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傳第十七章 祭祀泰山季氏僭禮 愛子早逝仲尼心傷

王謙
font print 人氣: 46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4月16日訊】不久,又發生了季康子祭祀泰山的僭禮事件。

季康子准備前往泰山行祭祀之禮,尚未出發,這消息在魯國都城已傳得沸沸揚揚。孔子派弟子將冉求叫來,神色嚴肅地對他說:“你不能勸阻此事嗎?”冉求回答說不能。孔子十分失望,感嘆道:“難道可以說泰山之神還不及林放懂禮,會接受你們這不合規矩的祭祀嗎?”

按照周禮,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季康子以魯國的一個大夫身分來行此事,孔子認為是嚴重的僭禮行為。他在這里說泰山之神會不如林放知禮,是因為林放在此前不久剛剛虛心來請教過有關禮的問題。

孔子曾明确自稱“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這可以看作是他生命的最后和最高境界。后世儒者認為這是孔子自認為可以為世人立法的一种表述。從孔子歸魯后的种种表現來看,他确實達到了“從心所欲”的境地。這首先是因為他已基本上看清自己在魯國所處的政治環境,從而斷絕了從政的念頭,所以,年紀老邁之后的孔子對魯哀公、對三桓之類的人物,從根本上不再小心翼翼地順迎或是避諱什么,一切都可由著自己的意愿去做,去說。對于三桓,他堅持“政者正也”的原則,要求他們起表率作用,在孔子對他們說話的時候,語气是相當強硬的,直指季康子的“欲”、“殺”等不善之舉。當然,從三桓方面來說,孔子也不過是位老的賢者而已,讓他隨心所欲地去說教,不去惹他,姑妄听之任之,反而對自己的名聲無損。

就在這一年,孔子在生活中又遭受到一次重大打擊:他的獨生子孔鯉死去了。

孔鯉早年師從父親,在孔子帶領弟子們周游列國的十几年中,他在家奉養母親亓官氏。据《曲阜縣志》載,魯哀公曾以幣召他出仕,他因看到世道無常,而婉言謝絕。這一年孔子已是69高齡,老年喪子,他心中真是說不出的悲痛啊。在弟子們和魯國官員的幫助下,他忍住傷悲,仍然依禮將儿子葬子,只用內棺而不用槨,將孔鯉葬在亓官氏的墓地一側。

孔鯉死了,給孔子留下了一個孫子,叫孔,字子思。這也許是年邁的孔子在親情方面此時所能得到的僅有的一點慰藉了。孔這時還年齡很小,并沒有親隨孔子習學受業,長大后從學于孔子弟子曾參。他作為戰國時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對后世產生了較大影響。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的《中庸》一書相傳即出自子思之手。与孔子并稱為“孔孟”的戰國時期的著名儒家孟軻曾經受業于子思的門人,他發展并融合了子思學說,后人稱為思孟學派。

另外,孔子還有一個女儿,孔子將她嫁給了弟子公冶長,這也是許多年以前的事了。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四月,齊國發生了一場內亂,齊國貴族陳恒殺死了齊簡公,并擁立齊簡公的弟弟驁為國君,稱齊平公。陳恒因擁戴新君有功,被任為齊相。這就是春秋時期有名的陳恒弒君事件。

在一貫以維護禮制、恢复周禮為己任的孔子看來,陳恒以臣弒君是大逆不道。對此,他極為憤慨,認為魯國應出兵討伐齊國的亂臣賊子。既然自己在魯曾位于大夫之列,目下雖早已去職,孔子覺得對這种大事仍應表明自己的態度,而且他把這件事看得非常鄭重。于是,他在沐浴齋戒三日后,上朝拜見魯哀公。魯哀公听了孔子的意見,說:“目前齊強魯弱,怎么有能力去討伐呢?”孔子堅定地說:“陳恒弒君,有一半百姓不附從他,以魯國之眾加上齊國反對陳恒的那些國人,是可以戰胜的。”魯哀公見孔子如此拘于君臣名分和舊的禮義,實在迂腐得可以,便將他推托給三桓去對付。

