帝位被稱為鼎祚,定鼎則是選定國都建立新的國家,金正喜給林尚沃講了楚莊王兵至周都城下,向周天子的使臣王孫滿詢問九鼎的輕重的故事,楚莊王「問鼎輕重」是表明自己欲把九鼎據為己有,取代周天子登上天子之位的野心。王孫滿回答:「鼎的大小輕重完全取決於天子之德,而不在於鼎本身。」暗示說能不能成為天子,不在於是否擁有九鼎,而在於是否有德。林尚沃明白了洪景來的意思,他企圖造反取得統治天下的權力,還想讓林尚沃入伙,得知了這樣的祕密,如果自己不從,將被洪景來滅口。

但石崇大師為甚麼也用鼎字來破解這個「問鼎輕重」的危機?林尚沃想到了當年聽從了石崇大師的話,在商界也可以修行成佛的暗示,下山還俗成為朝鮮第一大商人,任何想得到的東西都可以買來據為己有。但是,成為這樣的巨商就意味著成為商人中的佛了嗎?林尚沃看到了石崇大師送給自己的秘訣「鼎」字的祕密是為了讓自己從迷惘之中醒悟過來,如果不能參透這個偈語,擁有再多財富,也永遠只能是一個尋尋常常的商人。

三足之鼎的含義

金正喜繼續開示,更重要的是鼎的足。鼎有三足,因此古代又稱之為「三足器」。「鼎談」指三個人圍坐一起談論,「鼎立」指三個國家均衡對立,所有這些都因為鼎有三隻足。也就是說,治理天下的品德不在於鼎的大小或輕重,而在於支撐它的三隻足。再重的鼎,如果三隻足不能均衡地支撐,必然會翻倒在地。對於人品而言,古人常借鼎的三隻足來比喻人的三種慾望:一是名譽,二是權力地位,三是財富。人只有在超越了慾望之後才能夠享受真正屬於自己的、有意義的人生。在道家看來,人的三種慾望就好比鼎有三足,人欲追求享受名譽與地位、聚斂錢財乃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一個人慾壑難填過分追求這些身外之物,譬如富有之人垂涎於名譽與權勢,恨不得全天下都屬於自己一個人,這是違背天命,好比要用一足取代三足,那麼一隻足的鼎一定會翻倒。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因此,一個能平衡好三個足所代表的慾望的人是人中的賢人,無知、無慾、無為則是聖人。

林尚沃明白了現在自己已擁有其中的一足——財富,成為全朝鮮最富有的人,如果自己要幫助洪景來,參與其謀反,那就是另外一個慾望——權力的慾望在支使他的行動。這就好比折斷鼎腿,林尚沃參與造反是違背天意,必遭上天重罰。

放棄權力慾,化解危機

聽從了石崇大師的訓誡和金正喜的開示,林尚沃回家後斷掉鼎的一足,婉拒了洪景來的要求他入伙共圖王位的要求,避過了滅門的慘禍。而林尚沃的好友,曾與林尚沃一起去過大清的富商李禧著卻以「天下第一王」為志向參加了洪景來的兩西大亂,身首異處,並禍及全家。證明了石崇大師通過鼎字對林尚沃的嚴厲警告是正確的。林尚沃以「天下第一商」為志向。他經商是為社會,沒有政治野心,希望在安定的政治環境中實現經商的理想。儘管他財大了,但氣並不粗,也沒有以金錢破壞社會秩序,達到個人政治野心的念頭。儒家文化注重「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裡的「平天下」並不是自己當皇帝去治天下,而是使天下治、即維護天下太平。如果帝王的氣數未盡,造反謀權被稱為「犯上作亂」,是「亂臣賊子」。

相比之下,一些西方的金融巨頭,有了錢還要權,盼望野心與財富同時增長,利用金錢掌控政治,甚至不惜製造戰爭來大賺其錢,結果使生靈塗炭,天下大亂,再成功於社會又有甚麼意義呢?而且這樣的斷足之鼎也是遲早要傾覆的,天網恢恢,害人後最終會害了自己,事情搞得越大,越是得意忘形,將來就會遭致越大的劫難。而很多中國的官員,當官後便開始經商,或通過給商業審批而撈取大量的好處費,變成官商一家,同樣會因不公平而製造社會矛盾。林尚沃專注於用經商實踐他平天下的理想,今天看來更值得敬佩。

