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樂舞詩、詞、曲、賦精華賞析

樂舞文學賞析:帝王詔令.頒示禮樂詔

作者:仰岳
敦煌莫高窟217窟壁畫《破陣樂舞勢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74
【字號】    
   標籤: tags: , , ,

帝王詔令.頒示禮樂

唐太宗

先王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1]。象天地以制法,通神明以施化[2]。樂由內作,禮自外成[3],可以安上治民,可以移風易俗[4]。揖讓而天下治者,其惟禮樂乎[5]!固以同節同和,無聲無體[6],非飾玉帛之容,豈崇鍾鼓之奏[7]!

日往月來,樸散淳離[8],淫慝以興,流湎忘本[9]。魯昭所習,惟在折旋[10];魏文所重,止於鄭衛[11]。秦氏縱暴,載籍咸亡,漢朝修緝,典章不備[12],時更戰國,多所未遑,雅道淪喪,曆茲永久[13]

朕恭承明命,嗣膺寶曆[14],懼深馭朽,情切納隍[15]。憑宗廟之靈,資股肱之力[16],上下交泰,遐邇乂安[17]。率土阽危,既拯之於塗炭[18];群生遂性,思納之於軌物[19]。興言正本,夕惕在懷[20]。蓋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21],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22]。朕雖德謝前王,而情深好古[23]。傷大道之既隱,懼斯文之將墜[24],故廣命賢才,旁求遺逸,探六經之奧旨,采三代之英華[25]。古典之廢於今者,咸擇善而修復;新聲之亂於雅者,並隨違而矯正[26]。莫不本之人心,稽乎物理[27],正情性而節事宜,窮高深而歸簡易。用之邦國,彝倫以之攸敘[38];施之律度,金石於是克諧[29]。今修撰既畢,可頒天下,俾富教之方,有符先聖人倫之化[30],貽厥後昆[31]

台北故宮展出吳彬繪畫與明人十八學士圖特展
〈宋人十八學士圖〉唐太宗設文學館收聘賢才,以杜如晦、房玄齡等十八人並為學士。原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參考注釋

[1]太宗為教化子民親自下《頒示禮樂詔》。依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於貞觀十一年(西元637年)頒布施行。

辨方正位: 樹立思想體制,辨別四方,以正君臣之位。

體國經野:體:劃分;經:丈量。此句泛指創建與治理國家。《周禮.天官.序官》:「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高官分職,以民為極。

[2]象天地:取象於天地。《周易.繫辭下》: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3]內:內心,內在行為。外:外在動作,應對進退。《禮記.樂記》:「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

[4]安上治民:教導人民恭敬和順。移風易俗:改善不良的風俗習慣。《孝經》: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5]揖讓: 作揖及謙讓,是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這裡做為人民互相禮讓,太平治世的場景。《周禮.秋官.司儀》:「司儀掌九儀之賓客擯相之禮,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

[6]同節同和: 順應天地節日、氣數。《禮記.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無聲無體:意即禮樂之原理:三無之意。《禮記.孔子閑居》:「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 孔穎達 疏: 「非有升降揖讓之禮,故為無體之禮也。

無聲:達到心中的平和,而不需以聲音來表現。

無體:發自心中的敬意,而不需動作儀式來表現。

無服:真心表示對人的悲憫與同情,而不是因為關係親近。

[7]非飾玉帛之容,豈崇鍾鼓之奏:並非華美的器物,或者演奏宮廷、廟堂的樂舞這一類形式就把它當作禮樂的根本。

《論語.陽貨》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8]日往月來:形容歲月流逝。《周易.繫辭下》:「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樸散: 淳樸之風消散。李白 《酬王補闕惠翼莊廟宋丞泚贈別》:「樸散不尚古,時訛皆失真。」 王琦 註:「樸散,謂淳樸之風散失也。

