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賞析:〈何彼襛矣〉

作者:明珠

詩經賞析(小玉/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2616
【字號】    
   標籤: tags: , , ,

 

《詩經.國風.召南.何彼襛矣》

何彼襛矣?唐棣之華!
曷不肅雍?王姬之車。

何彼襛矣?華如桃李!
平王之孫,齊侯之子。

其釣維何?維絲伊緡。
齊侯之子,平王之孫。

註釋:

1.何彼襛矣?唐棣之華:何,為何。彼,那些。襛,音農;形容草木茂盛的樣子。「襛」的本義為「厚的衣服」,但在本詩中音義通「穠(音農,形容草木茂盛的樣子)」,因此朱熹的版本《詩經集傳》此字為「穠(何彼穠矣)」,《康熙字典》則兩個版本均認可。

唐棣,別名:栘、栘楊、扶栘、棣楊等;每年孟春四月開白    花,果實清香甜美可食可釀酒等。李時珍《本草綱目》:「時珍曰︰乃白楊同類,故得楊名。崔豹曰︰楊,江東呼為夫。圓葉弱蒂,微風則大搖,故名高飛,又曰獨搖。【集解】藏器曰︰木生江南山谷。樹大十數圍,無風葉動,花反而後合。」必須說明的是,《詩經.小雅.常棣》中的「常棣(棠棣)」與本詩中的唐棣不是同一種植物。「常棣(棠棣)」俗稱「郁李」,在《本草綱目》中也有專門的介紹。華,音義通「花」,本詩讀「滑」及「花」都行。「華」通「花」時,古音讀「敷」,如果這樣讀,那麼後面的「王姬之車」中的「車」應該讀「居」。這樣讀是為了押韻及朗讀時上口。

這兩句大意是:為何那棵樹這麼的花團錦簇?因為唐棣之花正在開放。(這兩句是借喻王姬出嫁時送親車仗數量眾多,儀仗肅穆且合乎禮儀。)

2.曷不肅雍?王姬之車:曷,音義通「何」,為何,難道。肅雍,《毛傳》:「肅,敬。雍,和。」即肅敬雍和;形容儀態恭敬、舒緩、雍容華貴。王姬,《鄭箋》:「王姬,武王女。姬,周姓也。」此位王姬是周武王的女兒,姬是周朝的國姓。之,往,走向(送親車隊);《鄭箋》:「之,往也。」「王姬之車」不能理解為「王姬的車子」,因為「肅雍」一詞只能形容人,不能形容物。這兩句的大意是:這難道不就是肅雍嗎?王姬走向送親車仗時的儀態!言外之意,王姬出嫁時,一出門走向車隊儀態就端莊恭敬,沒有一點驕傲的樣子。《鄭箋》:「何不敬和乎?王姬往乘車也。言其嫁時,始乘車則已敬和。」本詩用「曷不肅雍」反問句來加強語氣,以形容王姬雖然身分尊貴但卻沒有驕傲的樣子。

3.何彼襛矣,華如桃李:為何那棵樹這麼的花團錦簇?因為唐棣之花艷若桃李。(這兩句是形容王姬容顏美麗及齊侯之子儀表堂堂。)

4.平王之孫,齊侯之子:平王,古代的經學大師一致認為,平王指周文王。《毛傳》:「平,正也」。《鄭箋》釋義:「正王者,德能正(歸正)天下之王。」孔穎達《毛詩正義》:「此文王也……以德能正天下則稱平王。」並引用古人的註釋「又《尚書.大誥》注『受命曰寧王,承平曰平王』」周文王既是受命(受天命立國)之王,又是以道德教化修齊治平之王,所以既可稱為「寧王」,也可稱為「平王」。

