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香雅句】愛父母——孝敬與孝順

作者:雅蘭

宋 馬和之《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667
【字號】    
   標籤: tags: , ,

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嘈雜與煩惱,雅蘭和您一同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中身心安和之道。安和系列內容將分為三季:第一季「人與自然之和」(從「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至「中國園林」),第二季「人與人之和」(從「人生短暫 選擇簡單」至今),第三季「人與心之和」。

上一期我們和大家分享為什麼和父母的關係非常重要,這一期我們和大家分享如何更好地完善和父母關係。我們先講第一點:孝敬和孝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怎麼樣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是否在父母面前一切順從他們,一切唯唯諾諾,對他們說的話不敢違逆,孝順就等於孝了呢,其實中國文化裡不是這樣的。

我們來說一個曾子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曾子覺得自己很孝順,有一次他做錯了事,被父親曾皙拿著很粗的棒子打,打得曾子都快暈過去了,但是他還是強忍者。

後來孔子知道了這件事,曾子本以為老師會表揚他,沒想到孔子說:「你這怎麼叫孝呢,如果任由父親打你,把你打出個什麼毛病來,鄉親會怎麼議論你的父親,他們可能會覺得你這父親怎麼這麼殘暴呢,那你不是陷父親於不義嗎?」

曾子於是很困惑,說那我該怎麼辦呢,孔子說:「以後你父親如果拿著很粗的棒子打你,你就跑,如果拿著很細的藤條打你,你就承受吧,反正是皮肉之苦。」

所以,曾子曾經問孔子說:曾子曰:「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孔子說:「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意思是說曾子問,孩子凡事都聽從父親的命令,是不是就是孝了呢?孔子說,如果你僅僅是聽從父母的指令,怎麼就是盡孝了呢?

所以孝並不是一味順應父母,讓自己得到一個孝子的名聲,而是真的用自己的心,去設身處地為父母著想,從這個出發點上再去看看看自己該怎麼做。孝的精神是一致的,其實都是孩子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來表達對父母的愛,但是方法會千差萬別。

那麼在中國文化中,父母和孩子相處還有哪些文化,我們下次和您接著分享。

點閱【馨香雅句】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漂泊在外,很多時候人們會感到身如浮萍,那麼在中國傳統當中,我們到底丟失了哪些文化讓自己身心難以安頓呢,今天我們和大家聊聊姓氏,姓氏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 上次我們談到古時人們通過姓氏、宗族和祠堂來讓家族人心得到安頓,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門風家訓。是來自一家族前輩對於後輩精神的支持…
  • 一個家庭裡有了好的風氣,會對人心起到很好的安頓作用,很多人希望自己的孩子, 成長為有良好家教修養的人,那麼中國文化中有哪些良好的門風家訓呢?
  • 上次我們講到門風家訓,人生在世,很多矛盾痛苦都來自於人際關係,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古時分為五大類,直到現在也是如此,就是夫妻,父子,兄弟,朋友,君臣。而這些關係大都從家庭關係開始,延展成整個社會關係。
  • 在中國文化中,有一個木蘭從軍的故事,被廣為流傳,說有一個未出嫁的女孩子叫木蘭,遇到了國君大規模徵兵,軍書上有她父親的名字。而她父親已經年邁,家裡也沒有哥哥,這該怎麼辦呢?
  • 上次我們講到姓氏家族,通常一個家族按照姓氏生活在一起,那麼這麼大一個家族,如何管理家族內部的秩序呢,中國文化裡有一個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家譜。
  • 服裝不僅僅是用來遮寒蔽體,還有更深的內涵,中國曾被稱為「衣冠上國」,中國的服飾也曾經深遠地影響著朝鮮、日本、越南等,曾經的絲綢之路,更將中國的服飾文化遠輸歐洲。韓服和漢服非常地相像,很多人也不能夠區分,為什麼傳統的韓服會和漢服這麼像呢,我們從文化方面來探討一下。
  • 過來人知道,人一生要經歷諸多溝坎。如遇事情不順心時,會迷惘,會痛苦……不知該如何面對。當捧起他的詩詞慢慢品賞時,你會發覺那顆被蒙塵的心,一點點變得清淨,他的詩詞如一泓甘泉滋潤著心田。
  • 現代社會裡,對於婚姻,很多女子有種種的煩惱,或是對另一方的失望,或是家庭的爭吵,甚至夫妻反目成仇,走上離婚的境地。面對這些痛苦,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看看中國文化裡這位女子,如何使自己在婚姻中讓身心得到安頓。
  • 蔣中正認為,「『身者,心之器』。一個人的思想行為,皆以心為主,故必存養省察,慎獨存誠,使此心常湛然清明,公正無偏,不為物慾所蔽,不為感情所勝,不然,如其一有忿怒恐懼或好惡便辟之心存著,則此心就不得其正了,如此最後便難免流為貪戾迷妄,甚至放僻邪侈,一切的錯誤罪惡,都要由此而生了,所以正心是修身的根本工夫,亦就是『心正而後身修』的道理。」
評論