[9]淫慝:邪惡。漢 劉向《說苑.政理》:「後宮不荒,女謁不聽,上無淫慝,下不陰害。」流湎:放縱無度。《禮記.樂記》:「慢易以犯節,流湎以忘本。

[10]魯昭:魯昭公,魯國之二十四代君主。任內時期大權旁落由「三桓」把持朝政,最後發生了「鬥雞之變」,魯昭公因此逃到齊國。

折旋:一種行禮的動作、禮儀的步伐。《韓詩外傳》卷一:「立則磬折,拱則抱鼓,行步中規,折旋中矩。」魯昭所習,惟在折旋。應是指魯昭公已有失禮法而只注重「周旋」等儀節形式的意思。

[11]魏文:魏文侯,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經濟。魏文侯為人好學,經常向孔子的弟子子夏請教學問及音樂之道。

鄭衛:泛稱淫靡的音樂。《禮記.樂記》:「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惟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12]修緝:編纂整理。唐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貞觀初,勑祕書丞令狐德棻、祕書郎岑文本,共加修緝,定為《周書》五十卷。典章:制度法令等的統稱。」

[13]未遑:沒有時間顧及;來不及。雅道: 正道;忠厚之道。曆茲:到現在。

[14]明命:成其教命。《詩.大雅.烝民》:「天子是若,明命使賦。」 馬瑞辰 通釋:「《爾雅.釋詁》:『明,成也。』明命猶言成命,謂成其教命使布之也。」嗣膺:繼前人而當受。寶曆:國祚,皇位。

[15]馭朽:喻帝王治國,艱險不易。《書.五子之歌》:「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孔穎達疏:「我臨兆民之上,常畏人怨,懍懍乎危懼,若腐索之馭六馬。索絶則馬逸,言危懼之甚。

納隍:出民於水火的迫切心情。唐 陸贄 《論淮西管內水損處請同諸道遣宣慰使狀》:「儻宏善救之心,當軫納隍之慮。

[16]宗廟:古代帝王、諸侯祭祀之處。股肱之力:形容做事已竭盡全力。

[17]交泰:指君臣之意互相溝通,上下同心。遐邇:遠近。乂安: 太平;安定。

[18]率土:普天之下,四海之內。阽危:臨近危險。塗炭:喻極困苦的境遇。

[19]群生:一切蒼生。遂性:順應本性。軌物:規範;準則。《左傳.隱公五年》:「君將納民軌物者也。」杜預註:「言器用眾物不入法度,則為不軌不物。

[20]興言:明白告訴(用於上級對下級)。

晉 左思 《魏都賦》:「聖武興言,將曜威靈。」 南朝 宋 顏延之 《赭白馬賦》:「王於興言,闡肄威稜。」 南朝 梁 沉約 《奏彈王源》:「陛下所以負扆興言,思清敝俗者也。」也可指心有所感,而發之於言。

晉 陸雲 《答兄機》詩:「銜思戀行邁,興言在臨觴。」 明 楊慎 《聖泉篇贈韓石溪》詩:「荒塗欣良會,興言遂成篇。

正本:端正其本源、根本。夕惕:小心謹慎。在懷:放在心裡,不能忘懷。

[21]蓋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意思應為,只有深刻了解禮樂含意的人才能創作新的禮樂,能了解禮樂種種儀式的人則可說明禮樂的規範。出自《禮記.樂記》: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鄭玄註解 述:謂訓其義也。

[22]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意思應為:能創作禮樂的人稱之為「聖」,能說明禮樂規範的人稱之為「明」。出自《禮記.樂記》: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鄭玄註解 作:作者謂之聖,禹、湯、文、武、周公是也。明:述者為之明,游、夏、季札是也。

[23]謝:不如。好古: 謂喜愛古道、聖賢之嘉言懿行。《論語.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4]大道:禮樂的正道;指最高的治世原則。《禮記.禮運》:「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斯文:指禮樂教化、典章制度。《論語.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將墜:將要衰亡。

[25]遺逸:隱居避世的高人。奧旨:奧義;要旨。三代:夏、商、周上古時期。英華:美好、精粹的人或物或上者之德行教化。

[26]新聲:鄭衛之音,民間俗樂。

[27]稽乎物理:考察事物的道理、規律。

[28]情性:本性。事宜:事情的道理。簡易:簡單易行;不煩難。彝倫:常理;常道。敘:秩序次第。整句為安定邦國的原理與社會秩序。

《書.洪範》:「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

[29]律度:音律的法度標準。金石克諧:使廟堂之樂能諧和。

[30]富教:使人民富足,並加以教化。《論語.子路》:「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人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尊卑長幼之間。《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 舜 )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31]貽厥:指留傳;遺留。《書.五子之歌》:「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後昆:子孫,後嗣。