「平王之孫」是為了突出王姬身分的尊貴,她是周文王的孫女,周武王的女兒,周成王的妹妹。並以此來呼應第一章的詩句「曷不肅雍?王姬之車」。

「齊侯之子」即姜太公(齊太公)的孫子,齊國國君齊丁公姜伋的嫡長子姜得。周武王滅紂之後,姜子牙被封在齊國(疆域涵蓋現今的山東、河北、河南部分地區),齊國是當時周朝最大的諸侯國之一。姜太公的大名及事跡各位讀者都很熟知,筆者不用過多介紹了。而姜太公的嫡長子姜伋也赫赫有名,他曾是朝廷最驍勇的虎賁軍的首領,負責保衛王都及王宮的安全。當時姜太公受封赴齊國上任後,其嫡長子姜伋留在王都任職。姜太公去世後,姜伋去齊國繼位,其嫡長子姜得就留在王都。這是周朝的慣例,對周公及召公也不例外,只是周公和召公留在王都輔佐武王及成王,他們的兒子則被派去管理他們受封的諸侯國。

5.其釣維何?維絲伊緡:其,語氣助詞。釣,釣魚(線)。維何,用甚麼最好?伊,代詞「那、那種」。緡,音民;《毛傳》及《爾雅》釋義均為:「緡,綸也。」綸字在本詩中確切的意思是由蠶絲聚合編織而成的釣魚繩。這兩句的大意是:釣魚的線用甚麼最好?用那種獨繭絲編織的綸。朱熹《詩經集傳》:「絲之合而為綸,猶男女之合而為昏也。」

必須說明的是,本詩之所以用「維絲伊緡」來形容善於釣魚的人用的釣魚線是甚麼做成的,它涉及了一個典故及釣魚的技巧[1]。「絲」不是一般的蠶絲,而是指 「獨繭絲」,也就是找那種個大絲長的一顆繭來抽絲,然後再聚合成綸線來釣魚。這種釣魚線的特點是不容易斷,而且隱蔽性能好。我們都認同一根筷子容易折斷,十根筷子不易折斷的道理;可是古人卻認為,十根粗細不均的筷子還是容易被折斷;只有十根粗細都一樣的筷子才最不容易被折斷(即使其合起來的直徑比前者小,亦然)。同樣道理,用五十縷獨繭絲編織成的綸線,比一百縷普通蠶絲織成的綸線更堅韌;因為前者每一縷絲的粗細都一樣,受力均勻;而後者雖然縷數多,但因為粗細不一,受力不均勻,其中最薄弱的那一縷反而吃力最大,最容易斷,然後起連鎖反應,最後全部斷掉。

因此,「其釣維何?維絲伊緡」是用來借喻王姬與姜得的婚姻好合、德行及容貌般配,並照應第二章的「華如桃李」。

賞析:《毛詩.序》:「〈何彼襛矣〉,美王姬也。雖則王姬亦下嫁於諸侯,車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猶執婦道,以成肅雝之德也。」這段話大意是:〈何彼襛矣〉是讚美王姬的一首詩篇。雖然王姬也只能下嫁於諸侯國君(或諸侯國君的嫡長子),她的車輿禮服不依諸侯國君的嫁娶常例,只比王后(天子的正妻)低一等。但她卻能秉持婦道,成就肅敬雍和的美德。

諸侯嫁女,送親的規格是「百兩將之(詳見〈鵲巢〉賞析)」。而王姬身分比諸侯國君還高,車服只比王后低一等。周朝王后出行時的車服規格在《周禮.春官.巾車》中有詳細介紹[2]。

本詩所說的故事發生在周成王時代,也就是周成王的妹妹出嫁。周武王有五個兒子兩個女兒,其中長女大姬(太姬)周武王在位時期下嫁於當時的陶正(周朝官名)胡公(媯滿),胡公因為是舜帝的後裔,所以婚後即被封於陳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等典籍有記載)。

周成王雖是嫡長子,但排行老二,大姬是姐姐。在周朝時期,天子的長女一律稱為「大姬」,其他的女兒稱為「王姬」[4]。秦漢以後才開始稱皇帝的女兒為「公主」,長女稱為「長公主」(《史記.外戚世家》:「立竇姬為皇后,女嫖為長公主。」女嫖,即漢孝文帝女兒劉嫖。)

何彼襛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雍?王姬之車。為何那棵樹這麼的花團錦簇?因為唐棣之花正在開放。這難道不就是肅敬雍和嗎?王姬走向送親車仗時的儀態!