在鼎字的開示下,林尚沃認清了不能追逐權力,但當他放棄了對權力的貪慾後,卻被破格提升為官員,成為了和大清巨商胡雪巖一樣的歷史上少有的以經商的才能位列兩班的紅頂子商人。歷史記載,林尚沃32歲就成為灣商大房,並看重人參、貂皮的貿易,壟斷朝鮮八道以及對中國清朝的商業貿易,終於使義州灣商成為朝鮮第一商團。1811年兩西大亂爆發,林尚沃曾因為協助松商(開城商人)洪英秀違法與大清商人交易而受到審問,但後來因為代表灣商出資協助政府平亂,因而獲得純祖的認定破例賜予林尚沃三品的官階(當時非兩班出身的商人為中人階級,而只有兩班才可被授予朝廷官職)。@*#

原文標題:《商道》裡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生意經(6)——鼎字的道理化解危機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勤儉是最古老的訓誡:「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在中國歷代成功商賈中,也一直貫徹著「不勤不得,不儉不豐」的精神。古代商人的經商之道中,所體現出的是"誠信是為商之德"、"勤儉是經商之本"、"進取是經商之道"等古風。明清兩代,商業得到空前發展,更不乏秉承勤儉原則的商人。
  • 被韓國各界譽為亞洲史詩般的《商道》,同名小說不僅創下韓國發行史上的奇蹟,其中詮釋的「做生意並不是賺取金錢,而是賺取人心」;「生意人沒有比失去信譽更大的損失了」;「遇到困難就違背原則,那還叫甚麼原則」等經營理念,深得中、韓、日等國企業家的共鳴。
  • 從古至今,有人在財富中如魚得水;有人在財富中如履薄冰;也有人在財富中,敞開仁義的大門,與眾人分享。韓劇《商道》的經典,通過再現朝鮮「第一富商」林尚沃的一生,讓戲裡戲外的世人,看到財富的最終方向,廣施和回饋。
  • 如果問,人的財富從哪兒產生?對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想必很多人會說,當然是靠才智和努力。現實中,也有不少人即使付出了很多努力,也不見財富開花結果,於是不得已的貼上了失敗的標籤。由此,想到台灣一個建築商的例子。
  • 在金錢主宰的商業帝國,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裡,要想獲得長期的福利,將善行放入商業模式,逐漸成為很多現代企業的發展方向。維珍品牌(Virgin)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在回顧多年的經營後,綜合大量事實傳遞出「行善統治商業」的思想。這聽起來頗有幾分雷人。
  • 在商業世界裡,利益和道德是否必然對立?為了利益最大化,是否就必須犧牲商業道德?在台北中醫院的周韻生院長看來,這倒未必。
  • 二零一五年五月十四日,來自世界各地的八千三百多名部分法輪大法弟子相聚在紐約巴克里中心(Barclays Center)體育館,參加了盛大而隆重的二零一五年紐約法輪大法修煉心得交流會。他們中的部分企業家大法弟子在各自經營生意過程中堅持秉持宇宙特性「真善忍」法理,在歷經名利考驗等實修過程中都深切體悟身心得益匪淺,看淡功名利祿之後反而生意更加成功。他們衷心感恩於傳授真正「商道」的李洪志師父。
  • (大紀元記者黃美儀馬來西亞怡保報導)得知大紀元要進行關於商道的專訪,TST生物製藥集團的集團首席執行長張建華有感而發:「做生意,道德和誠信真的很重要。」他回憶起當年自己剛出來做生意不久,曾經遇過一個不老實的生意夥伴。「他拖我的帳,而且用不正當手法騙了我一幫貨。」
  • (新紀元週刊440期,作者謝田)探索善德和巨富的關係,我們必然要涉及到商道、商之真道的問題。8年前,《新紀元》周刊的第29至31期的三篇專欄文章中,我談到了「商道‧賈道‧商之真道」的話題,曾引用一個很好的商業中的案例,這案例源自《商道》一書,是韓國作家崔仁浩寫的,推薦給大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