參考譯文

《唐朝宮樂圖》(公有領域)

先王樹立思想體制,辨別四方、正君臣之位治理國家。體悟天象,了解神的旨意並用之以教化天下眾生。

禮樂的教化由人的內心而發,表現在外就可以使人民恭敬和順,改善不良的風俗習慣,人民互相禮讓而天下大治,不正是因為禮樂的功用嗎?

僅僅追求那些如外交禮儀上出現的華美器物,或是那些在宮廷、廟堂演奏的名貴樂器,不能當作禮樂的根本;像孔子所說的,順應天地節日、氣數,恢復禮樂的三無原理才是禮樂的根本。

歲月流逝,物換星移,上古淳樸之風日漸消散。邪惡逐漸興起,人民放縱無度,忘了自己的根源。春秋時期的魯昭公安於逸樂、只注重「周旋」等儀節形式,最後大權旁落,最後亡命齊國。戰國的雄主魏文侯也不免沉溺於淫靡的音樂。到了秦朝秦王演繹暴的文化,上古的典籍也因此損失亡佚。漢朝開始編纂整理典籍,但仍不夠完備充分。因為前面又經歷了戰國時期,各國攻戰不斷,沒有時間顧及文化典籍及教育,所以忠厚之道也逐漸散亡至今。

我繼位為王,承襲上天教化之命,戒慎恐懼地了解這艱險不易,出自救民於水火的迫切心情。依靠著先王、聖賢們給我的保佑,竭盡全力盡己之能。與臣下之意互相溝通,上下同心希望天下百姓能太平、安定。然而普天之下正臨近危險,處在困苦的境遇。我要思考著如何讓一切蒼生們可順其本性規範。

我一直想明白告訴人們如何端正其本源,回歸做人的根本。這件事我一直小心謹慎地放在心裡,不能忘懷。我知道,只有深刻了解禮樂涵義的人,才能創作新的禮樂,能了解禮樂種種儀式的人,才可說明禮樂的規範。能創作禮樂的人:如禹、湯、文、武、周公,稱之為「聖」,能說明禮樂規範的人,如子游、子夏、季札,稱之為「明」。

我的德行雖然不如前代聖王,但是我非常喜愛傳統文化及聖賢們的嘉言懿行。我感嘆禮樂的正道,亦即最高的治世原則,即將逐漸消失隱沒,擔憂聖賢的禮樂教化、典章制度將要衰亡。

所以我大力要求朝中的精英賢才們去發掘隱居避世的高人,研究六部儒家經典的奧義,並探尋夏、商、周上古時期精粹的文物、書籍。發現古書、文物在流傳中有損壞、殘露不全的要選擇好的設法修復。民間俗樂若有進入宮廷、混亂雅樂的,就要找出錯誤之處給予修正。這一切都要以教化人心為本,並仔細考察事物的道理、規律,以歸正本性、合於事情的道理為主。使高深的道理簡單易行。將此道用之於安定邦國,那社會秩序就會恢復;如用之於音律的法度標準,那廟堂之樂便能諧和。

修訂好禮樂的制度後,就可頒布天下施行,使人民富足,並加以教化,才能符合上古聖王留下的人倫關係的規範,並且流傳於後世子孫。

題解及賞析:

唐太宗像。(公共領域)

《頒示禮樂詔》作者唐太宗(西元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為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即位後改年號為貞觀,他締造的「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時期之一。

唐太宗是是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於一身的偉大君主,他留下的文治武功為歷代君主的典範,史稱其為千古一帝。

此文為帝王詔令,俗稱為「聖旨」,是皇帝在登基、大婚、親政、殯天、繼承大統等宗室要務,與國家重大災變、重大革新或隆重慶典時,詔告天下所用之文書。唐代詔令一般由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核頒行,但都是由帝王之名義所發,部分由皇帝御筆親書。