唐棣樹開花時的特點就是花團錦簇,用它來借喻王姬送親的車隊數量多且場面熱鬧。周成王執政時期也是西周的全盛時期,「成康之治」在歷史上也一直被人稱道。《史記》記載了「成康之治」時期,朝廷刑罰擱置了四十多年沒去動用[4],因為老百姓都能尊尚道德。周武王駕崩的時候,周成王才13歲,大姐已經出嫁。成王是這些兄弟中最大的,而妹妹王姬又是最小的一個,周成王對自己的弟弟妹妹都很疼愛。

這位王姬身分可不一般,她是周文王的孫女,周武王的女兒,周成王最疼愛的小妹妹。她的出嫁,可以說是當時王都中的大事,更可以想像當時看熱鬧的官民一定很多。在周文王的道德教化已經深入人心的時期,王室成員的一舉一動備受民眾關注,老百姓的心裏都有一桿秤,大家都在期待王姬會怎樣從自己府邸走出來,登上她的厭翟之車。

這時,王姬出場了,當她帶著恭敬雍和的儀態緩緩走向自己的坐車時(王姬之車),本詩的作者捕捉到了圍觀民眾的驚歎聲:「這難道不就是肅敬雍和嗎(曷不肅雍)?」王姬給大家展示了甚麼才是肅雍的儀態。肅敬,是因為感恩自己的婚姻是「天作之合(上天安排的緣分)」;雍和,是指儀態舒緩和洽;王姬沒有因為自己的身分特殊而露出驕傲的樣子。

本詩與〈甘棠〉有異曲同工之妙。用圍觀民眾的評論來讚美王姬,更能獲得讀者的認可。這種獨特的場景描寫手法,很值得我們從事文學創作的朋友借鑒。

何彼襛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侯之子。為何那棵樹這麼的花團錦簇?因為唐棣之花艷若桃李。他們是周文王的孫女,齊國國君姜伋的兒子。

桃花和李花都是春天開放,所以「桃李」一詞不僅是形容王姬的美貌,齊侯姜伋之子姜得的儀表堂堂,青春年少,還借喻了他們的婚姻及時;因為春天正是結婚的好時節(詳情可參看〈摽有梅〉的賞析)。

由於姜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5]」,所以「平王之孫,齊侯之子」意即一位是周文王的孫女,一位是姜太公的孫子;他們的婚姻是門當戶對。

其釣維何?維絲伊緡。齊侯之子,平王之孫。釣魚的線用甚麼最好?用那種獨繭絲編織的綸。他們是齊國國君姜伋的兒子,周文王的孫女。

通過筆者前面的註釋中我們也知道了,用一顆「獨繭」來繅絲,抽出來的絲最均勻,每一縷絲都是一樣的粗細,一樣的強度;這樣合股織成的綸線的強度及韌性最好,釣魚才能釣得多。以此來借喻王姬和姜得的婚姻好合(如絲合成綸)、德行及容貌般配;他們組成的家庭會興旺發達,他們將來治理的諸侯國會國泰民安。並呼應第二章的「華如桃李」。

結語:〈何彼襛矣〉這首詩通過描寫王姬結婚的場景,來教化當時的王親國戚或貴族子弟不能恃寵而驕,應該在尊尚道德方面做老百姓的典範。從這首詩中我們也可以明白一個道理,看一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如何,看那些官二代的所作所為是最清楚的。

王姬之車時的肅雍儀態,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生活在現今社會的人都對照一下自己平時的言行舉止。出生在帝王或官宦之家,那是天命;可是天命的身分必須有合乎道德禮儀的言行舉止才能對得起上天的安排。

以「獨繭絲」聚合為綸,做成的釣魚線,強度及韌性最好。它告訴了我們一個常人社會普遍適用的道理:比如一支軍隊,士兵的訓練成績都很平均,這樣的部隊戰鬥力最強;反之,既有尖刀兵,又有「拖油瓶」,這樣的部隊就是烏合之眾。研究一個課題或做一個項目也一樣,團隊中成員的水平接近,這樣才容易成功,不易出現差錯。