于是,71歲高齡的孔子赶到三桓那里,稟明自己的意思,三桓卻根本不予理睬。其實,孔子明知會有這种結局,但他出于恪守周禮,才如此做法。遭到三桓拒絕后,孔子再三表明自己的無奈和愚執:“我是因為曾位列大夫的末席,才不敢不盡到自己的職責跑來告訴你們的呀!”以其多年与執政者打交道的經歷,孔子明知三桓肯定不听己言,但他已不懼怕可能触怒他們,而是任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也許,在某种意義上,這是孔子傲岸人格的一种體現。(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孔子傳第十六章 季氏禮召葉落歸根 問政有心夫子直言 (4/15/2002)    
  • 孔子傳第十五章 孔子遲暮思歸鄉 弟子回魯漸成名 (4/14/2002)    
  • 孔子傳第十四章 會葉公夫子自道 道難行隱士歌諷 (4/12/2002)    
  • 大陸迄今僅存的孔子真跡被發現 (4/12/2002)    
  • 孔子傳第十三章 居陳國心懮魯君 困城父不絕弦歌 (4/11/2002)    
  • 孔子傳第十二章 見南子出游陪乘 避桓舍車易服 (4/10/2002)    
  • 孔子傳第十一章 匡蒲被圍多舛難 臨河而返賦陬操 (4/7/2002)    
  • 孔子傳第十章 遭冷落孔子离魯 受嫌猜師徒去衛 (4/6/2002)    
  • 孔子傳第九章 恪職守事君以禮 尊王道墮除三都 (4/5/2002)    
  • 孔子傳第八章 任司寇攝行相事 會夾谷為君取威 (4/4/2002)    
  • 孔子傳第七章 回魯國陪臣亂國政 宰中都孔子顯政績 (4/3/2002)    
  • 孔子傳第六章 國政亂孔子赴齊 齊景公執禮問政 (4/2/2002)    
  • 【紀元專欄】張耀傑: 曹禺筆下的農民暴動 (3/15/2002)    
  • 中國烹飪史的發展 (3/15/2002)    
  • 歷史故事:孔子審案 (3/14/2002)    
  • 易經與中華飲食 (3/14/2002)    
  • 孔子傳第五章 三十而立杏壇設教 洛邑之行問禮老聃 (3/11/2002)    
  • 孔子傳第四章 少年磨難多能鄙事 勤于求知立志向學 (3/11/2002)    
  • 孔子傳第三章 生值末世禮崩樂坏 少年好禮俎豆禮容 (3/11/2002)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生值春秋時代末期,其生活時間正當公元前6世紀中葉到公元前5世紀前葉的動亂不定的時代,以周朝為宗主的國家秩序正瀕臨崩潰的局面。
    • 母親去世后,少年孔子開始孤身一人面對社會,他不但要生存,更渴冀著躋身上層社會,實現自身价值。但不久后發生的一件事使他感受到了社會現實的冷酷性。
    • 中國歷史上的私學在孔子行教之前已有存在。自西周以來,由于王權日漸衰微,許多文化公職人員流落到民間,原本屬于王朝的文物典籍也散失四方,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知識人員以個人身分收徒講學的形式,也就是私學。從文獻中可以看到當時在官學之外,私學風气已經盛行,晉國的叔向,鄭國的壺丘子林和鄧析,以及魯國的少正卯等在當時諸侯間都有一定的影響。
    • 《易經》是本奇書,相傳由6000年前的伏羲氏始立,先天八卦,經過3000年由周文王創立,后天八卦,并推演出六十四卦,又由周公整理,形成《周易》一書,再由孔子作《易》之「傳」,進一步完善。它的「太極儀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及其繼續演變的理論,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變化過程和相互聯系之中。它不僅在時間域、空間域存在,亦存在于物質結构之中。《易經》的兩儀(即陰陽理論),哺育了我國的中醫學說;而祖國的「醫食同源」學說,又哺育了華夏飲食文化的結构序化,使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 孔子五十三歲那年,做了魯國的大司寇。這大司寇實際上就是個維護社會治安的官儿。
    • 5000年前,可能利用蒸汽蒸制食品。當時海邊“宿沙氏”部落煮海為鹽,鹽成為中國人最早利用的調味品。約前500年,孔子提出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早期的飲食觀形成。同期出現了酒店、熟肉店及宰狗為業的“狗屠”飲食市場已初具雛形。
    • 1927年5月,17歲的南開中學學生曹禺在《南中周刊》第25期上發表一篇習作:《偶像孔子(閑說)》,其中一段話牽涉到了毛澤東等共產黨人直接領導的農民暴動
    • 在孔子三十多歲的時候,魯國政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時,魯國的政權操縱在三桓特別是季孫氏的手里,國君實際上成了傀儡。漸漸地,執政的季平子(季孫如意)已不屑于用他的大夫身分所适用的禮樂,狂悖至極,竟將天子的禮和樂在自己家中搬演,在家中欣賞八佾舞。
    • 孔子師徒回到魯國的時間大致是在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孔子37歲。在此后的十余年間,孔子再未參与大的政治活動,致力于授業傳道。
    • 孔子被任命為大司寇是在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時年52歲。至此,孔子進入了魯國的上層政治圈子。在此后的時間里,他与魯君之間有了多次接触。《論語》的《八佾》、《子路》篇記載了兩人之間的一些對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