《頒示禮樂詔》為貞觀十一年(西元637年)唐太宗為教化天下臣民百姓所發,內容充分表現了唐太宗的禮樂思想。

文中開始就說明了帝王的任務在於體悟天象、教化天下眾生,而禮樂的教化是其主要方式。然而禮樂的教化不僅是外在華美的表演形式,重點在禮樂的內涵。

文中敘述了秦漢之後歷代禮樂散亡,而太宗心懷天下子民,無時無刻不想著要如何恢復上古聖賢留下的禮樂教化,他廣求天下賢士,修訂雅樂、文物,又命孔穎達等二十餘位名士奉敕編撰《五經正義》,除去混亂害人的邪說,化繁為簡。而在禮樂的制度完成後,將之施行於天下,並永久流傳於後世。

此文誠懇樸實,多處引用《樂記》、《論語》、《尚書》等經典,無太多的華麗詞藻修飾,太宗想盡己之能讓天下百姓回歸正道之心,在此文表露無遺。@#

點閱【中國樂舞文學賞析】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東君》一詩是應是祭祀太陽神的祭祀辭,內容生動地描述了祭典的盛況,然而內容隱約的也可體會到了作為主角的太陽神受到了人們虔誠祭祀的誠心所感動,因而擊敗天狼星,也是光明戰勝黑暗的一段故事。
  • 楚襄王遊覽了雲夢大澤過後,讓宋玉給他以楚懷王當年夢遇巫山神女的事情來做一篇賦。這時楚襄王對宋玉說:「我準備要宴請群臣,要準備什麼節目來娛樂大家呢?」宋玉說:「臣聽說歌曲是詠唱語言中的情感,舞蹈是用來表達心中的真意,因此論詩不如聽其歌,聽歌不如觀其舞蹈。
  • 至於那《九德》、《九韶》之類的宮中雅樂,他有如和煦的南風感化萬物,就像及時雨潤澤草木。他改變了民間風氣與習俗,融合南北天下的教化。用他來祭祀則神靈會感其誠而下凡,用他在王者的宴席上演奏則賓主皆樂。宮中雅樂與世俗之樂相比,哪一種樂舞好呢?
  • 最後一段則簡述伏羲氏造琴,神農氏作瑟的歷史,說明絕大部分樂器做工複雜需長時間才能精緻能用,然而笛卻是依照天然資質,不多修飾卻如此的簡單易用,正符合《周易》中所說的簡易之道。
  • 露出潔白的皓齒,揚升唱起清亮的歌曲,那是一群像漢武李夫人與東鄰子一樣的絕代佳人。唱起《白紵》之歌後又跳《綠水》之舞,她們長袖翩翩,拂面為君起舞。
  • 今日雲景好,水綠秋山明。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地遠松石古,風揚弦管清。窺觴照歡顏,獨笑還自傾。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
  • 我在花叢之下擺放著一壺美酒,自斟自飲身邊沒有親友陪伴。我舉起酒杯邀請天上明月共飲,在月光下映著自己身影就這樣成了三個人。可惜明月不懂得我獨自一人飲酒之樂,而影子也徒然伴隨在我的身邊。
  • 舞蹈家們頭戴著金花裝飾的折風帽,騎著白馬在臺上徘徊漫步。揮舞著寬廣的衣袖姿態瀟灑優美,就像猛禽海東青般翩翩飛來。
  • 服裝不僅僅是用來遮寒蔽體,還有更深的內涵,中國曾被稱為「衣冠上國」,中國的服飾也曾經深遠地影響著朝鮮、日本、越南等,曾經的絲綢之路,更將中國的服飾文化遠輸歐洲。韓服和漢服非常地相像,很多人也不能夠區分,為什麼傳統的韓服會和漢服這麼像呢,我們從文化方面來探討一下。
  • 過來人知道,人一生要經歷諸多溝坎。如遇事情不順心時,會迷惘,會痛苦……不知該如何面對。當捧起他的詩詞慢慢品賞時,你會發覺那顆被蒙塵的心,一點點變得清淨,他的詩詞如一泓甘泉滋潤著心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