往大的方面說,一個社會,如果人的普遍道德水平已經敗壞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都成了座右銘了,這樣的社會,就如同一把粗細相差很多的筷子,或者是一根由不同大小的蠶繭抽絲編織的釣魚線,一樣容易斷;他再怎麼高喊「團結」都沒有用,因為人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著想,人心不齊;所以中國又有一句俗話「強扭的瓜兒不甜」。而劫持這樣的社會組成的政權,就是烏合之眾,很快就會垮臺。

[附註1]據《列子.湯問》記載:「詹何(人名)以獨繭絲為綸,芒針(針細長形如麥芒)為鉤,荊、篠(細竹)為竿,剖粒為餌,引盈車之魚(釣起整車的魚)於百仞之淵、汩流(急流)之中,綸不絕,鉤不伸,竿不撓。」

唐貞元時期(唐德宗年號)文人李君房〈獨繭綸賦〉:「維絲伊緡,體道之要(體會出了道理的精妙)。繭之緒(獨繭絲)可以為垂釣之綸,綸之微(隱蔽)可以精用釣之妙。」

[附註2] 因為《周禮》中有關輿服的記載篇幅很多,所以孔穎達在註釋中總結為:「正義曰:王后五路(五種車子),重翟(雙重翟鳥的羽毛插在車的兩側)為上,厭翟(按次序在車的兩側插上一排翟鳥的羽毛)次之。六服(六種禮服),褘衣為上,褕翟次之。今言下王后一等,故知車乘厭翟,服則褕翟也。」

周朝的天子及王后出席不同的典禮時,均使用不同的五種車子和六種禮服。其中王后的重翟車及褘衣,是祭天及祭先王(周文王)時用的。只有王后才能乘坐重翟車及穿著褘衣。而王姬則是乘厭翟車及穿著褕翟服裝。

[附註3]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第五》:「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文中的「公主」指魏國國君的女兒。也就是說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公主」的,是諸侯國國君的女兒,不是天子的女兒。在十三經及《史記》的正文中未見將周朝天子的女兒稱為公主的例子。秦漢時期,皇帝女兒出嫁時由朝廷的三公主婚,故開始稱皇帝的女兒為「公主」,其本意是由朝廷三公主婚的女子。

[附註4]《史記.周本記第四》:「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刑措)四十餘年不用。」

[附註5] 《詩經.大雅.大明》:「維師尚父,時維鷹揚。」周武王把姜太公當成自己的老師及父親那樣來尊崇。@*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通過學習《詩經》也能大致的了解一些中醫的知識。因為過去讀書人不是每個都能在朝為官,即使不能為朝廷出力的,在鄉中也能根據所學的知識,服務於民眾,行善積德。
  • 本詩用「比」來起「興」,「采采卷耳」象徵著天下百姓;而卷耳的嫩葉象徵賢人或賢臣……
  • 這神奇的詩篇,可說是一首預言詩。告訴人們當社會出現某種現象時,該如何應對…
  • 〈樛木〉詩中講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人不能有嫉妒心。那麼君子或淑女應該怎麼做才能去掉嫉妒心呢?
  • 古人常用螽斯比喻多子多福,或比喻此人因不妒嫉而多子多福。也可單用「螽斯」或「螽斯羽」來比喻寬容不妒嫉的品德。
  • 一位女子的婦德很好時,才能操持好家庭中的事情,才能庇蔭一家人,這就是「宜其家人」…
  • 〈兔罝〉也是一首神奇的詩篇,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意思完全不一樣,剛好一正一反。正的一面是講太平盛世時期出現的社會現象;反的一面是講暴政時期出現的社會現象。
  • 古人認為,人類的生存環境是上天賜予的,所以古人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用最好的食物來祭祀天地神明。《詩經》中有很多這一類的詩篇…
  •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這是反復的誦唱著追求美好的事物要合乎道德和禮儀…
  • 這首詩雖然是以一位普通的婦女語氣寫的,但既然經過了聖人孔子的選擇並將它編輯到《詩經》中去,那麼它就有了內涵,它就有了想要讓人領會的言外之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